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餘涅槃界
有餘涅槃界(巴利語:sa-upādisesa-nibbānadhātu)佛、辟支佛、阿羅漢弟子生前所體驗的涅槃界,因為雖然一切煩惱已滅盡,但由於過去執取所產生的諸蘊還存在。在《巴利三藏》注疏裏也被稱為“煩惱之滅盡”(kilesa-parinibbāna)。
佛經記載
编辑《本事經》:
“ |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其涅槃界。略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有餘依涅槃界。二者無餘依涅槃界。
苾芻當知。如是名為略有二種涅槃之界。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眾戲論皆息。此二涅槃界。最上無等倫。謂現法當來。寂靜常安樂。 |
” |
《增一阿含經·火滅品·二經》:
“ |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涅槃界。云何為二。有餘涅槃界、無餘涅槃界。
此二涅槃界。當求方便。至無餘涅槃界。 |
” |
《雜阿含經·七三八經》:
“ | 此七覺分修習多修習。當得二果。得現法智有餘涅槃。及阿那含果。 | ” |
《雜阿含經·七四〇經》:
“ | 若比丘修習此七覺分。多修習已。當得七果。何等為七?謂:
|
” |
《阿毘達磨發智論》:
“ | 如契經說。有二涅槃界。謂有餘依涅槃界。及無餘依涅槃界。
|
” |
註釋與引用
编辑- ^
《大毘婆沙論》:「問何故作此論。答為廣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說。有二涅槃界。一有餘依涅槃界。二無餘依涅槃界。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辨。云何有餘依涅槃界。云何無餘依涅槃界。彼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分別者今皆應分別之。復次前說。云何擇滅。謂諸滅是離繫。此離繫是涅槃。然涅槃有二種。一有餘依。二無餘依。今欲分別此二差別。復次為止他宗顯正義故。
謂或有執。有餘依涅槃界有自性。無餘依涅槃界無自性。為遮彼執顯二種涅槃界皆有自性。
或復有執。有餘依涅槃界是有漏。無餘依涅槃界是無漏。為遮彼執顯二種涅槃界皆是無漏。
或復有執。有餘依涅槃界是有為。無餘依涅槃界是無為。為遮彼執顯二種涅槃界皆是無為。
或復有執。有餘依涅槃界是善。無餘依涅槃界是無記。為遮彼執顯二種涅槃界皆是善性。
或復有執。有餘依涅槃界是道非道果。無餘依涅槃界是道果非道。為遮彼執顯二種涅槃界皆是道果。
或復有執。有餘依涅槃界是道果。無餘依涅槃界非道果。為遮彼執顯二種涅槃界俱是道果。
或復有執。有餘依涅槃界是諦攝。無餘依涅槃界非諦攝。為遮彼執顯二種涅槃界皆是諦攝。
或復有執。有餘依涅槃界是無學。無餘依涅槃界非學非無學。為遮彼執顯二種涅槃界皆非學非無學。由此所說種種因緣故作斯論。
云何有餘依涅槃界。答若阿羅漢諸漏永盡。壽命猶存。大種造色相續未斷。依五根身心相續轉。有餘依故。諸結永盡得獲觸證。名有餘依涅槃界。此中壽命者。謂命根。問何故不說眾同分耶。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復次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以命根眾同分俱是牽引業果。命根一向是異熟故。此中偏說依此有餘色心等轉。於中大種是所依故。最初說之。依此大種所造色生。依所造色心心所起。心是主故。此中偏說大種造色者。總顯色身依五根身。心相續者。顯心心所。亦有生等不相應行。難了知故。屬前法故。不別顯說。如是諸法相續未斷。所得諸結永盡。名有餘依涅槃界。有作是說。大種造色是身。五根是根。心相續是覺。此身根覺相續未斷。諸結永盡。名有餘依涅槃界。如契經說。身根覺未斷。名有餘依涅槃。有餘依故者。依有二種。一煩惱依。二生身依。此阿羅漢雖無煩惱依。而有生身依。復次依有二種。一染污依。二不染污依。此阿羅漢雖無染污依。而有不染污依故。所得諸結永盡。名有餘依涅槃界。得獲觸證。文字雖別同顯一義。
云何無餘依涅槃界。答即阿羅漢諸漏永盡。壽命已滅。大種造色相續已斷。依五根身心不復轉。無餘依故。諸結永盡。名無餘依涅槃界。此中壽命已滅者。顯命根及眾同分已滅。俱是牽引業果故。且舉命根。當知亦即說眾同分。大種造色相續已斷者。總顯色身相續已斷。依五根身心不復轉者。顯心心所不復相續。不說生等義如前說。有作是說。大種造色者顯身。五根身者顯根。心相續者顯覺。如是色身心心所法。或身根覺。相續已斷。諸結永盡。名無餘依涅槃界。謂阿羅漢將般涅槃。身中風起令不調適。不調適故內火羸劣。火羸劣故所食不消。食不消故不起食欲。無食欲故不復飲食。不飲食故大種損減。大損減故造色諸根亦隨損減。根損減故心心所法無所依止不復相續。心心所法不相續故命根等斷。命等斷故名入涅槃。無餘依故者。無二種依。一無煩惱依。二無生身依。復次一無染污依。二無不染污依。無餘依故諸結永盡。名無餘依涅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