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淵冲

中國翻譯家(1921-2021)

许渊冲(1921年4月18日—2021年6月17日),男,汉族,江西南昌人,中国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有“诗译英法唯一人”之称。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涉足文学翻译,出版著作近100种。先后在北京张家口洛阳等地的外语院校任教。2010年12月,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8月5日,在柏林举行的第20届世界翻译大会上,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该奖项199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1]

许渊冲
摄于1944年
出生(1921-04-18)1921年4月18日
 中華民國江西省豫章道南昌县
逝世2021年6月17日(2021歲—06—17)(100歲)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
職業翻译家、教授
國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程度大学博士
母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巴黎大学
創作時期1948年-2021年
代表作英文译作:《中诗英韵探胜》、《似水年华》;
中文著作:《翻译的艺术》、《文学翻译谈》;
英译作品:《诗经》、《楚辞》、《论语》、《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
法译作品:《红与黑》 、《包法利夫人》、《巴尔扎克全集》
《中国古诗词六百首》、 李白诗选。
獎項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0年)
“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2014年)

生平

编辑

童年(1921年—1938年)

编辑

1921年4月18日,许渊冲出生在江西省南昌市的一个书香家庭。[1]母亲是江西省唯一的女子职业学校的学生,擅长花鸟绘画,让许渊冲耳濡目染到艺术的美感,还教其识字。四岁开始学习英文,中学时代接触到许多欧美文学名著,打下良好的英文基础。因识字较早,1926年秋天,许渊冲跳级进入南昌实验小学一年级下学期。

表叔熊式一是翻译家,他英译的剧目《王宝钏》,在英国上演时引起轰动,并受到英国戏剧家萧伯纳的接见,使许渊冲幼年时期就对英语产生强烈的兴趣。

求学经历(1938年—1948年)

编辑

入读西南联合大学

编辑
 
許淵沖在清華大學110年校慶致詞

1938年秋,许渊冲以第七名的成绩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外文系。大一,他就把林徽因的诗《别丢掉》译成英文发表在《文学翻译报》上。[1]就读期间,喜于读书、写作、打球,以及到宿舍附近的翠湖散步,周基堃、邓汉英(后均为南开大学教授)、刘伟(后为云南公路局总工程师)为其舍友。1941年11月,美国志愿空军飞虎队来华对日作战,需大批翻译,联大外文系四年级男生(除吴讷荪外)全部服役,离开联大,1942年9月回校复学,大四期间,半工半读,在昆明天祥中学兼教英文,并在此期间考取空军飞行员。1944年秋,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德莱顿的戏剧艺术。第二学年,因经济困难休学,后吴达元教授帮助下兼任联大外文系助教。[1]

空军翻译(1941年11月—1942年7月4日)

编辑

1941年,美国志愿军来华参加对日作战,需要大批英文翻译,许渊冲应征工作一年。次年返回联大复学,并于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天祥中学任英文教师。在空军翻译期间,他主要负责英译情报、汉译公文、提高军人文化水平,1942年7月4日,结束空军翻译服役。在训练班招待会欢迎美国志愿空军大队长陈纳德上校,黄仁霖致欢迎词,当说到“三民主义”时,中央大学顾世淦同学直译为“nationality, people's sovereignty, people's livelihood”(民族、民权、民生),陈纳德听不懂,许渊冲便译成“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用林肯的话解释孙中山的话,宾主恍然大悟。[1][2]

昆华农校训练班学习(1941年11月—同年12月8日)的主要内容为:

  • 班主任黄仁霖上校用英文讲《社交礼节》;
  • 教务长吴泽霖教授讲《人类学》;
  • 气象系赵九章教授讲《气象学》;
  • 历史系皮名举教授讲《美国史地》;
  • 外文系温德教授讲《英文词汇学》;
  • 美国志愿空军第一大队机要秘书林文奎少校讲《航空常识》;
  • 通译长舒柏彦少校讲《航空翻译常识》等。

1944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莎士比亚德莱顿[1]1948年6月8日,许渊冲登上开往马赛的安德烈号赴法留学。[3]入读于巴黎大学。修《法国文学》、《英国文学》、《比较文学》、《象征派》、《雨果》、《巴尔扎克》等课程,得以精通法语,深入研究法国文学。专攻莎士比亚拉辛,获文学研究文凭。[1]

