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印石指古时广州珠江中的一块巨型礁石。由红色砂岩和砂砾岩构成,为海蚀平台地貌,形似印章而得名海印石。与浮丘石海珠石并称为羊城三石。原址在今广九大马路一带。

历史

编辑

海印石是珠江上的一块大礁石,四面环水,因所处位置较低,涨潮时会被波浪卷淹一半。

明朝万历十一年(1583年),广州知府郭师古在石上建海印阁[1],供游人登楼观赏珠江景色,后改建为京观楼。清顺治五年(1648年),李成栋在广州倒戈反清,并在东西两翼城外修筑炮台,东炮台(又称为“东定炮台”或“东水炮台”)就位于海印石上,成为江防要地。林则徐到广州禁烟时,曾在东炮台销毁缴获的部分鸦片鸦片战争时期,东炮台曾被英军攻占。

清末,随着泥沙淤积,海印石与东北面的筑横沙连成一体,成为珠江北岸、东濠东岸陆地的一部分[2]。海印石被埋入地下,1918年,建成广九大马路。1988年12月建成的海印大桥即因位于此石附近而得名[3]。1991年,海印大桥南端建海印公园。2010年,海印大桥北端的林则徐纪念园建成开放。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三石入地化身城基 见证广州千年变迁 - 广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gz.gov.cn. [2024-09-24]. 
  2. ^ 海印,海之封印. www.sohu.com. [2024-09-24]. 
  3. ^ 馮民牧,楊介林,廖汝忠,胡灼華. 《廣州市地名志》. 香港: 香港大道文化有限公司. 1989. ISBN 7-5359-02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