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特拉罕汗國

阿斯特拉罕汗國是15-16世纪金帐汗国瓦解后产生一個的小汗国。汗国在1460年确立,首都叫哈吉·答剌罕(在阿斯特拉罕北12公里)。克里米亚汗国在它西方,诺盖汗国在它的北方。汗国大概是伏尔加河三角洲,在现在阿斯特拉罕州卡尔梅克共和国、南至捷列克河一带。

阿斯特拉罕汗国
Хаҗитархан Ханлыгы
Xacitarxan Xanlığı
1466—1556
阿斯特拉罕汗国的版图,克里米亚汗国在它西方,诺盖汗国在它的東北方
阿斯特拉罕汗国的版图,克里米亚汗国在它西方,诺盖汗国在它的東北方
首都阿斯特拉罕
常用语言钦察语
政府汗国
历史 
• 建立
1466
• 被俄罗斯所征服
1556
前身
继承
金帐汗国
俄罗斯帝国
今属于俄罗斯

历史

编辑

自6世纪起这一地区出现了大量突厥人的定居,他们曾建立了两个颇具规模的政权:旧大保加利亚(632-668)和可萨帝国(650-969),在蒙古入侵后这里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分。十五世纪中期后金帐汗国逐渐分崩离析,阿斯特拉罕在1466年夺取了独立。

阿斯特拉罕汗国据传于1466年自金帐汗国独立,但直至金帐汗国于1502年灭亡都未与其完全分离。汗国的建立者是马哈茂德·本·库楚克,他是时任金帐大汗阿黑麻汗的兄弟[1]。该国长期与克里米亚汗国喀山汗国诺盖汗国切尔克斯人有外交上和军事上的互动。

汗国于1532年起开始与俄罗斯有外交往来,亚姆胡尔奇汗于1551年名义上臣服于俄罗斯,但他很快与克里米亚汗国诺盖汗国一同对抗俄罗斯,但很快被击败。于1554年亚姆胡尔奇汗被流放,俄罗斯人扶持了一位傀儡德尔维希·阿里·阿斯特拉罕尼。1556年俄罗斯军队进驻阿斯特拉罕,摧毁了伏尔加河流域彼时最大的奴隶市场之一,该汗国亦宣告灭亡。[2]

人口与社会

编辑

主要人口是阿斯特拉罕鞑靼人诺盖人(他们是汗国骑兵)。贸易商将此地作为莫斯科、喀山汗国克里米亚汗国中亞外高加索等地的中转站,即当时链接东欧与波斯的伏尔加-里海贸易路线,这导致汗国首都阿斯特拉罕下诺夫哥罗德喀山等沿线城市一样快速成长 [3]。该国有一定的封建等级制度。汗国领袖自称是成吉思汗后裔,称白骨头,之后的地位从高到低分别是蘇丹伯克米儿咱,一般人叫黑民(qara xaliq)。在当地旧突厥语中,这一单词还可以指“大量生物”,也就是普通百姓。

汗国国教是伊斯兰教逊尼派,但在被俄罗斯帝国征服后希腊东正教大规模替换了伊斯兰教。

历代君主

编辑
头衔 在位时间
可汗
خان
馬哈茂德·本·庫楚克
محمود بن کوچک
1465–1466
可汗
خان
卡西姆一世英语Qasim I of Astrakhan
قاسم بن محمود
1466–1490
可汗
خان
阿卜杜勒·卡里姆英语Abdal-Karim Khan Astrakhani
عبد الکریم
1490–1504
可汗
خان
卡西姆二世英语Qasim II of Astrakhan
قاسم بن سید احمد
1504–1532
可汗
خان
阿克·库别克英语Aq Kubek of Astrakhan
اق قبق بن مرتضی بیگ
1532–1534 (第一次)
可汗
خان
阿卜杜勒·拉合曼英语Abdur Rahman Astrakhani
عبد الرحمان
1534–1538
可汗
خان
谢赫·海达尔英语Sheikh Haydar Astrakhani
شیخ حیدر
1538–1541
可汗
خان
阿克·库别克英语Aq Kubek of Astrakhan
اق قبق بن مرتضی بیگ
1541–1544 (第二次)
可汗
خان
雅姆古尔乞英语Yamghurchi of Astrakhan
 ?
1544–1554
可汗
خان
德尔维希·阿里·阿斯特拉罕尼
درویش علی
1554–1556/57
1557年,俄罗斯沙皇伊凡雷帝废除汗国

参考

编辑
  1. ^ Allen J. Frank (2009) Cambridge History of Inner Asia, pp. 253–255.
  2. ^ Janet Martin, Medieval Russia:980-158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 356
  3. ^ Mustafayev, Shahin. “The Trade Routes and the Silk Trade along the Western Coast of the Caspian Sea from the 15th to the First Half of the 17th Century.” Acta via Sercia, vol. 3, no. 2, Dec. 2018, pp. 27–28, www.koreascience.or.kr/article/JAKO201810537994907.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