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Jasonzhuocn/工作區44 建築學
剪刀梯
编辑剪刀式樓梯,或稱交叉跑樓梯、叠合楼梯、套梯,為建築物樓梯的一種形式,通常由兩道平行、靠攏且相反方向的樓梯組成。[1]:195[2]:111在一個管井中,可容納兩道樓梯,互相交叉。剪刀式樓梯可節約樓梯用地,大幅降低營建成本,又可滿足許多地區對兩道逃生梯的要求[3][4]:119,123,但若為開敞式設計,兩道樓梯與相連的空間皆喪失防火區劃功能。[5]:55
[6]:308
歷史
编辑有許多關於剪刀樓梯的的軼事與傳聞。少數人將螺旋型的交叉樓梯也視為剪刀式樓梯,如興建於16世紀的香波爾城堡的雙螺旋樓梯[7]:24-25
現代所被定義的的剪刀梯,一說香港建築師李景勳在1960年代發明了「用於住宅的平行單跑」剪刀式樓梯[4]:60-70,119。1968年起落成的美孚新邨大量採用剪刀樓梯。臺灣的大陸工程公司稱率先將剪刀形樓梯引進臺灣住宅市場,使用於1976年、1977年10月興建的光復南路靜安大廈[3]。
2008年,剪刀梯做為香港建築的特色,於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展出。[4]:121
特性
编辑機能
编辑剪刀梯分為單跑式與雙跑式,單跑剪刀樓梯由兩道單跑樓梯交叉組成,雙跑剪刀樓梯由兩個單跑梯段與共用平臺組成
節約成本
编辑剪刀梯具有節省空間的優勢,相同的梯間面積,可提高一倍疏散能力。[8]:39
安全議題
编辑每隔一層才能到達同一層的垂直位置。
[9]:227
安全性[10]:137
參考文獻
编辑- ^ 杨洪波. 《房屋构造》.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年. ISBN 9787302048268.
- ^ 郭呈周, 焦志鵬. 《建築概論》. 崧博出版. 2011年. ISBN 9789868785687.
- ^ 3.0 3.1 〈CEC歷史走廊 率先引進剪刀形樓梯,減少占用公共空間〉. 大陸工程公司網站.
- ^ 4.0 4.1 4.2 薛求理. 《城境──香港建築1946-2011》. 商務(香港)印書館. 2014年. ISBN 9789620728624.
- ^ 5.0 5.1 沈繼仁. 《點式住宅設計》.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82年.
- ^ 陈宗钦. 樓梯條目. 梅益 (编).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 〈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8-05.
- ^ Samir Mokashi. 〈Scissor Stairs: Origins Development & Contemporary Use〉 (PDF). 《Portland PSU Center for Real Estate Quarterly & Urban Development Journal》. 2008, (3).
- ^ 陕西省建筑设计院.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3.
- ^ Barry D. Yatt. 《Cracking the Codes: An Architect's Guide to Building Regulations》. John Wiley & Sons. 1998. ISBN 9780471169673.
- ^ Vincent Dunn. 《Command and Control of Fires and Emergencies》. PennWell Books. 1999. ISBN 9780912212845.
外部連結
编辑Category:樓梯
平行雙跑樓梯
编辑平行雙跑樓梯,為建築物樓梯的一種形式,無梯井、行至平臺轉向折返,經過兩個跑段而上升一層樓。
歷史
编辑平行雙跑樓梯在英文中稱作Dog-leg
特性
编辑[1]:227
安全性[2]:137
參考文獻
编辑- ^ Barry D. Yatt. 《Cracking the Codes: An Architect's Guide to Building Regulations》. John Wiley & Sons. 1998. ISBN 9780471169673.
- ^ Vincent Dunn. 《Command and Control of Fires and Emergencies》. PennWell Books. 1999. ISBN 9780912212845.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Pevsner”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郭呈周”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杨洪波”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沈繼仁”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薛求理”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外部連結
编辑Category:樓梯
踢腳
编辑踢腳,
參考文獻
编辑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郭呈周”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杨洪波”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沈繼仁”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薛求理”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大陸工程”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牆裙
编辑小口磚
编辑小口磚,為磁磚的一種規格,其大小為6×11公分。[1]
缸磚
编辑缸磚、缸質磚,常被誤作為鋼磚,為一種以陶土培燒而成的的無釉磚塊[2]:80,瓷化程度介於陶質磚與石質磚之間的半瓷化材料。缸磚的燒製未達完全瓷化,表面無施釉,抗壓耐磨能力較陶質高,但不及石質磚與瓷質磚,吸水率介於在6至15%,常用於建築的地坪、內裝及外牆裝飾。
其形狀有正方形、矩形、六角形等。顏色也有多種,以朱紅色最常見。
Quarry tile
參考文獻
编辑- ^ 辛永勝、楊朝景. 《老屋顏: 走訪全台老房子,從老屋歷史、建築裝飾與時代故事,尋訪台灣人的生活足跡》. 馬可孛羅. 2015年. ISBN 9789865722456.