执教生涯

编辑
2021年4月19日 一百岁许渊冲!声如洪钟 生日感言畅谈翻译

1945年,兼任联大外文系助教。1951年,许渊冲和数学家吴文俊、画家吴冠中等人一同回国,[1]先后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法文系、北京外国语文专科学校法文系、张家口外国语学院英文系、洛阳外国语学院英文系从事教学工作。1983年8月从洛阳外国语学院调入北京大学国际文化系任教,兼英语系文学翻译课程,讲授“唐宋诗词英译”、“中西文化比较”和“中英互译”等课程。1991年退休。1999年起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古代诗歌翻译与赏析”课程。

著作及论文集

编辑

参考來源:[4]

  • 《翻译的艺术》,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中诗英韵探胜——从〈诗经〉到〈西厢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追忆逝水年华——从西南联大到巴黎大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 《文学翻译谈》,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Taipei: Bookman Books Ltd.)1998
  • Vanished Springs: The Life and Love of a Chinese Intellectual. New York: Vantage Press,1999
  • 《诗书人生》,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 《文学与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 《山阴道上——许渊冲散文随笔选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英文译著

编辑
  • 《动地诗——中国现代革命家诗歌选》,香港:商务印书馆,1981
  • 《苏东坡诗词新译》,香港:商务印书馆,1982
  • 《汉英对照唐诗一百五十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 《唐宋词一百首》,香港:商务印书馆,1986
  • 《唐诗三百首新译》(与陆佩弦、吴钧陶合译),香港:商务印书馆,1987
  • 《李白诗选(汉英对照)》,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 《中诗英译笔录》(与吕叔湘合编)(增订本),香港:三联书店,1988
  • 《唐宋词一百五十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 《西厢记》(四本十六折),北京:外文出版社,1992
  • 《人间春色第一枝<国风>欣赏》,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 《人间春色第一枝<雅颂>欣赏》,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 《诗经》,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
  • 《毛泽东诗词选》,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
  • 《楚辞》,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
  • Song of the Immortals: An Anthology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中国古诗词六百首》),Beijing: New World Press,1994
  • Song of the Immortals: An Anthology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London: Penguin Books in association with New World Press,1994
  • 《诗经》,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
  • 《唐宋诗一百五十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 《汉魏六朝诗一百五十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 《宋词三百首》,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
  • Tang Song Lyrics in Pictures(《唐宋词画》),Singapore: EPB Publishers,1996
  • 《西厢记》(五本二十折),长沙:湖南出版社,1997
  • 《元明清诗一百五十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 《古诗绝句百首(汉英对照)》,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 《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西厢记》,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 《汉英对照新编千家诗》,北京:中华书局,2000
  • 《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 《国剧名篇:许渊冲汉诗(词)英译精选》,北京:开明文教音像出版社,2000
  • 《汉英对照唐宋词三百首》,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 《汉英双讲中国古诗100首》,大连:大连出版社,2003
  • 《中小学生必背诗词》,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 《汉英对照老子道德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 《汉英对照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 《汉英对照元曲三百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 《汉英对照宋词三百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 《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北京: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海豚出版社,2013

法文译著

编辑
  • 《农村散记》(与鲍文蔚合译),北京:外文出版社,1957
  • 《毛泽东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文格律体译文,内部教学资料)洛阳:洛阳外国语学院,1978
  • 《唐宋词选一百首》,北京:外文出版社,1987
  • 《汉法对照中国古诗词三百首》(上、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中文译著(英美文学作品)

编辑
  • 《一切为了爱情》,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
  • 《昆延·杜沃德》(与严维明合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 《飞马腾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 《埃及艳后》,桂林:漓江出版社,1994

中文译著(法国文学作品)

编辑
  • 《哥拉·布勒尼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 《私人生活场景:人生的开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后入选《巴尔扎克全集》,编入《人间喜剧》第二卷,改名为《入世之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 《雨果喜剧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 《水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 《追忆逝水年华(3)——盖尔芒特家那边》(与潘丽珍合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0
  • 《包法利夫人》,南京:译林出版社,1992
  • 《红与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
  • 《雨果精选集·艾那尼》,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
  • 《约翰·克里斯托弗》,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 《罗曼·罗兰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

