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Sth60/試驗:香港公營房屋樓宇設計類型 - 風車型
風車型(英語:Windmill),是香港公營房屋其中一系列之住宅建築設計。
目前有兩款(北角邨的風車型已經拆卸),北角邨風車型由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及甘洺建築師規劃、設計及發展,而於1981年代面世之風車型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規劃、設計及發展。
歷史與概述
编辑顧名思義是,其建築外形像風車扇葉、尤其從高處俯瞰而望更為明顯。
風車型之設計可追溯至1950年代北角邨以 "風車樓" 命名之住宅建築設計,它由甘洺建築師事務所負責設計,可謂香港首批以風車葉為造型的資助出租房屋建築。直到1970年代,房屋委員會之建築師著手設計新款建築型號、專為居者有其屋而設。由於它與風車葉之外形近似,所以同樣名為 "風車型"。
北角邨風車型
编辑簡述
编辑由甘洺(Eric Cumine)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僅在北角邨採用,它於1958年1月全邨竣工。這四座大廈是香港首批以類似風車為造型設計的公屋大廈。
屋宇設備
编辑全部大廈設有升降機。
單位
编辑每戶均有獨立廚房及廁所,更設有露台和固定間隔房間(梗房)。
房屋委員會 - 風車型
编辑簡述
编辑風車型大廈是標準住宅建築設計,專為居者有其屋計劃而設,由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於1981年發表、隨後於1982年10月正式脫稿。設計此建築型號目的旨在進一步增加每層伙數,同時盡量讓每個單位配備更多窗戶、達至採光通風;另一方面,房委會透過此建築型號作為試驗,進一步探索準業主之喜好的理據和大眾對樓宇設計方面提出意見[1]。
首座動工興建的大廈是美城苑貴城閣[2];至於首座落成的大廈是上水彩蒲苑彩晶閣,於1984年11月落成;最後一座是龍蟠苑龍璧閣,於1987年4月落成。目前全港僅有八個屋苑建有此款建築型號。
儘管如此,此型號設計僅見於少量在1980年代中期建造及落成之居屋屋苑。即使造型特別,但鑑於風車型大廈佔地較大使實用率低,所提供的單位面積款式較細小,難以吸引公屋住戶購買 "上車" ,自從有提供更大單位的新十字型出現後,風車型大廈漸漸退出香港公營房屋的舞台。
外觀及終飾
编辑每幢樓宇呈十字型,但從高空角度鳥瞰時像一個風車的車葉形狀,所以名為"風車型"。
標準設計樓高分別為33層及37層(但部份樓宇之高度可因應地盤環境或限制而修改),第33層以上之其中兩翼高度較矮,故此減至每層8個單位、為退台設計。
屋宇設備
编辑每座大廈有6部升降機,但以升降機及中央樓梯為基礎,將整座大廈分為兩邊、並加設兩扇門口,故此每邊僅有8個單位、3部升降機。每層有16個單位,部份大廈之兩對翼高度不同。
單位
编辑樓宇主要提供1房2廳及2房2廳的小型單位,而且沒有放置睡房間格[1]。翼尾單位設有窗台,部份大廈(如美城苑貴城閣)更設有三個窗台、提供條件予居於較大單位之住戶分間3間房;另一款設計為翼尾單位設有兩個窗台,並且將一翼尾端的兩個單位之面積統一[3]。
風車型(Windmill)
编辑(注意:此設計並不是1981年由發表房屋委員會之 "風車型大廈")
樓宇類型 | 英語名稱 |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 設計時期 | 脫稿或發表時間 |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 著名例子 | 相片 | 圖則 | ||||||||
---|---|---|---|---|---|---|---|---|---|---|---|---|---|---|---|---|---|---|---|
北角邨風車型 | North Point Estate Windmill | 十字形(風車葉形) | 1950年代 | 北角邨西風車樓(1957年) | 北角邨東風車樓A-C座(1958年1月) | 北角邨西風車樓&東風車樓A-C座(2003年) | 北角邨西風車樓&東風車樓A-C座 |
|
|
樓宇類型 | 英語名稱 |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 設計時期 | 脫稿或發表時間 |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 著名例子 | 相片 | 圖則 | ||||||
---|---|---|---|---|---|---|---|---|---|---|---|---|---|---|---|---|---|
風車型 | Windmill | 十字形(風車葉形) | 1970年代 | 1981年發表[1];1982年10月脫稿[1] | 彩蒲苑(1984年11月) | 龍蟠苑(1987年4月) | 康華苑、龍蟠苑、天馬苑、明雅苑、彩蒲苑、兆禧苑、青華苑華奐閣&華璇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