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揚州行政區劃
曹魏舊州,州治所在壽春縣(今安徽省壽縣)。其範圍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大別山、巢湖以北一帶。太康元年(280年)西晉平吳後範圍擴大到江蘇、安徽2省長江以南,浙江省全部,江西省(不含宜春)、福建省(不含漳州南部沿海)大部分。元康元年(291年)以後縮小至不包括江西、福建2省以外的區域。
郡級行政區
编辑西晉揚州初領淮南、廬江2郡。泰始年間(265-274)增置安豐郡並移屬豫州。太康元年(280年)平吳,增領原孫吳揚州的廬江(同年併入晉的廬江郡)、蘄春(同年廢郡併入武昌、安豐2郡)、丹陽、新都(同年改名新安)、吳郡、吳興、會稽、東陽、臨海、建安、豫章、鄱陽、廬陵、臨川等郡。後增置宣城(281年置)、毗陵(281年置,311年改名晉陵)、晉安(282年置)、南康(282年置)、歷陽(304年置)、義興(304年置)6郡。晉惠帝元康元年(291年)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安7郡移屬江州。西晉末領13郡
- 淮南郡
- 曹魏舊郡,郡治壽春縣(今安徽省壽縣),領壽春、成德、下蔡、義成、西曲陽、平阿、合肥、陰陵8縣。[註 1]晉平吳後,增置歷陽、當塗、逡遒、全淑、阜陵、東城、烏江、鍾離8縣。太康十年(289年)改封晉武帝子司馬允為淮南王,淮南郡改為淮南國。[參 1]永興元年(304年)歷陽、烏江2縣移屬歷陽郡。永嘉五年(311年),漢趙劉聰攻破洛陽,淮南王司馬祥被殺,國除為郡。[參 2]晉末領壽春、成德、下蔡、義成、西曲陽、平阿、合肥、陰陵、當塗、逡遒、全淑、阜陵、東城、鍾離14縣。
- 廬江郡
- 廬江郡在三國時期由魏、吳分治。曹魏廬江郡治六安縣(今安徽省六安市北),領六安、灊、安風、陽泉、雩婁、蓼、安豐、松滋8縣。[註 2]泰始年間(265-274)安風、雩婁、蓼、安豐、松滋5縣移屬安豐郡。晉平吳後,領原孫吳廬江郡皖縣,並增置舒、龍舒、居巢、臨湖、襄安5縣。太康二年(281年)武昌郡尋陽縣來隸。永興元年(304年)尋陽縣移屬尋陽郡。永興元年(304年)至光熙元年(306年)為成都王司馬穎之子司馬普封國,稱廬江國。西晉末領六安、灊、陽泉、皖、舒、居巢、臨湖、襄安、龍舒9縣。
- 丹陽郡
- 孫吳舊郡,晉平吳後郡治仍在秣陵縣(今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南秣陵鎮),領秣陵(原名建業)、丹陽、蕪湖、宛陵、宣城、涇、石城、陵陽、春穀、句容、永世(原名永平)、安吳、寧國、廣德、懷安、臨城、始安、臼陽18縣。[註 3]臼陽、始安2縣晉時不可考。增置臨江(280年置,281年改名江寧)、溧陽(280年置)、湖熟(280年置)、江乘(280年置)、于湖(281年置)、建鄴(282年置)。太康二年(281年)宛陵、宣城、陵陽、安吳、臨城、石城、涇、春榖、廣德、寧國、懷安11縣移屬宣城郡。永興元年(304年)永世縣移屬義興縣,旋而復歸。[參 3]建興四年(316年)建鄴縣改名建康縣。西晉末領秣陵、丹陽、蕪湖、句容、永世、江寧、溧陽、湖熟、江乘、于湖、建鄴11縣。
- 吳郡
- 孫吳舊郡,晉平吳後郡治仍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領吳、嘉興、海鹽、富春、婁、錢唐、建德、桐廬、壽昌(原名新昌)、毗陵、武進、雲陽12縣。太康二年(281年)毗陵、武進、雲陽、無錫4縣移屬毗陵郡。增置鹽官(約280年置)、海虞(283年分吳縣置)、新城(太康末置,後廢)3縣。太康十年(289年)晉武司馬炎封其子司馬晏為吳王,郡改為吳國,永嘉五年(311年)為劉曜所殺,國除為郡。西晉末領吳、嘉興、海鹽、富春、婁、錢唐、建德、桐廬、壽昌、鹽官、海虞11縣。
- 吳興郡
- 孫吳舊郡,晉平吳後郡治仍在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南),領烏程、陽羨、餘杭、臨安(原名臨水)、武康(原名永安)、故鄣、於潛、安吉、原鄉9縣。增置東遷(282年分烏程置)、長城(282年分烏程置)2縣。永興元年(304年)陽羨縣移屬義興郡。西晉末領烏程、臨安、餘杭、武康、於潛、故鄣、安吉、原鄉、東遷、長城10縣。