翻译论文

编辑
  • 《翻译中的几对矛盾》,《外国语教学》,1978(4)
  • 《<毛泽东诗词>译文研究》,《外国语》,1979(1)
  • 《如何译毛主席诗词》,《外语教学与研究》,1979(2)
  • 《评毛泽东词<赠杨开慧>英、法译文》,《现代外语》,1980(1)
  • 《毛泽东词<黄鹤楼>译文研究》,《外国语》,1980(3)
  • 《译诗记趣》,《编译参考》,1980(6)
  • 《直译与意译》,《外国语,1980》(6);1981(1-2)
  • 《翻译的标准》,《翻译通讯》,1981(1)
  • 《喜读<鲁迅诗选>英译本》,《外语教学与研究》,1981(3)
  • 《忠实与通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82(1)
  • 《李清照词译话》,《现代英语研究》,1982(1)
  • 《译文能否胜过原文》,《接翻滚外国语学院学报》,1982(2)
  • 《“三美”和“三似”的幅度——<唐宋词选>英、法译本代序》,《外国语》,1982(4)
  • 《扬长避短,发挥译文优势》,《翻译通讯》,1982(4)
  • 《再谈意美、音美、形美——<唐诗英译>序言》,《翻译通讯》,1983(3)
  • 《再谈“意美、音美、形美”》,《外语学刊》,1983(4)
  • 《文学翻译等于创作》,《外国语》,1983(6)
  • 《白居易的<长恨歌>及其英译》,《外语学刊》,1984(3)
  • 《翻译的理论和实践》,《翻译通讯》,1984(11)
  • 《翻译与评论》,《外国语》,1985(6)
  • 《三谈意美、音美、》形美》,《深圳大学学报》,1987(2)
  • 《谈李商隐的英译》,《外语学刊》,1987(3)
  • 《翻译的哲学》,《河南大学英语学报》,1988(1-3)
  • 《诗词英译漫谈》,《中国翻译》,1988(3)
  • 《巴尔扎克译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88(3)
  • 《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世界文学》,1990(1)
  • 《文学翻译:1+1=3》,《外国语》,1990(1)
  • 《<水上>新旧译本比较》,《中国翻译》,1990(5)
  • 《诗词·翻译·文化》,《北京大学学报》,1990(5)
  • 《<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0
  • “Devlopment of Verse Translation ”,《外国语》,1991(1)
  • 《谈翻译教学》,《山东外语教学》,1991(4)
  • 《译诗六论》,《中国翻译》,1991(5-6)
  • 《翻译对话录》,《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2(2)
  • 《译学与<易经>》,《北京大学学报》,1992(3)
  • 《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序言,柯平(编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la-4a
  • 《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红与黑>译本前言》,《外国语》,1993(3)
  • 《浑金璞玉集》引言,刘重德(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Ⅰ-Ⅺ
  • 《谈“比较翻译学”》,《外语与翻译》,1994(3)
  • 《谈谈文学翻译问题》,《外国语》,1994(3)
  • 《汪译<诗经>序》,《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1)
  • 《为什么重译<约翰·克利斯朵夫>》,《外国语》,1995(4)
  • 《谈陶诗英译》,《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6)
  • 《妙译来自“得意忘形”》,许钧(编著),《文字·文学·文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118-124
  • 《文字翻译与文学翻译——读方平<翻译杂感>后的杂感》,许钧(编著),《文字·文学·文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70-73
  • 《谈重译——兼评许钧》,《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4)
  • 《再谈陶诗英译》,《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1)
  • 《与杨振宁会面所想到的》,《中国大学教学》,1997(4)
  • 《谈翻译理论的研究——杨振宁给我的启发》,《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6)
  • 《谈“翻译——文化竞赛论”》,《外语与翻译》,1998(2)
  • 《文理大师顾毓琇》,《中国大学教学》,1998(2)
  • 《翻译:“美化之艺术”——新旧世纪交谈录》,《译林》,1998(3)
  • 《美化之艺术——<毛泽东诗词集>译序》,《中国翻译》,1998(4)
  • 《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6)
  • 《国际译会上三句话》,《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6)
  • 《译学要敢为天下先》,《中国翻译》,1992(2)
  • 《再创作与翻译风格》,《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3(3)
  • 《新世纪的新译论》,《中国翻译》,2000(3)
  • 《再谈<竞赛论>和<优势论>——兼评“忠实是译者的天职”》,《中国翻译》,2001(1)
  • 《文学翻译克隆论》,《外语与翻译》,2001(2)
  • 《关于翻译学的论战》,《外语与外语翻译》,2001(11)
  • 《文学翻译与科学翻译》,《上海科技翻译》,2002(4)
  • 《实践第一,理论第二》,《上海科技翻译》,2003(1)
  • 《谈中国学派的理论翻译——中国翻译学落后于西方吗》,《外语与文学》,2003(1)
  • 《文学翻译的心路历程》,《中国翻译》,2003(4)
  • 《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序言,王秉钦(著),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la-3a
  • 《中国是不是“翻译强国”》,《上海翻译》,2005(2)
  • 《“体”、“神”、“表”平衡模式是评估文学翻译的科学方法吗》,《中国翻译》,2005(2)