- ^ 郑鹭. 《房屋构造与维护管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 ISBN 9787302127932.
新板特區空中通廊系統
编辑新板特區空中通廊系統,又稱新板特區立體聯通式空橋,為臺灣新北市板橋區的人行空廊路網,包含了人行天橋、私有公共空間及市政府穿廊,約連接二十座建築物。
參考文獻
编辑頂蓋型開放空間
编辑頂蓋型開放空間,又稱頂蓋式開放空間,為臺灣的一種建築設計,係指在一建築物設計中,位於屋頂之下的開放空間,通常也是私有公共空間的一種。
在臺灣,因房地產開發商設置開放空間能換取容積獎勵,頂蓋型開放空間在1990年代極為流行,通常見於住宅大樓的地面層。在臺灣,《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曾規定頂蓋型開放空間的淨高不得低於六公尺。[1]許多建築物的頂蓋型開放空間設計不當,地面層變成大樓最脆弱的一層,在集集大地震發生時產生軟層效應,部分設有頂蓋型開放空間的住宅大樓毀損或倒塌。
新北市新板特區曾有數個社區大樓將頂蓋型開放空間封閉供社區住戶專用,遭檢舉後由新北市政府拆除。[2]
參考文獻
编辑外部連結
编辑開放空間社區
编辑開放空間社區,或稱開放空間大樓,指規劃有「私有公共空間」之社區,部分空間開放給公眾使用,與封閉型的門禁社區相對。
1990年代,流行的高層公寓,房地產開發商向地方政府承諾設置私有公共空間,換取容積獎勵而售出更多面積。但多數社區常用鐵門或圍牆圍起來,而未達到實際開放的功能。使得開放空間大樓實質成為封閉型門禁社區。
參考文獻
编辑技術規則
- 四十二、幢:建築物地面層以上結構獨立不與其他建築物相連,地面層以上其使用機能可獨立分開者。
- 四十三、棟:以具有單獨或共同之出入口並以無開口之防火牆及防火樓板區劃分開者。
參考書目
编辑- 施植明. 《台北建築MAP》. 木馬文化. 2001-09. ISBN 9574696472.[1]
- 龍應台、湯熙勇. 《臺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2002-12. ISBN 9789570130195.
- 吳光庭,丁榮生,李清志,林芳怡,黃華敦. 《台北大街風情》. 創興出版. 1993-04-30. ISBN 9579693129.
- 張國興. 《自立的台灣》〈談台灣的房荒〉原刊於《台灣青年》. 稻鄉出版. 1993-04-30.
- 何溪泉 (编). 《走過北縣建築三十年》. 北縣建築商業公會. 2003. ISBN 957285450X.
- 劉欣蓉. 《公寓的誕生》.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2011年.
- 吳鄭重 (编). 《廚房之舞:身體和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考察》. 聯經出版. 2003. ISBN 9789570836943.
- 台北步登公寓建築生產歷程: 現代與風土的互動 林君安
- 林君安. 〈談台北步登公寓〉. 《ta台灣建築雜誌》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2011-09, (192).
- 徐明松. 《蔡柏鋒 不帶偏見的形式實驗者》. 木馬文化. 2012-03-28. ISBN 9789866200205. 新北圖
- 大華晚報編輯部. 《燦爛輝皇的一萬天 : 臺灣經濟建設的歷程》. 大華晚報編社. 1977. 北市圖
- 趙家琪採訪,林惠文整理. 〈博學多才。學術與實務並濟——訪中華工學院建築與都市計劃學系系主任陳榮村〉. 《建築師》第208期(第18卷,第四期) (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雜誌社). 1992-04.頁碼p56-60
- 建築名稱:中華工學院行政教學大樓。基本資料:p60
- 建築師雜誌,1992年12月,頁109。韓國大使館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