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丁子霖

InternetArchiveBot在话题“外部链接已修改”中的最新留言:7年前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传记专题 (获评未知重要度
这个條目属于传记专题的一部分,用于整理和撰写维基百科中的人物条目。欢迎任何感兴趣的参与者加入这个专题参与讨论
 未评级未评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尚未接受评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尚未接受评级。

我有个小小的疑问,十七岁的年纪都未成年应该还没有读大学吧,当时高中生跑到天安门去干嘛?戒严清场的通知事前已经播了几天了,除非他几天前开始就一直在天安门,如果不是他妈带他去的话我不信一个高中生会天天不上课到天安门去绝食争取民主,小孩年纪小不懂事,他妈是成人明知军队要清场还坚持把小孩拽在身边当垫背的,难道不要对小孩的死负责吗?--3dball 21:02 2005年11月24日 (UTC)

和以往历史上的很多学生运动一样(例如周恩来南开中学时参加学运,又如一二九运动中也有中学生的参加),六四运动中也有很多中学生加入,丁子霖的儿子蒋捷运就是其中之一,早在戒严之前的大游行中,蒋就是积极参与者,对此,丁子霖的确没有加以阻止。但是,在北京反复播送紧急通告,要求全市民众呆在家里的时候,丁子霖也和一个正常的母亲一样,要求儿子留在家里,但是蒋捷运却执意要去。丁子霖夫妇不断地劝说儿子,蒋捷运的父亲对他说:“你哥哥、姐姐都成家了,现在只有你一个在我们身边;你要是出了事,我和你母亲后半辈子就只能形影相吊地过日子了。”但他却回答說:“形影相吊就形影相吊吧!天下的父母要是都像你们那样自私,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不就完了吗?”丁子霖夫妇为防意外,把自己和儿子都锁在屋子里,反复拉住儿子不让他出去,但是蒋捷运还是乘其不备,从厕所跳窗逃出家。从此,和父母永别。相关的叙述,见丁子霖夫妇的回忆:http://www.64memo.com/disp.asp?Id=12887 当然,这是丁子霖的一面之词,也许,和真实的事实有所出入,而且我们也可能永远无法知道真相。但我想,任何一个母亲,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这样的死去。如果自己年轻的孩子死于杀人犯之手,任何母亲都会有自责的,是的,如果当时她能看得再紧一点,如果…… 但是,这个母亲的责任和杀人者的责任还是有所不同。奇怪,有人在路上被强奸了,没人指责施暴的人,却都指责被强奸的人疏忽大意…… --鸟甲 00:25:17 2005年11月25日 (UTC)

我觉得这一比喻不妥,就好像刚刚法国发生的街头骚乱,小混混们打砸抢烧被抓了是不是没责任,他们也是被强奸?如果从民事责任的角度来分析,丁当然有责任,因为她儿子不是成年人,是不完全民事责任人,她是监护人,反过来说如果他儿子在外面犯罪了,比如把一老头撞伤了,由于不满十八岁,不是重大刑事犯罪免予起诉,但是她却要负民事责任,要赔偿的是她而不是他儿子,同理她儿子出事了她作为监护人也是有责任的,而且当时情况是已经通知了天安门清场,类似现在法国某些城市规定晚上宵禁,未成年人不准出门,你没管好小孩还是让他溜出去了,然后出事了是你的责任还是执行宵禁的政府的责任?作为监护人怎能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3dball 10:19 2005年11月25日 (UTC)

虽然有证据表明,你一开始对事实的理解有误,丁子霖并没有把孩子“拽”上街陪自己赴死,相反,如果她真的“把小孩拽在身边”,那蒋捷运就不会“当垫背的”。但这并不足以说服你,我原本就应该知道你的重点不在死者的年龄上,而在整个事件的定性上,总之,死者若是成年,就是活该,若未成年,就完全是监护人的责任。好了,关于事件定性问题,我没办法和你讨论。你有自由,我没有。完毕。--鸟甲 15:01:28 2005年11月25日 (UTC)

上面关于强奸的比喻基本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施暴的人”在这次事件中不那么容易界定:“施暴的人”即可以被理解为政府也可以被理解为没有理性的民运团体中“一小撮人”的煽风点火。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政府的作为是完全错误的(在当时的条件下),这同样也适用于民运组织。

另一种可能性是他自己的责任。由于他未成年,他的监护人当然要负责人。假如他已成年,那么他即要负完全责任了。因为自己往枪口上撞顶风作案显然不是“强奸”,说他是卖淫还差不多。当然这也是一种可能,可能事实并非如此。

