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式枚(1856年11月23日—1915年8月5日),字晦若,小名穂生,广西平乐府贺县(今贺州)桂岭人,祖籍四川顺庆府营山县,因父宦粤,侨居广西。清末政治人物。

于式枚
于式枚


大清学部侍郎总理礼学馆事
籍贯 广西贺县
族裔 汉族
字号 字晦若,小名穂生
谥号 文和
出生 咸丰六年十月二十六日(1856年11月23日)
逝世 民国四年六月二十五日〔1915年8月5日(1915岁—08—05)(58岁)〕
配偶 林氏
亲属 始祖绍本浙江鄞县人,明初为营山县知县,遂家营山,崇祀名宦,高祖于煐,乾隆四十四年举人,温江县学训导,曾祖于图培,廪贡生,官崇庆州学训导,祖于锜,监生,父于中立,潮州府通判佛冈同知[1];(弟)于式棱
出身
  • 光绪元年乙亥恩科顺天乡试挑取誊录第九十一名
  • 光绪五年己卯科乡试中式第五十一名
  • 光绪六年庚辰科会试中式第十一名
  • 光绪六年庚辰科殿试中式二甲第四十九名,赐进士出身
  • 朝考一等第五十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生平 编辑

其父于丹九早逝,师从陈澧。光绪五年(1879年)举乡试,次年中进士[2],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1883年,授兵部主事。于式枚曾任北洋大臣李鸿章幕僚十余年,奏牍多出其手。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正月,李鸿章俄罗斯尼古拉二世沙皇加冕,兼访西欧诸国,奏准于式枚同行。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回国后授礼部主事,转员外郎。1901年,授御史,调京畿道,迁给事中。辛丑条约签订后,升任五品,充政务处帮提调。1902年正月,充京师大学堂正总办、译学馆监督。1903年,署鸿胪寺少卿。1905年5月,广东学政朱祖谋因病离职,改任广东学政。1906年,两广总督岑春煊电请于氏留在广东,授提学使,于式枚固辞,奉命监理广西铁路。1907年3月,邮传部右侍郎吴重熹转左侍郎,于式枚升任右侍郎。[3]

1907年8月,前往德国,俱充考察宪政大臣.10月24日,回国后受慈禧召见,以为“中国立宪不可急躁冒进,至少应以十年为预备立宪之期”,“必以本国所有者为根据,而采取他国所有以辅益之”,不可“舍本随人”。此番言论受到时上海舆论界反弹,尤其政闻社陈景仁曾致电弹劾于氏。[4]1908年2月,调任礼部左侍郎,3月,访问俄国,又转赴德国拜访驻德公使孙宝琦。5月,会见德皇威廉二世。于式枚于宣统元年(1909年)六月返国,以疾乞假。张之洞遗疏称其堪大用。1910年2月,转吏部侍郎,5月,改学部侍郎,总理礼学馆事,9月,兼修订法律大臣,12月,充国史馆副总裁。

民国成立后,隐居青岛北洋政府授为参政,坚辞不受。晚年担任纂修清史稿总阅。民国四年旧历六月二十五日巳时(1915年8月5日)病逝上海。[5]

家庭 编辑

于式枚笃信佛教,终身未婚。收胞弟于式棱之子于孝侯收为继子。于式棱,光绪进士。孝侯之女于立群郭沫若之妻。

母亲居庆,举人福建闽清县知县居允敬曾孙女,原署广西昭平恭城等县知县永宁州知州居棣华孙女,云南补用巡检居巢女,字玉徽,有才,居庆妹居瑛亦工诗画。

延伸阅读 编辑

[]

 清史稿·卷343
 清史稿·卷443》,出自赵尔巽清史稿

参考书目 编辑

  1. ^ 《光绪六年庚辰科会试同年齿录》
  2. ^ 《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实录》(卷一百十三):
  3. ^ 清史稿·卷四四三·于式枚列传》
  4. ^ 高拜石 正中书局版<新编古春风楼琐记>(四) P209
  5. ^ “中国大事记:于晦若先生逝世”,《大同月报》1915年第1卷第9期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