- 臨海郡
- 孫吳舊郡,晉平吳後郡治仍在章安縣(今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江北章安街道),領章安、永寧、松陽、臨海、始豐(原名南始平)、安固(原名安陽)、羅江7縣。[註 5]太康二年(282年)羅江縣移屬晉安郡。增置寧海(280年分臨海置)、始陽(283年置,後改名橫陽)。西晉末領章安、臨海、始豐、永寧、松陽、安固、寧海、橫陽8縣。
- 晉陵郡
- 孫吳時為毗陵典農校尉,管轄吳郡西部3縣。西晉平吳後,於太康二年(281年)改置為毗陵郡,永嘉五年(311年)改名晉陵郡。郡治丹徒縣(今江蘇省鎮江市東),後移治毗陵縣(今江蘇省常州市),領丹徒(原名武進)、毗陵(311年改名晉陵)、曲阿(原名雲陽)、無錫(280年置)、武進(281年分丹徒、曲阿置)、延陵(281年分曲阿置)、暨陽(281年分無錫、毗陵置)。西晉末領7縣。[參 6]
縣級行政區
编辑揚州(州治:建康縣) | |||||
說明:本表為西晉建興四年(316年)揚州各郡所轄的縣份;以深灰色表示者,為曾經建置,後來廢除的縣份 | |||||
郡名 (縣數) |
郡治 | 縣名 | 今地位置(2012年12月) | 隸屬郡國 | 備注 |
---|---|---|---|---|---|
淮南郡 (14) |
壽春縣 | 壽春縣 | 今安徽省壽縣 | 淮南郡(265-316,淮南國289-311) | |
成德縣 | 今安徽省合肥市西北 | 淮南郡(265-316,淮南國289-311) | |||
下蔡縣 | 今安徽省鳳臺縣 | 淮南郡(265-316,淮南國289-311) | |||
義成縣 | 今安徽省蚌埠市西北 | 淮南郡(265-316,淮南國289-311) | |||
西曲陽縣 | 今安徽省淮南市東南 | 淮南郡(265-316,淮南國289-311) | |||
平阿縣 | 今安徽省淮南市北 | 淮南郡(265-316,淮南國289-311) | |||
合肥縣 | 今安徽省合肥市 | 淮南郡(265-316,淮南國289-311) | |||
陰陵縣 | 今安徽省長豐縣西北 | 淮南郡(265-316,淮南國289-311) | |||
當塗縣 | 今安徽省蚌埠市西南 | 淮南郡(280-316,淮南國289-311) | 漢舊縣。晉平吳後,於太康元年(280年)復置縣。[參 10] | ||
逡遒縣 | 今安徽省肥東縣東 | 淮南郡(280-316,淮南國289-311) | 漢舊縣。晉平吳後,於太康元年(280年)復置縣。[參 10] | ||
全椒縣 | 今安徽省全椒縣 | 淮南郡(280-316,淮南國289-311) | 漢舊縣。晉平吳後,於太康元年(280年)復置縣。[註 6] | ||
阜陵縣 | 今安徽省全淑縣東南 | 淮南郡(280-316,淮南國289-311) | 漢舊縣。晉平吳後,於太康元年(280年)復置縣。[註 6] | ||
東城縣 | 今安徽省定遠縣東南 | 淮南郡(280-316,淮南國289-311) | 漢舊縣。晉平吳後,於太康元年(280年)復置縣。[註 6] | ||
鍾離縣 | 今安徽省蚌埠市東 | 淮南郡(280-316,淮南國289-311) | 漢舊縣。晉平吳後,於太康二年(281年)復置縣。[參 10] | ||
廬江郡 (9) |
六安縣 | 六安縣 | 今安徽省六安市北 | 廬江郡(265-316,廬江國304-306) | |
灊縣 | 今安徽省六安市南 | 廬江郡(265-316,廬江國304-306) | |||
陽泉縣 | 今安徽省壽縣西南 | 廬江郡(265-316,廬江國304-306) | |||
皖縣 | 今安徽省潛山縣 | 廬江郡(280-316,廬江國304-306) | |||
舒縣 | 今安徽省舒城縣 | 廬江郡(280-316,廬江國304-306) | 漢舊縣,晉平吳後復置縣。[註 7] | ||
龍舒縣 | 今安徽省霍山縣東南 | 廬江郡(280-316,廬江國304-306) | 漢舊縣,晉平吳後復置縣。 | ||
居巢縣 | 今安徽省巢湖市 | 廬江郡(280-316,廬江國304-306) | 漢舊縣,晉平吳後復置縣。[註 7] | ||
臨湖縣 | 今安徽省潛山縣 | 廬江郡(280-316,廬江國304-306) | 漢舊縣,晉平吳後復置縣。[註 7] | ||
