快達龍屬名:Qantassaurus)又名康塔斯龍,是鳥臀目恐龍的一屬,是種迅速及二足的植食性恐龍,生存於巴列姆期澳洲,當時的澳洲位於南極圈之內。快達龍的體型相當於小型灰袋鼠的大小,牠們擁有大型眼睛,可以在極地永夜中保持視力。快達龍是在1996年由帕特·里奇(Patricia Vickers-Rich)與他的丈夫托馬斯·里奇(Thomas Rich)在維多利亞州的Inverloch鎮附近所發現,並以澳洲航空的簡稱Qantas為名。

快达龙属
化石时期:白堊紀前期, 127.2–125 Ma
無畏快達龍的骨架模型,位於澳洲博物館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鸟臀目 Ornithischia
亚目: 鸟脚亚目 Ornithopoda
演化支 薄板類 Elasmaria
属: 快达龙属 Qantassaurus
Rich & Vickers-Rich, 1999
模式種
無畏快達龍
Qantassaurus intrepidus

Rich & Vickers-Rich, 1999

敘述

编辑

快達龍身長可能約1.8公尺,高度約1公尺。參考其近親,快達龍的大腿很短,但小腿長,可見牠可能是迅速的奔跑者。牠的後腳有四個腳趾,趾爪觸地,而長尾巴可協助轉向。尾巴有骨化肌腱,可協助尾巴硬挺。在股骨的上方有隆起的粗隆部,可供肌肉附著,這是稜齒龍科及更原始祖先的特徵。

目前僅發現快達龍的頜部骨頭碎片。快達龍的下頜有10顆牙齒。由於一般的稜齒龍科有至少14顆牙齒,所以快達龍的口鼻部可能較短、較鈍。快達龍有喙狀嘴,臉頜的後排牙齒呈葉狀,當牙齒磨損脫落後,新的牙齒就會長起來。這些牙齒的外側有8個明顯的垂直稜脊,內側只有一個大型稜脊。

生存環境

编辑

快達龍生存在1億1500萬前的澳洲,當時為下白堊紀阿普第階或早阿爾布階。當時,南極洲岡瓦那大陸的一部份,並在南極圈之內。白堊紀時期的氣溫較溫暖,該地區的平均氣溫為-6至5℃,而永夜維持最少約3個月。根據骨頭的成長率,顯示稜齒龍科是終年活躍的動物,沒有冬眠的習性。骨頭結構也顯示牠們是恆溫動物,可以控制體溫。很多的澳洲稜齒龍科化石具有疾病的跡像,但這可能是牠們在冬天死亡後,骨頭被春天溶雪沖刷的痕跡。

根據近親雷利諾龍的腦殼,顯示牠們有大型的視葉、大型眼睛,可以在極地的晚間保持視力。

根據化石材料,顯示這些小型稜齒類恐龍已適應寒冷的氣候。骨頭的生長環顯示,牠們是全年活躍的動物,在冬季沒有冬眠習性。根據骨頭結構,顯示牠們是溫血動物,可以維持一定的體溫。

快達龍是種植食性恐龍,具有五個手指。牠們可能以手掌來抓取蕨類或其他植物來吃,並像現今的瞪羚般逃避獵食動物的追捕。牠可能有某種的偽裝手段,如斑點。

分類

编辑

依照較廣泛的定義,快達龍屬於稜齒龍科。最近的研究顯示稜齒龍科是個並系群,因此稜齒龍科目前已经被拆散。

快達龍是澳洲東南部的四個已命名稜齒龍科恐龍之一,其他三個屬為:雷利諾龍阿特拉斯科普柯龍、以及閃電獸龍。這四個屬的化石主要為牙齒與所附著的骨頭;然而,閃電獸龍的股骨非常多樣化,可能分別屬於其他三個屬。

歷史

编辑

快達龍是在1996年發現,在由蒙納許大學維多利亞博物館所主持的Dinosaur Dreaming挖掘計畫第三季所發現。快達龍的挖掘是在維多利亞州東南部Inverloch鎮的潮間帶所發現。就地理上而言,這個地點屬於旺撒吉地層的Strzelecki生物群。模式標本是由在當地長時間挖掘的Nicole Evered女士所發現,包含一個下頜的齒骨,上有數個牙齒。另有兩個下頜被暫時歸類於快達龍。

快達龍是由帕特·里奇托馬斯·里奇夫婦所命名,以澳洲航空為名,澳洲航空曾在1993年與1996年的《大俄羅斯恐龍展覽》期間載運化石來回澳洲,並贊助南美洲東歐的展覽活動。澳洲航空的全名為昆士蘭與北領地航空服務(Queensland and Northern Territory Air Service),縮寫為QANTAS

參考資料

编辑
  • "The Hypsilophodontidae from southeastern Australia", by Tom H. Rich, and Patricia Vickers-Rich. October, 1999. In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Gondwana Dinosaur Symposium, edited by Y. Tomada, Tom H. Rich. and Patricia Vickers-Rich. National Science Museum Monographs, number 15, pages 167 to 180. (technical)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