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侍桁(1908年3月2日—1987年),原名韩云浦笔名侍桁东声索夫等,男,天津人,中国现代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生平

编辑

韩侍桁早年毕业于天津同文书院,曾留学日本。1930年参加“左联”,次年执教于广东中山大学任教授。1934年起,韩侍桁任中山文化教育馆特约编译,1937年后任中央通讯社特约战地记者和该社总编辑室编审。1942年任重庆文风书局总编。1944年创办国际文化服务社。

他在1930年代曾写作大量的文艺批评文章,辑有《文学评论集》、《参差集》、《浅见集》。在批评作家作品和讨论“大众文艺”、“第三种人”等问题时,与某些左翼文学工作者乃至鲁迅展开论争。1933年侍桁发表《文坛上的新人》,对臧克家,徐转蓬,沙汀艾芜,金丁以及黑婴六位年轻作家进行了评论[1]在《曹雪芹写死》一文中,韩侍桁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每临到死的场面,却总能避免过份地伤感,使死不失却了它的严肃性。 这一点,我认为是这作者的成功,而这在中国的旧文学里,也是比较独特的例子。”[2]

韩侍桁早期的译作主要有1929年翻译的《现代日本小说》、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之主潮》、《红字》(1940),1949年之后韩侍桁任齐鲁大学教授,以后先后在上海编译所,上海译文出版社工作,专门从事文学翻译。常和文学和翻译同好,比如李青崖施蛰存、刘大杰、余上沅、罗玉君、邵洵美等聚会[3]。晚期译作主要有《雪国》(1981)、《你往何处去》(1959),《妇女乐园》(1980)等。

参考文献

编辑
  1. ^ 现代 4 (4). 1934年2月1日. 
  2. ^ 文学评论首卷首期介绍. 上海档案信息网. [2013-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3). 
  3. ^ 贾植芳回忆录. [2013-09-05]. [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