因此,在这次“强奸”事件中,我们尚无法确定谁是施暴者,也无法确定是不是“强”奸,绕了一大圈我们发现问题又回到事件定性的问题上了。 --129.31.66.163 2006年6月15日20:55:12

在这件事上,我粗暴地认为,指责一个母亲有没有尽到责任是不合情理的,就如指责李思怡的母亲吸毒导致孩子被饿死一般。对公权力,必须有高度的批判,与民间产生的罪恶不在一个级别上。— fdcn  talk  2006年06月16日02:52 (UTC+8 10:52)

一些编辑

编辑

这是丁的条目,不应把六四事件的相关陈述过细,并且,占据广场是不是“非法”等是有争议的,维基不应直接下判断。很多的陈述有强烈的导向性,这是维基不提倡的,用语不能采用有褒贬感情色彩的词,这是基本要求。— fdcn  talk  2007年6月16日17:12 (UTC+8 6月17日01:12)

我曾嘗試為六四事件的內容要求資料來源,但被某位網友移除了。後來我又在想:在丁子霖的條目加入大量六四事件的來源和文獻參考,確實很奇怪。但六四事件的爭議性確實非常大,我建議不如把六四事件的詳情內容都移到「六四事件」條目去,至於「丁子霖」條目,其實只保留「六四事件」四個字就已足夠了。大家的看法如何?—感靈 (留言) 2009年5月25日 (一) 02:14 (UTC)回复

我这么说可能比较残忍

编辑

天安门母亲们不要扯什么国家民族的了,中国不尊重生命是有传统的,历史上哪次政治运动不死人?如果她们为了为了失去亲人而抗争就请专注于生命本身,不要动不动就使用国家民族这种宏大叙事来煽情。人命的损失恐怕是六四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伤害中最微不足道的了,她们就不用再自神其事了。  Mu©dener  留 言  2008年7月17日 (四) 23:38 (UTC)回复

(不残忍,其实就是这么回事儿。自己没管好儿子,结果儿子被杀了就上升到民族层面。17岁的孩子懂什么政治啊?擅自跑出去去危险的地方本来就是家长没有做好。乌克兰事件之后我对六四事件完全改观。六四镇压是必须的。--2015年留)

平心靜氣

编辑

昨晚我在修改劉國庚條目,今天在看丁子霖條目大家的討論。我想說的是,這類條目,不論我們的立場是甚麼,有時難免容易激動。但這是不利於修改條目的,在私底下,我們偶爾可以落淚,但一上到維基百科,我們就應該保持絕對理性,不要有任何的情緒;一來可避免不必要的罵戰,二來有助於令維基百科的內容更客觀。

希望我們能從歷史事件中學習,任何情況下都要先控制自己的情緒。—感靈 (留言) 2009年5月25日 (一) 02:14 (UTC)回复

蒋之死是否为戒严部队蓄意

编辑

丁子霖夫妇指,根据与蒋捷连同行者的证言,蒋之死并非意外,而是戒严部队蓄意所为[2]

[2]六四真相:捷连之死

[2]中并未指明是"戒严部队蓄意所为",文中记述同行者的证言也无法支持这一说法,摘录如下:

3日晚上10点半左右,他在人大校门口遇到蒋捷连,蒋骑着一辆黑色的自行车,邀他一起去天安门。开始他不怎么想去,但后来还是答应了。当他们骑车经过木樨地桥头的时候,看到那里满大街都是人,从远处就能听到一阵一阵的呼喊声;而在桥西头的大街上,尽是装甲运兵车和一队队荷枪实弹的戒严部队士兵。那时整个道路都被堵塞了,车辆和行人已无法通行。他们就把自行车放在附近的绿地上。他说正当这个时候,戒严部队开枪了,密集的机枪子弹朝着周围的人群一阵扫射。当时他们还以为是橡皮子弹呢!但看到路面上火光闪烁,人群四散躲避,他俩也就躲到了木樨地地铁路北出口处的北侧、29号高层楼以南的一个长花坛后面。这时,机枪和自动步枪的扫射更猛烈了。突然,一颗子弹射中了蒋捷连的后背,另一颗子弹擦破了他的胳膊。他说他还听见蒋捷连轻松地对他说了句:“我可能中弹了!”说罢踉跄地走了几步,便蹲了下去,随即昏倒在地,鲜血浸透了身上的T恤衫。Gestin (留言) 2010年6月14日 (一) 09:07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丁子霖中的2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9月6日 (三) 21:20 (UTC)回复

返回到“丁子霖”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