翻译实践

编辑

许渊冲翻译长达60年,迄今已译作多达百部,1950年代翻英法、1980年代译唐宋。

早期翻译实践

编辑

1943年,大学毕业时,许渊冲将英国17世纪桂冠诗人德莱顿的诗剧《一切为了爱情》译成中文,这也是他翻译的第一部文学作品。以下两个译本:

许渊冲认为自己“早期更重直译,后期更重意译,四字词组用得更多”。(《追忆逝水年华》,132页;《诗书人生》,354页;《文学与翻译,6-7页》)

1948年11月28日,他在巴黎大学把代表雨果进步思想的短诗《泉水》译成中文,也成为他译的第一首法文诗[5]

1950年代,许渊冲翻译了罗曼·罗兰的《哥拉·布勒尼翁》(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重印),将秦兆阳的《农村散记》译成法文(与鲍文蔚合译,1957年外文出版社),译就巴尔扎尔的《人生的开始》(198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并将毛泽东诗词译成英法韵文,开中国中英、中法互译之先河。[6]

中期古诗外译

编辑

1983年,许渊冲调入北京,开始了中诗外译的鼎盛时期。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期《红与黑》重译本及1994年出版《不朽之歌》为止,他的翻译实践及突出成就主要集中在古诗外译方面。在这10年间,他出版各类著述近30本,包括中诗外译18种。(详细内容可参见“著作与论文集”一节)其中包括汉译英、汉译法、英译汉、法译汉,不仅有文学翻译,还有理论著述及回忆录。这一阶段,他坚持19世纪末英国剑桥大学教授Herbert Allen Giles开创的韵体译诗的艺术手法,倡导音、形、意“三美”,将文学翻译视为艺术美的再创造。如李清照的词《声声慢》:

译文虽然增加了不少字,但加的都是原文内容多有、原文形式所无的词,意在传达原诗的意美。原词押韵用的是比较急促的“觅”、“戚”、“息”、“急”等字,译文用的也是短音[i]韵:如it; fit; drift; swift等,尤其是译文第一行的“miss”和原文第一行的“觅”字,译文第四行的“cheer”和原文第三行的“戚”字,不但元音相近,连前面的辅音也相同,是为了臻于“音似”。[7]

成熟期经典重译

编辑

《包法利夫人》和《红与黑》重译本的出版,标志着许渊冲的翻译进入了成熟期。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至今,他出版了20余部译作。

翻译理论

编辑

1959年翻译的《人生的开始》中,220页的正文里共出现106条脚注,主要集中在对人物、历史事件、文化负载词语,特别是对俗语的解释及对近似汉语成语的套用上,已然表现出对“归化”和“意译”的追求[6]

理论根据:在北京大学《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的序言中,许渊冲引用《杨振宁访谈录》83页上所说 “中国的文化是向模糊、朦胧及总体的方向走,而西方的文化则是向准确而具体的方向走”的理论,认为“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也是走向准确而具体”,又把其关于法律和诗的论点,和翻译的“理解”与“传达”联系起来,并以此作为自身翻译理论的基础和来源。

“在译诗的问题上,诗是本体,译是方法;诗要求美,译要求真;如果把美得诗译得不美,那不可能算是存真;只有在不失真的条件下,尽可能传达原诗的美,才是译诗应该擦用的原则。”如果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求“美”,但不逾越“真”的范围。[8]

形成与发展

编辑

1970年代末,理论发展脉络表现为早期的“艺术创作论”,1978年,表明自己对文学的看法,提及翻译要做到 “三确”——正确、精确、明确、“三用”——通用(词汇为全民族目前“通用”的语言)、连用(词的搭配符合上下文)、惯用(尽量用习惯用语和成语)的要求。无论直译、意译,都要符合“忠实”、“通顺”的标准。[9]

1982年,首次提出“三似新论”和“三化论”。[10]

1984年,许渊冲的翻译主张主要为[11]

标准 低标准 中标准 高标准
内容忠实(信) 明确 准确 精确
(三似) 意似 形似 神似
(三化) 浅化 等化 深化
形式通顺(达) 易懂 通顺 扬长(雅,或传神)

