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柱炮台(英語:Stanley Battery),位於香港赤柱半島的南端。於1936年由駐港英軍建造,於1937年7月建成炮台後,東海岸射擊指揮部亦由魔鬼山遷移至此。該炮台在1941年12月8日爆發的香港保衛戰中,成為英軍在戰事中後期的主要防守據點,期間多次轟擊入侵香港島的日軍,即使炮台飽受多次空襲及炮轟,日軍又向炮台步步進逼,該處的英軍仍堅守炮台至12月26日。香港主權移交後,赤柱炮台的設施分別被評級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香港二級歷史建築[1]

赤柱衛星通訊站的碟形人造衛星通訊天線,這處是昔日二次大戰時,赤柱炮台3門9.2吋海防炮的所在位置。

建造

编辑
 
摩星嶺炮台演練中的9.2吋口徑後裝海防炮英语BL 9.2-inch Mk IX–X naval gun,此款海防炮亦被安裝在赤柱炮台作為主力火炮,但採用改良型炮座延伸射程。

1930年代後期,由於日本對香港的威脅日增,為了加強防衛香港島,駐港英軍開始在香港島南部的海岸建立多座炮台,包括舂坎角炮台、黃麻角炮台、博加拉炮台及赤柱炮台等[2]。興建赤柱炮台期間,因為炮台原址及附近一帶有村民居住,政府於是在赤柱大街興建了8間平房安置居民,即現在的八間屋。赤柱炮台配備3門9.2吋口徑後裝海防炮英语BL 9.2-inch Mk IX–X naval gun,3門9.2吋炮雖然是從摩星嶺炮台及歌賦炮台拆下的舊炮[3],但因為炮台需要防守香港島南岸的開闊海面,所以採用經過改良的Mk VII炮座,炮身的最大仰角由Mk V炮座的15度大增至35度[4],使射程由19公里增至27公里,而且3門9.2吋炮都可360度迴轉,必要時可支援陸戰。

香港保衛戰

编辑

在1941年12月8日爆發的香港保衛戰中,赤柱炮台的皇家炮兵團第8重炮兵營及守軍曾經大顯神威,令侵略香港的日軍死傷慘重。12月20日,日軍驅逐艦雷及電號一同駛近香港島,赤柱炮台的9.2吋海防炮開火阻擊,有炮彈落在雷號艦側10米並使其輕傷,兩艦只好施放煙幕撤退[5]。炮台雖然受到日軍多次空襲,但仍然保持戰鬥力,並且支援陸戰,使日軍登陸香港島後的攻勢受阻。赤柱的守軍多次與日軍229聯隊激戰,即使寡不敵眾仍然堅持。1941年12月25日下午,香港總督楊慕琦決定投降,但是當時防守赤柱的東旅指揮官華里士准將,因為未能確定投降消息的真偽,所以在赤柱的戰事仍然持續,直至12月26日,投降指令送達赤柱後,該處的英軍才投降。不過守軍在確認投降時,已沒有足夠時間將炮台破壞,炮台的海防炮被日軍虜獲。在三年零八個月的香港日佔時期中,日軍對炮台加以擴建,以應付盟軍的反攻,包括在9.2吋海防炮的炮位增設防護牆,但炮位的射角因此受到限制。1945年9月香港重光,英軍回到炮台駐守,至於3門9.2吋海防炮後來因沒有需要而被拆除,炮位只留下基座。

因為赤柱炮台在抵抗日軍入侵中具有歷史意義,炮台有多項設施已列入香港歷史建築[6]

現況

编辑

現時,赤柱炮台屬於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赤柱軍營,屬於軍事禁區。雖然炮台的1號9.2吋海防炮炮床還有保留,但是2號和3號炮床已經改建為赤柱衛星通訊站,用來設置人造衛星碟形天線。雖然赤柱炮台有多個香港歷史建築,但實際上公眾並不能入內參觀。

交通

编辑
交通路線列表
巴士

相關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List of the 1,444 Historic Buildings with Assessment Results (as at May 2020) (PDF). 古物古蹟辦事處. [2020-05-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1-26). 
  2. ^ 鄺智文; 蔡耀倫.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香港: 天地圖書. 2013-09: 49-50, 124-126. ISBN 9789888254347. 
  3. ^ 9.2inch B.L.. www.victorianforts.co.uk. Victorian Forts and Artillery. [2020-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7). 
  4. ^ 9.2"/47 (23.4 cm) Mark X. www.navweaps.com. Naval Weapons. [2020-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6). 
  5. ^ 鄺智文 & 蔡耀倫(2013年),第126-127页
  6. ^ 赤柱炮台 (PDF). 古物古蹟辦事處. [2020-05-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10).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