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島萵苣
本島萵苣(學名:Lactuca sativa var. sativa),又稱臺灣萵苣、臺灣萵菜,臺語俗稱鴨菜、萵菜或萵仔菜,或寫作A菜,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為臺灣常見蔬菜,葉味略苦;株心清甜爽脆,在台灣稱「菜心」,有別於廣東地區稱油菜為菜心。屬於不結球萵苣的品種之一[1]。
本島萵苣 | |
---|---|
科学分类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菊类植物 Asterids |
目: | 菊目 Asterales |
科: | 菊科 Asteraceae |
属: | 莴苣属 Lactuca |
种: | 萵苣 L. 萵苣L. sativa''
|
三名法 | |
Lactuca 萵苣L. sativa'' subsp. '' | |
異名 | |
|
英文翻譯為 A-choy, 偶爾譯作Taiwanese A-Choy[2]。
簡介
编辑萵苣原產於地中海沿海、亞洲北部及非洲等地,台灣則是在日治時期引進種植,主要產地在花蓮、雲林、嘉義、彰化、桃園等地。幾乎一年四季皆可生產,是市場上很常見的蔬菜。因為帶有苦味,以前多被用來餵養鴨和鵝[3]。
特徵
编辑鬚根細,莖短縮,有乳汁,葉互生,長橢圓形至披針形,全緣至羽狀深裂,基部具披針形葉耳,抱莖,味微苦或無,頭狀花序, 花黃色。
名稱
编辑臺語萵仔菜的發音有兩種:一為ue-á-tshài,另一則為e-á-tshài。後者首音與英文字母A的發音相近,因而被轉寫為A菜,並廣為流傳。
在港澳及廣州地區,臺灣萵菜被稱為油麥菜(大陸地區亦稱油蕒、香水生菜),然而在台灣,油麥菜指的是「福山萵苣」(嫩葉萵苣、「大陸萵」(tāi-lio̍k-e))。
種植
编辑一個半月就能收成,亦適合在家種植。採收時只需摘取較大的葉片,它就會繼續成長,可重複採收多次。
相關條目
编辑參考文獻
编辑- ^ 《萵苣》,路全利,2009 從農場到餐桌特輯,鄉間小路月刊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04-17.
- ^ EvergreenSeeds.com. [2019-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7).
- ^ 農業兒童網-無論鞋菜或鴨菜,它是A等級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