襄安縣 | 今安徽省無為縣西南 | 廬江郡(280-316,廬江國304-306) | 漢舊縣,晉平吳後復置縣。[註 7] | ||
丹陽郡 (11) |
秣陵縣 | 秣陵縣 | 今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南秣陵鎮 | 丹陽郡(280-316) | 孫吳為建業縣,晉平吳後改名秣陵縣。[參 11] |
丹陽縣 | 今安徽省當塗縣東北丹陽鎮 | 丹陽郡(280-316) | |||
蕪湖縣 | 今安徽省蕪湖市東 | 丹陽郡(280-316) | |||
句容縣 | 今江蘇省句容市駐地華陽鎮 | 丹陽郡(280-316) | |||
永世縣 | 今江蘇省溧陽市南天目湖鎮古縣村附近 | 丹陽郡(280-304)→義興郡(304-?)→丹陽郡(?-316) | 孫吳為永平縣,晉平吳後改名永世縣。[參 12] | ||
江寧縣 | 今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 | 丹陽郡(280-316) | 晉平吳後分秣陵縣置臨江縣,太康二年(281年)改名江寧縣。[參 13] | ||
溧陽縣 | 今江蘇省高淳縣東、固城湖東北岸 | 丹陽郡(280-316) | 吳時為溧陽屯田都尉,晉平吳後改置溧陽縣。[參 14] | ||
湖熟縣 | 今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東南湖熟街道 | 丹陽郡(280-316) | 吳時為湖熟典農都尉,晉平吳後改置湖熟縣。[參 15] | ||
江乘縣 | 今江蘇省句容市西北 | 丹陽郡(280-316) | 吳時為江乘典農都尉,晉平吳後改置江乘縣。[參 16] | ||
于湖縣 | 今安徽省當塗縣 | 丹陽郡(281-316) | 吳時為于湖督農都尉,晉平吳後改置于湖縣。[參 17] | ||
建康縣 | 今江蘇省南京市 | 丹陽郡(282-316) | 晉平吳後於太康三年(282年)分秣陵縣置建鄴縣,建興元年(316年)避晉愍帝司馬鄴名諱,改名建康縣。[參 18] | ||
始安縣 | 地望不詳 | 丹陽郡(?) | 晉時已廢縣。 | ||
臼陽縣 | 疑今江蘇省茅山一帶 | 丹陽郡(?) | 晉時已廢縣。 | ||
吳郡 (11) |
吳縣 | 吳縣 | 今江蘇省蘇州市 | 吳郡(280-316,吳國289-311) | |
嘉興縣 | 今浙江省嘉興市南 | 吳郡(280-316,吳國289-311) | |||
海鹽縣 | 今浙江省平湖市 | 吳郡(280-316,吳國289-311) | |||
富春縣[註 8] | 今浙江省富陽市 | 吳郡(280-316,吳國289-311) | |||
婁縣 | 今江蘇省崑山市北 | 吳郡(280-316,吳國289-311) | |||
錢唐縣 | 今浙江省杭州市 | 吳郡(280-316,吳國289-311) | |||
建德縣 | 今浙江省建德市東梅城鎮 | 吳郡(280-316,吳國289-311) | |||
桐廬縣 | 今浙江省桐廬縣東北橫村鎮 | 吳郡(280-316,吳國289-311) | |||
壽昌縣 | 今浙江省建德市西南 | 吳郡(280-316,吳國289-311) | 孫吳為新昌縣,晉平吳後改名壽昌縣。[參 19] | ||
鹽官縣 | 今浙江省海寧市西南鹽官鎮 | 吳郡(280-316,吳國289-311) | 吳時為海昌屯田都尉,晉平吳後改置鹽官縣。[參 20][註 9] | ||
海虞縣 | 地望不詳 | 吳郡(283-316,吳國289-311) | 西晉太康四年(283年)分吳縣置縣。[參 21] | ||
新城縣 | 今浙江省富陽市南 | 吳郡(289?-?) | 吳時置縣,後廢。西晉太康年間(280-289)復置縣,後又廢縣。[參 22] | ||
吳興郡 (10) |
烏程縣 | 烏程縣 | 今浙江省湖州市南 | 吳興郡(280-316) | |
臨安縣 | 今浙江省臨安市北 | 吳興郡(280-316) | 孫吳為臨水縣,晉平吳後改名臨安縣。[參 23] | ||
餘杭縣 | 今浙江省餘杭市餘杭區西南餘杭街道 | 吳興郡(280-316) | |||
武康縣 | 今浙江省德清縣西 | 吳興郡(280-316) | 孫吳為永安縣,晉平吳後改名武康縣。[參 24] | ||
於潛縣 | 今浙江省臨安市西 | 吳興郡(280-316) | |||
