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亭之战
仓亭之战,亦称平丘之战,为袁绍和曹操继官渡之战后所对峙之最后一场战役,袁绍在这场战争中凑足七万余兵力攻曹,曹操因汉献帝之故命北方各路诸侯聚兵五万攻袁。东汉汉献帝建安六年(201年)四月,于仓亭大破袁绍,隔年五月袁绍吐血而亡。此战最终决定黄河以北地区的最终归属。
仓亭之战 | |||||||
---|---|---|---|---|---|---|---|
周曰校插图版《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仓亭之战 | |||||||
| |||||||
参战方 | |||||||
袁绍 | 曹操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袁绍 | 曹操 | ||||||
兵力 | |||||||
70,000余人 | 50,000余人 | ||||||
伤亡与损失 | |||||||
将近70,000人 | 数千人 |
背景
编辑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八月,袁绍不听沮授的持久作战之建议,自阳武逐渐进逼至官渡,依沙塠为屯,东西相隔数十里。九月,曹操与袁绍交战不利,转而坚壁拒敌。袁绍建高橹、垒土山,居高而射,曹兵蒙盾而行。曹操属下刘晔制作霹雳车,发石击破橹楼。袁军又掘地道,曹军挖长沟阻绝。曹军粮草将尽,士卒疲乏,曹操写信给荀彧,商议要退守许都,荀彧引楚汉相争之史劝之[1],曹操遂决心继续坚守待机,同时令徐晃等将骚扰袁军的补给线。
十月,袁绍派遣淳于琼率兵万余护送军粮,宿于距袁绍大营40里的乌巢(今河南封丘西)。沮授建议增派蒋奇率部于侧翼掩护,绍不从。许攸献计轻军夜袭许都,亦不被采纳。许攸之家属犯法下狱,遂与袁决裂,转投曹操,并告知袁军辎重万余乘在故市和乌巢,守备不严,劝他轻兵破袭,则袁将自败。
曹操遂令曹洪、荀攸留守官渡大营,自领步骑五千人,伪装成袁军蒋奇部队,人衔枚马缚口,携带柴草,从小路夜行,迅速赶到乌巢,纵火围攻,淳于琼部惊慌混乱。拂晓,淳于琼才发现曹操兵少,出阵反攻,曹操率军突击,淳于琼又退守营中。袁绍得知军情,只派轻骑救援淳于琼,而命令张郃、高览重兵攻打曹操官渡大营。张郃认为,乌巢战场才是战局关键,应全力救援,袁绍不听。援军迫近乌巢时,曹操鼓舞士气,集中兵力,先斩淳于琼,再破援骑,将袁军物资全部焚毁。
消息传至官渡前线,谋士郭图进谗言陷害张郃、高览,张、高二人获知后方有变,率部降曹。于是袁军完全崩溃,袁绍与长子袁谭仅率兵八百渡河退回北方。
经过
编辑汉献帝建安六年(201年)四月,袁绍于平丘渡河,意图袭取陈留郡,再由陈留攻取许昌,欲击败曹操。曹操一度欲趁袁绍新败南攻刘表,谋士荀彧准确判断了袁绍军的意图,为免袁绍死灰复燃,于是建议曹操乘官渡之势主动北上迎击,遂破袁绍仓亭军。[2]
结果
编辑两次战胜后,曹操威震天下,而袁绍元气大伤,已无力与之争衡。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忧病而死[3]。其子袁谭、袁尚争位,河北大乱。曹操乘乱进取,于建安十二年(207年)统一北方。
演义情节
编辑于罗贯中所著之历史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中,情节大致与正史雷同,唯增加了程昱献十面埋伏之计等桥段,以增加小说之可看性。曹操主动撤退到黄河边,并用许褚引诱袁军发动攻击,因曹方背水一战,手下将士历经百战精锐,再次将袁军击败。袁绍败退时,十支伏兵依次杀出,袁军开始溃散。曹操再次击败袁绍,将袁绍彻底击散。[4]
相关条目
编辑注解
编辑- ^ 《三国志·荀彧传》:“承尊命使决进退之疑,愚以袁绍悉众聚于官渡,欲与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绍军虽众,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济?今军实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也。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惟明公裁察焉。”
- ^ 《三国志·荀彧传》:“(建安)六年,太祖就谷东平之安民,粮少,不足与河北相支,欲因绍新破,以其间击讨刘表。彧曰:‘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兖、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太祖复次于河上。绍病死。”;《资治通鉴·卷六十四》:“曹操就谷于安民。以袁绍新破,欲以其间击刘表。荀彧曰:‘绍既新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欲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操乃止。夏,四月,操扬兵河上,击袁绍仓亭军,破之。”
- ^ 《三国志·武帝纪》:“(建安)六年夏四月,扬兵河上,击绍仓亭军,破之。绍归,复收散卒,攻定诸叛郡县...(建安七年)绍自军破后,发病欧血,夏五月死。”;《资治通鉴·卷六十四》:“(建安七年)袁绍自军败,惭愤,发病呕血;夏,五月,薨。”
- ^ 《三国演义·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