1988年,撰写《翻译的哲学》,文章论及翻译的认识论——文学翻译是两种文化的竞赛,竞赛中要发挥译语优势,改变劣势,争取均势;目的论——“知之、好之、乐之”,使译文读起来像原著,这应该是文学翻译的目的;方法论——运用“深化、等化、浅化”等具体方法。[12]

1990年,他再次表明对文学翻译“真”与“美”的独特认识:文学翻译是艺术,文学翻译理论也是艺术;科学研究的是“真”,艺术研究的是“美”;译词只能做到形似,译意能做到意似,而译味(包括意味、韵味、音韵、节奏及格调等)却能做到神似。[13]

1991年,在《中国翻译》发表《诗译六论》(5、6期连载),将译诗理论高度概括为:译者一也(identification),译者艺也(re-creation)、译者异也(innovation)、译者依也(imitation)、译者怡也(recreation)、译者易也(rendition),次年,在此基础上补充两论:译者意也(representation)、译者益也(nformation/instruction)。

20世纪末,发表《译学要敢为天下先》及《新世纪的新译论》,将自己的翻译理论概括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此外,他还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应用于翻译,并且将译论和自然科学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结合起来,提出以下六论:

  • 实践论。文学翻译理论来自文学翻译实践,受实践检验;没有两种文字互译的时间,不可能提出解决两种文字互译问题的理论。
  • 矛盾论。文学翻译理论的主流是要解决真与美得矛盾,或科学与艺术的矛盾。科学研究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的规律;艺术研究有之不必然,无之不必不然的现象。求真是文学翻译的低标准,秋眉是高标准,矛盾统一的结果是提高。
  • 1+1>2论。科学研究1+1=2,3-2=1,所以西方科学派提出“对等”、“等值”、“等效”、“形似”、“直译”等译论。艺术研究1+1>2,3-2>1,因为意大于言,所以中国艺术学派提出“意译”、“神似”。
  • 发挥译语优势论。译者可以译出原文内容所有,原文形式所无的词语。
  • 超导论。物理学上,半导体传导的电流没有损失超过一般的导体,就是超导;在翻译学上,译文传达的信息和情感没有损失,甚至超过原文,也是超导。
  • 化学论:文学翻译是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另一个国家的美,甚至是全球美的艺术;译著应该是原作者用译语的创作;化学变化之后产生新的品种,翻译之后也可产生新的作品,这也可以说好似再创论的根据之一。
  • 克隆论:在生命科学中,克隆就是把一种集体的优质基因移植到另一机体中,使之优化的理论;在文学翻译中,把一种语文的优质基因移植到另一种语文或同一种语文中去,使它优化,也就是克隆论。

主要理论阐述

编辑
  • “三美”:意美、音美、形美(意境美、音乐美和形式美);
  • “三化”:等化、浅化、深化;
  • “三之”:知之、乐之、好之;
  • “三似”:形似、意似、神似;
  • “四论”:优势论、竞赛论、再创论、求似论。
  1. 三美: 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一、“意美”是必须能够传达的。对这一点,许渊冲从来就没有怀疑过,其理论依据是“以创补失论”——即使美实在无法传达,还可以借助音美或形美加以弥补。

二、意似不等于意美,即美高于求真。

三、将音美(集中体现为押韵)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解释说:“即使一个词只能传达八分意美和八分音美,那也比另一个能传达九分意美和五分意美的词汇强,因为前者在意美两方面的总分加起来比后者高。”

  1. 三化:等化、浅化、深化都是为传达原诗的意美,押韵是传达原诗的音美,一个中文字大致译成英文两个音节,这是传达原诗的形美。

一、等化: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The Yellow River seaward flows.

二、浅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You will enjoy a grander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因为“千里”并不真是九百九十九加一里,所以浅化为登高望远的意思。

三、深化:"人闲桂花落"和"时鸣春涧中"——Their fitful twitters fill the dale with spring.“桂花落”一般说是秋天,怎么能说“春涧”呢?译文使涧充满了春意,这就可以说是深化了。

  1. 三之——“知之”“乐之”“好之”

译诗能使中国读者理解原作,那就是“知之”;如果能使人喜欢,那就是“好之”;能使人愉快,那就是“乐之”。

  1. 三似:

一、意似:(诗歌)译文的增删并非不忠实原文,如果增的是原文内容所有、原文形式所无的词语,删的是原文形式虽有、原文内容可无的词语,那就不但不能算是不忠实,而且可能算是扬长避短。[14]