故鄣縣 | 今浙江省安吉縣西北 | 吳興郡(280-316) | |||
安吉縣 | 今浙江省安吉縣西南 | 吳興郡(280-316) | |||
原鄉縣 | 今浙江省安吉縣北 | 吳興郡(280-316) | |||
東遷縣 | 地望不詳 | 吳興郡(282-316) | 太康三年(282年)分烏程縣置縣。[參 25] | ||
長城縣 | 地望不詳 | 吳興郡(282-316) | 太康三年(282年)分烏程縣置縣。[參 26] | ||
會稽郡 (10) |
山陰縣 | 山陰縣 | 今浙江省紹興市 | 會稽郡(280-316) | |
上虞縣 | 今浙江省上虞市 | 會稽郡(280-316) | |||
餘姚縣 | 今浙江省餘姚市 | 會稽郡(280-316) | |||
句章縣 | 今浙江省餘姚市東南 | 會稽郡(280-316) | |||
鄞縣 | 今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東北 | 會稽郡(280-316) | |||
鄮縣 | 今浙江省寧波市東,鄮山北麓 | 會稽郡(280-316) | |||
始寧縣 | 今浙江省嵊州市和上虞市交界處 | 會稽郡(280-316) | |||
剡縣 | 今浙江省嵊州市 | 會稽郡(280-316) | |||
永興縣 | 今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 | 會稽郡(280-316) | |||
諸暨縣 | 今浙江省諸暨市城區 | 會稽郡(280-316) | |||
東陽郡 (9) |
長山縣 | 長山縣 | 今浙江省金華市 | 東陽郡(280-316) | |
烏傷縣 | 今浙江省義烏市 | 東陽郡(280-316) | |||
太末縣 | 今浙江省龍游縣城區 | 東陽郡(280-316) | |||
信安縣 | 今浙江省衢州市 | 東陽郡(280-316) | 孫吳為新安縣,晉平吳後改名信安縣。[參 27] | ||
豐安縣 | 今浙江省浦江縣南 | 東陽郡(280-316) | |||
吳寧縣 | 今浙江省東陽市東北 | 東陽郡(280-316) | |||
定陽縣 | 今浙江省江山市北 | 東陽郡(280-316) | |||
永康縣 | 今浙江省永康市 | 東陽郡(280-316) | |||
遂昌縣 | 今浙江省遂昌縣 | 東陽郡(280-316) | 孫吳為平昌縣,晉平吳後改名遂昌縣。[參 28] | ||
新安郡 (6) |
始新縣 | 始新縣 | 今浙江省淳安縣千島湖西北南山島附近 | 新安郡(280-316,新都郡280) | |
遂安縣 | 今浙江省淳安縣千島湖西南 | 新安郡(280-316,新都郡280) | 孫吳為新定縣,晉平吳後改名遂安縣。[參 29] | ||
黟縣 | 今安徽省黟縣東 | 新安郡(280-316,新都郡280) | |||
歙縣 | 今安徽省歙縣駐地徽城鎮 | 新安郡(280-316,新都郡280) | |||
海寧縣 | 今安徽省休寧縣北 | 新安郡(280-316,新都郡280) | 孫吳為海陽縣,晉平吳後改名海寧縣。[參 30] | ||
黎陽縣 | 今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 | 新安郡(280-316,新都郡280) | |||
臨海郡 (8) |
章安縣 | 章安縣 | 今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江北章安街道 | 臨海郡(280-316) | |
臨海縣 | 今浙江省臨海市東南 | 臨海郡(280-316) | |||
南始平縣 | 今浙江省天台縣 | 臨海郡(280-316) | 孫吳為南始平縣,晉平吳後改名始豐縣。[參 31] | ||
永寧縣 | 今浙江省溫州市 | 臨海郡(280-316) | |||
松陽縣 | 今浙江省松陽縣西北 | 臨海郡(280-316) | |||
安固縣 | 今浙江省瑞安市西北西嶴高架橋一帶 | 臨海郡(280-316) | 孫吳為安陽縣,晉平吳後改名安固縣。[參 32] | ||
寧海縣 | 今浙江省寧海縣 | 臨海郡(280-316) | 太康元年(280年)分臨海縣北部置寧海縣。[參 33] | ||
