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撄宁
陈撄宁(1881年1月18日—1969年5月25日),原名元善、志祥,字子修,后改名撄宁[註 1] ,道号圆顿子、撄宁子,男,安徽怀宁人,中国近代道教学者。按道教全真道龙门派系谱,他是第十九代居士。[1][2][3]
| ||||
---|---|---|---|---|
字 | 子修 | |||
號 | 圆顿子 撄宁子 | |||
出生 | 大清安徽省安慶府怀宁县 | 1881年1月18日 (农历1880年12月19日)|||
逝世 | 1969年5月25日 中国北京市東城區北京医院 | (88歲)|||
國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
種族 | 汉族 | |||
宗派 | 全真道龙门派 | |||
修行法門 | 外丹内丹双修 | |||
教育程度 | 安徽高等政法学堂 | |||
著作 | 《黄庭经讲义》 《孙不二女丹诗注》 《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 《最上一乘性命双修廿四首丹诀串述》 《论性命》 《神经衰弱静功疗养法》 《静功总说》 《道教知识汇编》 《中国道教史提纲》 |
生平
编辑陈撄宁少年时学儒学,受到严格的私塾教育,熟读儒典。十岁读《神仙传》,对神仙思想非常感兴趣,家人却非常反对。15岁时,由于患病从其叔父学习中医。其间根据医书上的仙学修养法修习,身体好转,使他对中医、道教炼养方法产生了研究的兴趣。后考入就读洋务大臣左宗棠在安庆开办的安徽高等政法学堂,在这里曾受业于严复。1908年开始四处游学,遍历道教、佛教名山,曾游访九华山、茅山、武当山、崂山、怀远涂山、苏州穹窿山、湖州金盖山等,寻师访友,并钻研西方医疗科学。1912年到1914年间在上海住在姊丈乔种珊家,日往上海白云观通读《道藏》。为了有所比较,他又去杭州海潮寺阅读佛经。感到佛教修养法偏重心性,而忽略于形体,未必能达到祛病长寿的功效。于是开始深研、实践道教丹道养生法,主张宣扬此术以济世。[1][2][3]
1916年,陈撄宁先生偕夫人吴彝珠(西医医生,曾留学美国)在上海民国路自设诊所行医。陈撄宁一边行医,一边继续研习仙道修养法并从事著述。1922年开始,与他人一起从事外丹的烧炼。1932年以后,转为内修。30年代初,他在上海先后创办了《扬善半月刊》、 《仙道月报》及仙学院,向社会倡导仙学,得到了社会各界名流、特别是道教界的广泛拥护。所谓“仙学”,是研究人的卫生、养生、摄生和精神境界的净化,乃至身与意的统一、升华,直至再生、长生的学问。1933年以后,开始为《扬善半月刊》大量撰稿。被称为“我国当代理学大师”的马一浮教授曾多次向陈撄宁请教《周易参同契》中的疑难问题,非常佩服陈的学识,称陈为“科学神仙家”。[1][2][3]
抗战期间,陈撄宁在沪行医,并积极救治伤员和难民。1945年,其夫人吴彝珠去世。[3]
1953年,陈撄宁被聘请为浙江文史馆馆员,并被聘请在杭州屏风山疗养院授静功疗养法(“圓頓子靜功療養法”),时年已72岁。[3]
1956年参加发起筹建中国道教协会工作,翌年当选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1961年被选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论著有《黄庭经讲义》、《孙不二女丹诗注》、《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最上一乘性命双修廿四首丹诀串述》、《论性命》、《神经衰弱静功疗养法》、《静功总说》、《道教知识汇编》、《中国道教史提纲》等。陈撄宁在道教衰微的困难条件下,弘扬了道教文化的精华。[1][2][3]
1959年,出任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1961年,當選為第二屆全國道協會長。1965年1月,任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全國道協中止運作。1967年12月,寫下《身後遺囑》。
思想
编辑陈撄宁认为道教的学术研究随着时代的变化,将会逐渐发展、自新,并长远流传。陈撄宁还提出了仙学的观念,认为仙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有方法可实验,有系统可以研究,有历史可以考证。《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且战且学仙”。“仙学”的现实意义是“益寿延年”,其最高境界是“长生久视”。认为内丹养生是道教的精华。陈撄宁提倡科学仙学: “宗教这个东西,在以后的世界上,若不改头换面,他本身就立不住。无论道教、佛教、耶教、天主教,以及其他的鬼神教坛教。一概都要被科学打倒。岂但宗教如此,连空谈的哲学也无存在之价值。”“仙道门中只讲功夫不讲福报,讲福报是门外汉。 报之一字,尚不欲闻,报尽之说,更无著落矣。”[1][2][3]
陈撄宁先生的仙学思想的大纲是:“学理,重研究不重崇拜;功夫,尚实践不尚空谈;思想,要积极不要消极;精神,图自立不图依赖;能力,宜团结不宜分散;事业,贵创造不贵模仿;幸福,讲生前不讲死后;信仰,凭实验不凭经典;住世,是长存不是速朽;出世,在超脱不在皈依。”[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