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英(1894年7月14日—1979年1月18日)曾用名震瀛,号黄龙道人广东省东莞县人。中国近代戏剧理论研究的拓荒者。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人之一。[1]

袁振英(右)及其妻子黄式坤还有他们的孩子

生平

编辑

1894年7月14日,袁振英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县温塘乡茶中村的一个教师世家。5岁入其父袁居敦的私塾接受中国传统教育。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其父同年被迫出走香港谋生,袁振英乃于1905年随父母来到香港,先入读西營盤书院,由於當時西營盤书院不設大學預科,袁振英轉至皇仁书院讀預科。1912年,在香港皇仁书院学习期间,袁振英与同学杜彬庆钟达民等人组织“大同社”,宣传无政府主义,力主无家庭、无国家,世界大同。[1]

1915年6月,袁振英考入北京大学文本科英文学门。1917年春,袁振英与北京大学同学赵太侔黄凌霜等人发起成立“实社”,研究并宣传无政府主义,编辑出版《实社自由录》两辑。1918年1月19日,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发起成立“进德会”,面向北京大学师生招收会员。1918年1月31日《北京大学日刊》公布进德会第七批会员29人,其中袁振英注册为进德会丙种会员。[1]

1918年7月,袁振英自北京大学毕业。同年,到广州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任教。1919年,袁振英在菲律宾组织华侨工党,任工党机关报《平民日报》编辑,曾鼓吹无政府工团主义。[1]

1917年,袁振英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五号(1917年7月1日发行)上发表《结婚与恋爱》(署名“震瀛”)。袁振英最有影响力的文章,是根据其毕业论文缩写,发表于《新青年》第四卷第六号(易卜生专号,1918年6月15日发行)的《易卜生传》(署名“震瀛”),该文由胡适加按语。1920年2月22日,广东新学生社将这篇文章单独成书出版。这是是用中文撰写的第一篇易卜生传记。[1][2]

为反对日本对华侵略,他参加了“广东省游东记者团”到日本朝鲜台湾等地从事宣传活动。1920年7月,路经上海,与陈独秀相遇。[2]1920年,应陈独秀邀请,袁振英担任《新青年》“俄罗斯研究”专栏主编,翻译并发表过许多介绍苏俄的文章。同年,他参与创建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1]他是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8个发起人之一。[3][4]经陈独秀介绍,袁振英任上海俄文《生活报》报社英文翻译。曾赴武汉争取无政府主义恽代英加入共产党。1920年底,应孙中山邀请,袁振英与陈独秀共赴广州。[2]1920年在广州,袁振英参与创建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3]

1921年1月,袁振英出任广东省立第一中学校长。任职期间,率先实行男女同校,引起极大争议。后因强化校风校纪引起学潮,上任几个月后被迫辞职,1921年8月前往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深造。[2][1][4]此时,中共一大已开完。据称他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53名党员之一。[1]去法国留学后,袁振英与陈独秀及共产党不再有组织上的联系。[2]

1924年毕业归国后,袁振英任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的前身)教授。[1]他还与黄式坤结为夫妻。[4]北伐时期,他到武汉担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1]1926年至1927年间,袁妻黄式坤周恩来的妻子邓颖超结识。当时邓颖超刚流产不久,身为妇女部医务所主事兼妇女训练班校医的黄式坤对她细心照顾,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4]后来,袁振英历任山东大学暨南大学等校教授。[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周恩来介绍,袁振英获聘为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化大革命中,袁振英受到冲击,曾几度向周恩来总理上书。[1]

1979年1月18日,袁振英在广州病逝,享年85岁。[1][4]

他一生藐视中国传统礼教,赞同全盘西化。追求按需分配的无政府共产主义社会思想。[2]自诩为“五四运动急先锋”、“共产主义马前卒”。被人称为“陈独秀的高足”。[4]

家庭

编辑
  • 父亲:袁居敦,秀才,靠开办私塾为生。
  • 妻子:黄式坤,医生。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周爽、马建钧,袁振英在北大的历史留痕,北京大学校报第1202期(总第1202期) ,2009年12月15日. [2013年6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5日). 
  2. ^ 2.0 2.1 2.2 2.3 2.4 2.5 李继峰、郭彬,袁振英——陈独秀的得意弟子,炎黄春秋2008年第3期
  3. ^ 3.0 3.1 孙毅蕾,历史人物袁振英研究有突破,羊城晚报2008年8月23日
  4. ^ 4.0 4.1 4.2 4.3 4.4 4.5 袁振英:从“急先锋”到“马前卒”,新京报2011年5月25日. [2012-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