橫陽縣 | 今浙江省平陽縣 | 臨海郡(283-316) | 晉太康四年(283)分安固縣置始陽縣,後改名橫陽縣。[參 34] | ||
宣城郡 (11) |
宛陵縣 | 宛陵縣 | 今安徽省宣州市 | 丹陽郡(280-281)→宣城郡(281-316) | |
宣城縣 | 今安徽省宣城市 | 丹陽郡(280-281)→宣城郡(281-316) | |||
陵陽縣 | 今安徽省石台縣東北太平湖 | 丹陽郡(280-281)→宣城郡(281-316) | |||
安吳縣 | 今安徽省涇縣西南黃村鎮安吳村 | 丹陽郡(280-281)→宣城郡(281-316) | |||
臨城縣 | 今安徽省青陽縣南5里 | 丹陽郡(280-281)→宣城郡(281-316) | |||
石城縣 | 今安徽省馬鞍山市東南 | 丹陽郡(280-281)→宣城郡(281-316) | |||
涇縣 | 今安徽省涇縣西北 | 丹陽郡(280-281)→宣城郡(281-316) | |||
春穀縣 | 今安徽省繁昌縣四北、長江東岸 | 丹陽郡(280-281)→宣城郡(281-316) | |||
廣德縣 | 今安徽省廣德縣西南 | 丹陽郡(280-281)→宣城郡(281-316) | |||
寧國縣 | 今安徽省寧國市西南 | 丹陽郡(280-281)→宣城郡(281-316) | |||
懷安縣 | 今安徽省寧國市東南寧墩鎮 | 丹陽郡(280-281)→宣城郡(281-316) | |||
晉陵郡 (7) |
丹徒縣 ↓ 晉陵縣 ↓ 丹徒縣 |
丹徒縣 | 今江蘇省鎮江市東丹徒區 | 吳郡(280-281)→晉陵郡(281-316,毗陵郡281-311) | 孫吳為武進縣,晉平吳後於太康三年(282年)改名丹徒縣。[參 35] |
晉陵縣 | 今江蘇省常州市 | 吳郡(280-281)→晉陵郡(281-316,毗陵郡281-311) | 孫吳為毗陵縣,永嘉五年(311年)改名晉陵縣。[參 36] | ||
曲阿縣 | 今江蘇省丹陽市 | 吳郡(280-281)→晉陵郡(281-316,毗陵郡281-311) | 孫吳為雲陽縣,晉平吳後於太康三年(282年)改名曲阿縣。[參 37] | ||
無錫縣 | 今江蘇省無錫市 | 吳郡(280-281)→晉陵郡(281-316,毗陵郡281-311) | 吳時廢縣,晉平吳後復置縣。[參 38] | ||
武進縣 | 今江蘇省丹陽市東 | 晉陵郡(281-316,毗陵郡281-311) | 太康二年(281年)分丹徒、曲阿2縣置。[參 39] | ||
延陵縣 | 今江蘇省丹陽市東南 | 晉陵郡(281-316,毗陵郡281-311) | 太康二年(281年)分曲阿縣置。縣名取自鄉名延陵鄉。[參 40] | ||
暨陽縣[註 10] | 今江蘇省江陰市東南 | 晉陵郡(281-316,毗陵郡281-311) | 太康二年(281年)分無錫、毗陵2縣置縣。[參 41] | ||
歷陽郡 (2) |
歷陽縣 | 歷陽縣 | 今安徽省馬鞍山市西 | 淮南郡(280-289)→淮南國(289-304)→歷陽郡(304-316) | 漢舊縣。晉平吳後,於太康元年(280年)復置縣。[參 10] |
烏江縣 | 今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北 | 淮南郡(285-289)→淮南國(289-304)→歷陽郡(304-316) | 漢舊縣。晉平吳後,於太康六年(285年)分東城縣復置縣。[參 42] | ||
義興郡 (5) |
陽羨縣 | 陽羨縣[註 11] | 今江蘇省宜興市西南 | 吳興郡(280-304)→義興郡(304-316) | |
義鄉縣 | 今浙江省長興縣北部煤山鎮尚儒村 | 義興郡(304-316) | 永興元年(304年)分陽羨、長城2縣置。[參 43] | ||
國山縣 | 今江蘇省宜興市西南張渚鎮五洞橋附近 | 義興郡(304-316) | 永興元年(304年)分陽羨縣置。[參 44] | ||
臨津縣 | 今江蘇省宜興市西北 | 義興郡(304-316) | 永興元年(304年)分陽羨縣置。[參 45] | ||
平陵縣 | 今江蘇省溧陽市西 | 義興郡(304-316) | 永興元年(304年)分永世縣置。[參 46] |
注釋
编辑- ^ 孔祥軍認為曹魏尚有全淑、阜陵2縣,計魏末淮南郡有10縣。
- ^ 孔祥軍認為魏廬江郡尚有龍舒縣,計魏末廬江郡有9縣。
