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育知》/尋·祖靈

記者/撰稿 綦淅

这篇报道写于2019年12月,当时撒奇莱雅语的维基百科刚刚上线,对于这个仅有千人的民族来说,这无疑是对祖灵的最好告慰。这个民族曾经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甚至连部分族人也忘却了他们的身份。幸好,有一群人没有忘记他们的根。他们勇敢站了出来,讲着自己的语言,穿着自己的服装,崇拜着自己的神明,讲述着自己的传说。而他們的努力也換來了回報,台灣政府於2007年承認撒奇萊雅族的原住民族地位,族人們也終於可以擺脫偽裝,走向光明。

在写这篇报道时,我与负责撒奇莱雅语维基百科编辑团队的部分成员取得了联系,並得到了他們的熱心幫助,對此深表感謝。但可惜的是,其中一位老師奴娃旦歐·辜木(漢名黃金文)已經於2020年7月離開了人世,當我知悉這個消息時,深感世事無常,不由唏噓。2021年3月,泰雅語維基百科與賽德克語維基百科上線,至此已有3種台灣原住民族語言擁有了自己的維基百科。它們的誕生,離不開背後志工的辛勤付出以及耆老們的口傳心授。

人之所以立足於世,不僅僅是靠一技之長,而是靠同族同鄉乃至同胞的互幫互助。各民族的璀璨文明是人類文明得以發展的基石,百花齊放才能絢爛多姿。保護、發展、創新,民族之魂將得以代代傳承,直到永久。

上节

编辑

2019年7月,台灣的原住民族電視台播出了這樣一則新聞:「教育部推族語維基百科 撒奇萊雅語可望上線」。「撒奇萊雅」,對於我這個大陸人來講無比陌生的名字,飽含著什麼樣的意義?而他們又是怎樣將自己本民族語言的維基百科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對於這些疑問,我也不知道何處尋人,直到看到YouTube上的一部視頻,上面講述了台灣原住民族語言維基百科的編寫歷程以及團隊的運營情況。經過一番查找,我們有幸採訪到了參與過編寫撒奇萊雅語維基百科的編者們,聽他們講述這段追尋祖靈的奇妙歷程。

撒奇萊雅族是台灣原住民族16個族群之一,世居花蓮奇萊平原。一直以來,撒奇萊雅族與世無爭,過著平靜的生活。 1874年,一位琉球的落難者來到了排灣族的高士佛社,但因雙方語言不通,琉球人對此心懷戒備,而後逃離。高士佛社族人人對這位琉球人的不告而別而頗為憤怒,且恐其將該部落位置公之於眾,於是憤而追之並將其殺害。日本陸軍中將西鄉從道以此為由出兵台灣,攻擊牡丹社等部落,史稱“牡丹社事件”。於是在19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台灣海防欽差大臣沈葆楨推行「開山撫番」政策,以防後山(台灣東部)被外敵所佔,並修建道路連通前後二山,招募漢人開墾山林。這樣的做法引起了當地原住民的不滿,雙方衝突不斷,而清廷則對不服從的原住民給予武力鎮壓。1878年,撒奇萊雅族同噶瑪蘭族一齊反抗清廷統治,但縱使反抗,清軍仍佔盡優勢,而兩族部落皆死傷無數。最後,族人頭目古穆·巴力克(Komod Pazik)及其妻子自願前去向清軍投降,但在投降後,他們被清軍凌遲致死。撒奇萊雅族為逃避清軍追殺,被迫藏身於阿美族內,一直以阿美族的身份生活,但其部分部落的民族傳統習俗及語言一直未被阿美族同化。20世紀70年代,撒奇萊雅族長老帝瓦伊·撒耘(Tiway Sayion)為復興本民族文化,開始收集相關文獻,並開始了民族正名運動。2003年,帝瓦伊·撒耘逝世,而撒奇萊雅族人也開始積極爭取撒奇萊雅族受到台灣政府的承認。2007年,台灣行政院宣布撒奇萊雅族為台灣第13個原住民族族群,可目前只有不到千人擁有撒奇萊雅族的身份。還有很多的阿美族人,血液中還流淌著撒奇萊雅的血統,可一百年的時間,已經讓他們忘記了本來的歸屬。

2015年,台灣維基媒體協會(時為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和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決定合作開設台灣原住民族語言的維基百科,以保存即將逝去的民族文化。可“想像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成立一個新語言的維基百科並非是有一腔雄心壯志就可以實現的。首先,被創建的語言需要擁有一個iso語言代碼,之後向元維基(Metawiki)提出申請,在申請通過後在維基孵育場內開始編輯、測試、維護,還需要使用translatewiki將維基界面本地化,隨後要經常更新,保持活躍,並登上維基孵育場首頁的活躍語言名單,在經過維基媒體基金會語言委員會的同意後,一個新的維基百科版本才能出現在世人面前。

而對於不足千人的撒奇萊雅族來講,這簡直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首先,台灣原住民族語言的詞彙大多源於自然以及早期引自《聖經》及日語的外來詞,對於當前社會所使用的詞彙則極度缺失。且族語使用者很多都是中老年人,他們不會閱讀羅馬字母,且計算機操作知識極度匱乏,這樣的窘境,確實令當時的參與者頗為頭疼。(上節完)

留言欄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