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翻译腔/移译
本条目主要受众为母语为中文、熟悉汉字文化圈文化、有志于翻译的维基人。 |
移译,又称归化翻译(英語:foreignisation)指将翻译过程中,将原文按照读者的文化背景作出内容上的改动,使得表意更为通顺、更亲切的一种翻译方式。此方式常见于各种专业、数学等“文化性”不强的著作翻译中,其主旨在于翻译独立于语言的抽象含义。
原因
编辑一本“专业”书籍,其含义应该是与读者及作者之文化背景关系不大的,它想表述的意思应该是抽象的、独立于其语言的。但是为了表述的形象易懂,作者免不了会加入一些带有文化特征的语句。这样的语句大部分情况下是(在各种文化间)不普适的,这就需要翻译者对其翻译作出抉择。
- 直译,即“信达雅”之“信”。这种翻译能保留原文浅层意思,但是外语使用者的文化背景难免与汉语的文化背景不同,这样的“异化翻译”会给人读之以“哦,这是一篇翻译文”的感觉,甚至会出现翻译腔的不“达”的情况。
- 移译,即对原文作出转化、适应汉语文化的重写。
从文本本身的移译上看,对于“百科全书”作品,移译也许是对原文的(另一种层面上的)尊重,因为作者加入这样的、文化相关的语句的意思是唤起读者对某种意义的理解,而这样的移译可以对汉语读者唤起一样的、或相似的理解。如果按直译的方法来翻译,这样就会像“走气的可乐”一样破坏原文的意义(顺带一提,“走气的可乐”就是不符合汉字文化的翻译)。
例子
编辑这里的例子部分取自《哥德尔、埃舍尔、巴赫》中文版序。该书中文版是“移译”翻译的精妙应用。
说到鬼,鬼就来
编辑- 原文:Speak of the devil!
- :说到鬼!
- 事实上,这句话是“说到鬼,鬼就来”的缩写(Speak of the devil and the devil appears)。
- :说曹操,曹操到。
- 这是对原文谚语的正确移译。
- 原文:A man, a plan, a canal: Panama
- :一位工程师设计了巴拿马运河。
- 回文条目的例子。
- :叶落天落叶
- 作为一个例子,这里没有任何直译的必要。
换灯泡
编辑- 原文:For instance, the task of replacing a burnt-out light bulb may turn out to require moving a garbage bag; this may unexpectedly cause the spilling of a box of pills, which then forces the floor to be swept so that the pet dog won't eat any of the spilled pills, etc., etc..
- :比方说换一只烧蹩了的电泡的任务,大概免不了要拿一个垃圾袋来;而这又可能意外地弄撒一盒药,于是只不得不去扫地以免宠物狗误食撒了的药丸;等等,等等。
- “宠物狗”“垃圾袋”并不是汉语中常见的对象。(该翻译是于1990年代初完成的,可以说是“极端”的例子。)
- :比方说换一只烧蹩了的电泡的任务,大概免不了要拿一个板凳来;而这又可能意外地弄撒一盒药,于是只不得不去扫地以免小孩误食撒了的药丸;等等,等等。
适用范围
编辑移译并不适合小说那样的文学作品,因为小说这样的文学作品有更多的文化背景在里面。阅读一篇小说应该保留作者所表现的意象。(但这只是总体而言;若译者认为移译部分内容可使读者更易理解,且不会使整部作品过于“本土化”,则移译是可接受甚至是需要鼓励的。)
另一方面,我认为移译适用于象维基百科这样的百科全书著作。虽然它们旨在传递一些独立于文化的信息,但却常常是借用例证的力量来示教的,即利用笑话、双关、轶闻、隐喻、类比、比喻等等,而这些都是深深地根植于被翻译的外语维基百科或其它资料写作时所在的语言和文化之中的。在任何译著中,思想应该同在原著中一样清晰和令人激动地活现出来,这才是至关重要的。这意味着概念、形象、词句、以及教学示例所使用的其他手法都必须尽可能地为人熟知——这就迫使人们采用一种激进的,真正是重新构造的翻译风格。因而,正是维基百科的本质——即它是一本关于抽象概念的百科全书,而不是关于个人经验的文学作品书——决定了哪种翻译哲学是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