- ^ 孔祥軍統計吳丹陽郡有15縣,無臼陽、寧國、懷安3縣。
- ^ 孔祥軍統計認為孫吳會稽郡尚領東陽郡的新安、平昌、吳寧、定陽、豐安、永康6縣。
- ^ 孔祥軍統計認為孫吳臨海郡尚領初寧縣,疑即永寧縣之誤寫。
- ^ 6.0 6.1 6.2 全椒、阜陵、東城3縣當在《宋書·州郡志》的「晉武帝太康元年,復立歷陽、當塗、逡道諸縣」當中。
- ^ 7.0 7.1 7.2 7.3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第187頁。
- ^ 《晉書地理志》誤作富陽縣。
- ^ 陳健梅認為《水經注》及《吳記》說法為是,晉太康年間置鹽官縣。
- ^ 《晉書地理志》作既陽縣。
- ^ 《晉書地理志》無此縣。孔祥軍認為晉平吳時廢縣,太康四年(283年)後復置。
出處
编辑-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司馬允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晉書》卷64〈武十三王傳〉:「〔祥〕拜散騎常侍洛京傾覆,為劉聰所害。」
-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義興太守〉:「義興太守,晉惠帝永興元年,分吳興之陽羨、丹陽之永世立。永世尋還丹陽。」
-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揚州刺史〉:「新安太守,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孫權分丹陽立曰新都,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 ^ 《晉書》卷15〈地理志下〉:「及晉平吳,分丹楊之宣城、宛陵、陵陽、安吳、涇、廣德、寧國、懷安、石城、臨城、春穀十一縣立宣城郡,理宛陵。」「宣城郡,太康二年置。」;《宋書》卷35〈州郡志一·揚州刺史〉:「晉武帝太康二年,分丹陽為宣城郡,治宛陵,而丹陽移治建業。」「宣城太守,晉武帝太康元年,分丹陽立。」
- ^ 《晉書》卷15〈地理志下〉:「毗陵郡吳分會稽無錫已西為屯田,置典農校尉。太康二年,省校尉為毗陵郡;又以毗陵郡封東海王世子毗,避毗諱,改為晉陵。」;《宋書》卷35〈州郡志一·晉陵太守〉:「晉陵太守,吳時分吳郡無錫以西為毗陵典農校尉。晉武帝太康二年,省校尉,立以為毗陵郡,治丹徒,後復還毗陵。東海王越世子名毗,而東海國故食毗陵,永嘉五年,元帝改為晉陵。始自毗陵徙治丹徒」
- ^ 《晉書》卷15〈地理志下〉:「永興元年,分淮南之烏江、歷陽二縣置歷陽郡。」;《宋書》卷36〈州郡志二·歷陽太守〉:「歷陽太守,晉惠帝永興元年,分淮南立,屬揚州。」
- ^ 《晉書》卷15〈地理志下〉:「永興元年,以周玘創義討石冰,割吳興之陽羨并長城縣之北鄉置義鄉、國山、臨津并陽羨四縣,又分丹陽之永世置平陵及永世,凡六縣,立義興郡,以表玘之功,並屬揚州。」;《宋書》卷35〈州郡志一·義興太守〉:「義興太守,晉惠帝永興元年,分吳興之陽羨、丹陽之永世立。永世尋還丹陽。」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省蘄春郡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10.0 10.1 10.2 10.3 《宋書》卷35〈州郡志一·淮南太守〉:「晉武帝太康元年,復立歷陽、當塗、逡道(逡遒之誤)諸縣,二年,復立鍾離縣,並二漢舊縣也。三國時,江淮為戰爭之地,其間不居者各數百里,此諸縣並在江北淮南,虛其地,無復民戶。吳平,民各還本,故復立焉。」
-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丹陽尹〉:「建康令,本秣陵縣。漢獻帝建安十六年置縣,孫權改秣陵為建業。晉武帝平吳,還為秣陵。」
-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丹陽尹〉:「永世令,吳分溧陽為永平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丹陽尹〉:「江寧令,晉武帝太康元年,分秣陵立臨江縣。二年,更名。」
