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义学的视角看,句子的具体表达总是和特定的时空、人类情绪、交际需求等相关。为了呈现这样的要求,为具体的句子所赋予的实现称之为语义范畴。

语义范畴的一些概念和语法范畴具有相同的名称,却并非指同一个概念。一些没有语法范畴的语言也具有语义范畴。例如,汉语缺少语法范畴(时、体、人称),却仍然可以利用虚词、句法组合等手段来表达与之相同的意义,这说明汉语也有语义范畴上的人称、时。语法范畴是一个聚合类,是一组表达手段的集合,专注于研究具体语言中的实现。相反,只要能传递意义,语义范畴不关注具体语言是如何实现自己的。

语义范畴包括索引、语气、情态等。

索引

编辑

“人称”、“时”、“指示”是负责句子与“说话者—说话地—说话时”挂钩的范畴,在哲学上被称作“索引”范畴(Index),这是因为根据这些范畴,便可以搜索到说话时的具体场景,除了指向言语外场景的功能之外,它们还可以指向话语内的上下文。

人称

编辑

“人称”是与说话者相关的名词性范畴。在部分保留形态变化的语言中(以英语为例),说话者是第一人称(I/we),受话者是第二人称(you),其它是第三人称(he/she 等)。古英语中,其它名词也必须拥有相应的人称变化才能够进入句子,汉语没有形态变化,但有根据说话人区分的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你/我/他)

“时”是与“说话时相关的范畴。一些有形态变化的语言(以英语为例)中,动词需要根据“说话时”,来定位发生在“过去/现在/将来”时的变化,进而改变自己的形态,才能够进入句子。有些语言没有形态变化(以汉语为例),就用助词、副词、或特定的词汇来表达句子和言语交际现场的关联。比如汉语放在句末的“了”,如果句子中没有其他时间坐标,就表示“说话时”的情况和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

指示

编辑

请注意这里谈的指示并非“指示词”。

“指示”是与“说话者位置”相关的范畴,许多语言中都使用专门的指示代词来表示。汉语普通话中“这”表示“离说话人近”,“那”表示“离说话人远”。

汉语方言中大部分是三分的,例如,有四分之一的山西方言是“这/那/兀”表示“近指/中指/远指”[1]

參考資料

编辑
  1. ^ 叶蜚声; 徐通锵. 第五章第三节. 《语言学纲要》 修訂版. 北京大學出版社. : 145–146 [2022-11-28]. ISBN 978-7-301-163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8) (中文(简体)). 

延伸閱讀

编辑
  • 刘丹青. 《语法调查研究手册》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