二、音似:“乌蒙磅礴走泥丸”中的“磅礴”译为pompous,声音同“磅礴”相近,这种破格借用(pompous一般不用于修饰“山”)便是出于音似的需要。[15]

三、神似:译文和原文在字面上或形式上不一样,但在内容和精神上却非常相似

四论:

一、“超越论”:主张文学翻译等于创作,译文可以胜过原文,指出“这应该是我们文学翻译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如能再创造出‘胜过原作’的译文来,那就是给世界文化灌输新的血液,可以使世界文化更加光辉灿烂”。[16]

二、“竞赛说”:翻译是两种文化的竞赛,是两种文化的统一,而统一就是提高。…翻译是两种文化的竞赛,在竞赛中,要争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能取一种文化之长,补另一种之短,使全人类的文化得到进展,那就是翻译工作者的最高目标。[17]

三、“艺术创作论”:文学翻译等于创作,其哲学基础是“以创补失论”及“得失互补论”。[18]

四、“发挥优势论”:忠实通顺是翻译的必要条件,而扬长避短确实翻译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译者越能发挥译文的语言优势,译作就越好。[19]

评价

编辑
  • 制造原子弹的著名科学家朱光亚在收到许渊冲英译的《唐诗》、《宋词》,回信评价: “我国古典文学五大名著均由你译成英文,在国内、外出版社发行,是了不起的创举!”
  • 钱锺书对他的《毛泽东诗词》译本的褒奖:“I have just finished reading it and marvel at the supple ease with which you dance in the clogs and fetters of rhyme and meter. ”(你带着音韵和节奏的镣铐跳舞,灵活自如,令人惊奇。)
  • 许渊冲西南联大的校友、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博士高度赞扬其译诗成就,他写道:“他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把悠久的中国文化史上的许多名诗译成英文。他尽力使译出的诗句富有韵律美和节奏美……如许译唐诗《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原诗中错综复杂的抑扬顿挫、节奏韵律都巧妙地摄入译文中了”[20]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王梦悦. 翻译家许渊冲:一个狂者的超越. 《老年人》 (湖南省长沙市: 老年人杂志社). 2014, 11: 18–19. ISSN 1007-2616 (中文(简体)). 
  2. ^ 《追忆逝水年华》,许渊冲著,三联书店,北京,1996年。P118
  3. ^ 《追忆似水年华》十六章“出国·巴黎·牛津”中谈到,这期间,他同钱三强、凌其翰、贺其治、卢燕留住船上半个月,6月24日,船起航离开上海,7月1日到达西贡,5日抵新加坡,10日可达伦敦,11日进入印度洋,18日船到吉布提,进入红海,24四日过苏伊士运河,7月30日,船停泊马赛。
  4. ^ 《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马红军,译林出版社,2006,P291-P297,原注释为:著译书目参见“许渊冲论著与译作主要要目”(《山阴道上》),2005:354-358页;1994年以前部分文章系根据许渊冲《诗书人生》(2003)和《文学与翻译》(2003)相关章节整理。
  5. ^ 《追忆似水年华》,许渊冲著,三联书店,北京,1996年,190-191;207页。
  6. ^ 6.0 6.1 《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许渊冲的译学理论与实践》,马红军、张柏然、许钧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18页
  7. ^ 《翻译的艺术》,许渊冲著,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15-16页)
  8. ^ 《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许渊冲的译学理论与实践》,马红军、张柏然、许钧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54页
  9. ^ 《翻译的几对矛盾》,许渊冲,1978年。
  10. ^ 《忠实与通顺》,许渊冲,1982年。
  11. ^ 《翻译的艺术》,许渊冲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26页
  12. ^ 《翻译的艺术》,许渊冲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71-79页
  13. ^ 《文学翻译:1+1=3》[u],许渊冲著,《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0年01期
  14. ^ 《扬长避短:发挥译文优势》,许渊冲
  15. ^ 《意美、音美、形美——如何译毛主席诗词》[u],许渊冲著,1979年
  16. ^ 《翻译的艺术》,许渊冲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4,前言
  17. ^ 《译文能否胜过原文》[c],许渊冲著,1982年
  18. ^ 《文学翻译等于创作》[c],许渊冲著,《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3年6月
  19. ^ 《扬长避短,发挥译文优势》,许渊冲著,《翻译通讯》,1982年第9期
  20. ^ 《追忆似水年华》序言,收入《文化思路织思》,10-11页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