-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丹陽尹〉:「溧陽令,漢舊縣。吳省為屯田〔都尉〕。晉武帝太康元年復立。」
-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丹陽尹〉:「湖熟令,漢舊縣。吳省為典農都尉。晉武帝太康元年復立。
-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南琅邪太守〉:「江乘令,漢舊縣。本屬丹陽,吳省為典農都尉。晉武帝太康元年復立。」
-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淮南太守〉:「于湖令,太康二年分丹陽縣立,本吳督農校尉。」
-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丹陽尹〉:「建康令,本秣陵縣。漢獻帝建安十六年置縣,孫權改秣陵為建業。晉武帝平吳,還為秣陵。太康三年,分秣陵之水北為建業。愍帝即位,避帝諱,改為建康。」
-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吳郡太守〉:「壽昌令,吳分富春立新昌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吳郡太守〉:「鹽官令,漢舊縣。《吳記》云:『鹽官本屬嘉興,吳立為海昌都尉治,此後改為縣。』非也。」;《水經注》卷29:「穀水又東南徑嘉興縣西,穀水又東南徑鹽官縣故城南,舊吳海昌都尉治。晉太康中分嘉興立。《太康地道記》:吳有鹽官縣。」
-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吳郡太守〉:「海虞令,晉武帝太康四年,分吳縣之虞鄉立。」
-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吳郡太守〉:「嘉新城令,浙江西南名為桐溪,吳立為新城縣,後并桐廬。《晉太康地志》無。張勃云:『晉末立。』疑是太康末立,尋復省也。」
-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吳興太守〉:「臨安令,吳分餘杭為臨水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吳興太守〉:「武康令,吳分烏程、餘杭立永安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吳興太守〉:「東遷令,晉武帝太康三年,分烏程立。」
-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吳興太守〉:「長城令,晉武帝太康三年,分烏程立。」
-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東陽太守〉:「信安令,漢獻帝初平三年,分太末立曰新安。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東陽太守〉:「遂昌令,孫權赤烏二年,分太末立曰平昌。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新安太守〉:「遂安令,孫權分歙為新定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新安太守〉:「海寧令,孫權分歙為休陽縣,晉太康元年更名。」
-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臨海太守〉:「始豐令,吳立曰始平,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太平寰宇記》卷98〈江南東道·台州天台縣〉:「《輿地志》:吳初置,為南始平縣,晉太康元年更名始豐。」
-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永嘉太守〉:「安固令,吳立曰羅陽,孫皓改曰安陽,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臨海太守〉:「寧海令,何志,漢舊縣。按二漢《志》無,晉《太康地志》有。」;《嘉定赤城志》卷1:「晉武帝太康元年,……析臨海之北置寧海縣。」
