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磚巷清真寺

紅磚巷清真寺(英語:Brick Lane Mosque),前稱倫敦詹姆清真寺London Jamme Masjid),是倫敦東區的一間清真寺 ,坐落在紅磚巷59號,即紅磚巷和傅尼耶街英语Fournier Street的轉角處。其建築曾先後為基督教徒、猶太教徒及穆斯林使用,也反映出了斯皮塔佛德周遭的移民歷史。原大猶太會堂(The former Great Synagogue)為2*級指定建築[2],相邻的前校舍(现為清真寺的附属建筑物)列为2级[3]

紅磚巷清真寺
基本信息
位置 英国倫敦哈姆雷特塔紅磚巷
坐标51°31′9.6″N 0°4′20″W / 51.519333°N 0.07222°W / 51.519333; -0.07222
宗教伊斯兰教
教派逊尼派[1]
领导伊瑪目:Maulana Nazrul Islam、Maulana Yasin Ahmed
董事長:Al-Haj Sajjad Miah
官方网站bricklanejammemasjid.co.uk
建筑详情
建筑类型清真寺
建筑风格喬治亞式建築
建立时间1743年竣工,1976年始作為清真寺之用
詳細規格
容納人數3,200(含女性)[1]
宣禮塔1
地圖
地图

清真寺背景

编辑
 
紅磚巷清真寺

紅磚巷清真寺的穆斯林多為在英孟加拉人英语British Bangladeshi,也是英國境內最大的孟加拉穆斯林信仰中心。

这座清真寺最多可容纳3,200人(包括女性)[4],在周五的主麻日期间最为拥挤。[5]其布道均以孟加拉語英語阿拉伯語進行。信仰實踐方面,紅磚巷清真寺依循遜尼派傳統,与致力于满足社会和社区需求的孟加拉福利协会(Bangladesh Welfare Association)有密切联系[6][7]。頂層的儿童可以阿拉伯语和其母语進行授課。

紅磚巷清真寺曾被称为伦敦大清真寺,不過聯合王國首都的穆斯林們1978年和1985年先後在摄政公园伦敦中央清真寺)和白教堂路( 东伦敦清真寺 ,1985年)有了更大的清真寺。

建筑历史

编辑
 
日晷的細節。上書拉丁語格言Umbra sumus (“我们只是影子”),源自贺拉斯Pulvis et umbra sumus (“我们只是灰尘和阴影”)。

该建筑曾有許多當地宗教信仰進駐。

基督教

编辑

法國在1685年簽署楓丹白露敕令後,部分胡格諾派教徒逃離該國以逃避天主教徒的迫害。其中,倫敦的胡格诺派社群于1743年建立了本清真寺的前身異教教堂 (“La Neuve Eglise”,即“新教堂”)。 [8]定居在斯皮塔佛德的胡格諾派團體帶來了他們的紡織技藝。由於他們是不屬於英格蘭教會非國教徒,他們建立了這座屬於自己的教堂。建築師尼可拉斯·霍克斯穆爾英语Nicholas Hawksmoor設計的傅尼耶街英语Fournier Street基督教堂安妮女王在位時建造的,用以展示既有教堂英语Christian state的權力。[9]紅磚巷59號在後來的60餘年間一直作為胡格諾派教堂。

1809年,伦敦犹太人促进基督教协会(今基督徒關懷猶太人使團英语Church's Ministry Among Jewish People)購入該建築,改為卫斯理教堂,不過十年後又改成了卫理公会教堂。[10]

犹太教

编辑

19世纪后期,此建築演變為Machzike Hadath,即斯皮塔佛德大猶太會堂使用,也是當時(參見在英猶太人歷史英语History of the Jews in England)许多来自俄罗斯中欧的犹太难民庇護所[11]。1880年代至20世紀初,大規模的屠殺及俄國的五月法令導致不少猶太人逃離栅栏区,約有14萬的東歐猶太難民定居英國。[12]1916年起,知名的亞伯拉罕·伊札克·庫克英语Abraham Isaac Kook(後來英國巴勒斯坦託管地首位阿什肯納茲首席拉比)成為會堂領導人。一旁特地建造的倫敦大猶太會堂及其他教堂建築已成為一個猶太會堂桑提街猶太會堂英语Sandys Row Synagogue。後來,附近的猶太人口逐漸減少,不少人搬到北倫敦,猶太會堂最後也搬到了格德斯綠地的新址。[13]

伊斯蘭教

编辑

1970年代, 斯皮塔佛德紅磚巷地区主要是自錫爾赫特專區來英工作的孟加拉人居住,其多從事工廠員工或紡織品贸易。這個逐漸茁壯的社群亟需一個禮拜場所,位於紅磚巷59號的建築物遂被買下、改裝。1976年以倫敦詹姆清真寺之姿重新開放。今日的清真寺雖已更名,但仍持續服務著當地的孟加拉裔社群。[5]

相關條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Jamia Masjid. Muslims in Britain. 16 June 2017 [2019-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2. ^ 關於其詳細資料(205992)英格蘭圖庫英格蘭遺產委員會
  3. ^ 關於其詳細資料(205792)英格蘭圖庫英格蘭遺產委員會
  4. ^ Archived Document. [2011-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1).  Muslim Directory
  5. ^ 5.0 5.1 59 Brick Lane: a History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August 30, 2008,. Icons of England. Retrieved on 2009-04-27.
  6. ^ David Garbin (June 2005) Bangladeshi diaspora in the UK: some observations on socio-cultural dynamics, religious trends and transnational politics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0-09-23. University of Surrey. Retrieved on 2009-04-27.
  7. ^ Ira Marvin Lapidus (2002). A history of Islamic societ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799. ISBN 978-0-521-77933-3.
  8. ^ Richard Jones (2006). Frommer's Memorable Walks in London. John Wiley and Sons. p. 93. ISBN 978-0-471-77338-2
  9. ^ Fiona Rule (2008) The Worst Street in London. Hersham, Ian Allan: 28
  10. ^ Rob Humphreys, Judith Bamber (2003). London. Rough Guides. p. 238. ISBN 978-1-84353-093-0
  11. ^ John Eade, Dyab Abou Jahjah, Saskia Sassen (2004). Identities on the Move. Counterpoint. p. 16. ISBN 978-0-86355-531-2
  12. ^ Godley, Andrew (2001) Enterprise and Culture. New York: Palgrave. Ch. 1. ISBN 0333960459.
  13. ^ 存档副本. [2019-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