-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永嘉太守〉:「橫陽令,晉武帝太康四年,以橫藇船屯為始陽,仍復更名。」;《嘉定赤城志》卷1:「晉武帝太康元年改始平為始豐……四年,析安固置橫陽縣名。」
-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南東海太守〉:「徒令,本屬晉陵,古名朱方,後名谷陽,秦改曰丹徒。孫權嘉禾三年,改曰武進。晉武帝太康三年,復曰丹徒。」
-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晉陵太守〉:「晉陵令,本名延陵,漢改曰毗陵,後與郡俱改。」
-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晉陵太守〉:「曲阿令,本名雲陽,秦始皇改曰曲阿。吳嘉禾三年,復曰雲陽。晉武帝太康二年,復曰曲阿。」
-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晉陵太守〉:「無錫令,漢舊縣。吳省,晉武帝太康元年復立。」
-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南東海太守〉:「武進令,晉武帝太康二年,分丹徒、曲阿立。」
-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晉陵太守〉:「延陵令,晉武帝太康二年,分曲阿之延陵鄉立。」
-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晉陵太守〉:「暨陽令,晉武帝太康二年,分無錫、毗陵立。」
- ^ 《太平寰宇記》卷457〈淮南道·和州烏江縣〉:「晉太康六年於東城界置烏江縣。」
-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義興太守〉:「義鄉令,故屬長城、陽羨,立郡分立。」
-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義興太守〉:「國山令,故屬陽羨,立郡分立。」
-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義興太守〉:「臨津令,故屬陽羨,立郡分立。」
- ^ 《晉書》卷15〈地理志下〉:「又分丹陽之永世置平陵。」;《宋書》卷35〈州郡志一·丹陽尹〉:「義興又有平陵縣,董覽《吳地志》云:晉分永世。」
參考資料
编辑書籍
编辑- 吳增僅,《三國郡縣表》,上海:開明書局,1937
- 李錫甫,《漢晉城陽郡沿革考》,國立編譯館館刊第6卷第一期,1977
- 劉琳,《華陽國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4
- 李曉杰,《東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研究》(增訂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 錢儀吉、楊晨,《三國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陳健梅,《孫吳政區地理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7
- 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學歷史系,2007
- 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 胡阿祥、孔祥軍、徐成合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 范曄,《後漢書》,維基文庫
- 房玄齡,《晉書》,維基文庫
- 沈約,《宋書》,維基文庫
- 魏收,《魏書》,維基文庫
-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維基文庫
- 樂史,《太平寰宇記》,維基文庫
- 歐陽忞,《輿地廣記》,維基文庫
- 酈道元,《水經注》,維基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