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纪念碑 (伦敦)
和平纪念碑(英语:The Cenotaph,或译战争纪念碑)是位于英国伦敦白厅的战争纪念碑。它最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胜利阅兵时竖立的临时建筑,但在全国民意支持下在1920年改为永久性的建筑,并成为英国的主要国家级和平纪念碑。
The Cenotaph 和平纪念碑/战争纪念碑 | |
---|---|
英国伦敦 | |
纪念对象:大英帝国(后来的英联邦)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阵亡将士,以及此后战争中的英军阵亡将士 | |
揭幕 | 1920年11月11日 |
地点 | 51°30′09.6″N 0°07′34.1″W / 51.502667°N 0.126139°W |
纪念碑由埃德温·鲁琴斯设计,1919年至1920年之间由霍兰·汉能·邱比玆公司(Holland, Hannen & Cubitts)以波特兰石建成,代替了也是鲁琴斯设计的、原来在同一位置的木结构石膏质临时纪念碑。在每年离11月11日国殇纪念日最近的星期日(国殇礼拜日),英国的全国性国殇纪念仪式即在此举行。鲁琴斯的纪念碑设计在世界各国广泛使用: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百慕大和香港等地都有相同形制的和平纪念碑。
译名
编辑“Cenotaph”是“空冢”(空的坟墓)的意思,亦即此纪念碑虽非坟墓,但具有象征坟墓的外形,代表了对战争中阵亡士兵的悼念。中文里很少有直译或音译的用法,通常译为“和平纪念碑”、“战争纪念碑”,前者为香港中环的同型纪念碑所采用的中文名称。
来历
编辑和平纪念碑原为木结构、石膏质建筑,由埃德温·鲁琴斯爵士设计,1919年建成[1]。此纪念碑是1919年7月19日举行伦敦胜利阅兵(也称作“和平日阅兵”)时建造的数座临时建筑之一:此次阅兵是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9年6月28日随着凡尔赛和约签订而正式结束[2][3]。作为阅兵线路上的数座临时木质纪念建筑之一,直到庆典举行前两星期才首次提议搭建这座建筑。主持庆典的和平庆典委员会在讨论之后,决定邀请鲁琴斯来到唐宁街讨论纪念碑的设计。首相大卫·劳合·乔治在这次会谈中提出建造一座灵柩台式的建筑(类似在法国的巴黎胜利阅兵式中准备在凯旋门前竖立的建筑),而鲁琴斯则提议搭建“空冢”式样的建筑[4]。
这座临时纪念碑的轮廓和后来的石质永久性纪念碑相同,即逐层缩小的多层方塔,顶部则为棺椁式样。临时纪念碑的两侧以及空冢上放置月桂枝编就的花圈(后来的永久性纪念碑上则以石刻花圈代替)。纪念碑的位置则选为阅兵路线上、外交部大楼与李士满楼之间。纪念碑在阅兵前一天揭幕(《泰晤士报》报导说揭幕仪式“安静”且“非正式”)。在阅兵式上,一些参加的指挥官向空冢敬礼:例如美军司令约翰·潘兴、法军司令福煦 、英军司令黑格、贝蒂等。阅兵式后,纪念碑四周放满了公众放置的鲜花和花圈。这时,公众意见开始要求将纪念碑保留下来,因此1919年7月30日战时内阁决定建造永久性纪念碑代替木质的建筑,并将其指定为英国的正式国家性和平纪念碑[3]。1919年10月23日决定公布,并指明这座波特兰石质地的纪念碑将会“以永久性材料完全复制现有的临时建筑”[5]。
设计
编辑鲁琴斯最早听说“空冢”(cenotaph)是在为葛楚德·杰克尔设计名为“孟斯黛树林”的房子的时候。他为花园设计了一条长椅,把一大块榆木放置在石质底座上[6],鲁琴斯和杰克尔的朋友、时任大英博物馆图书管理员的查理·李德尔(Charles Liddell)为其取名“西希斯蒙达之空冢”(Cenotaph of Sigismunda)[4]。
鲁琴斯设计的和平纪念碑通体几乎没有表面装饰,仅在两侧饰有石雕月桂花环、顶部有一个更小的花环。纪念碑两侧花环下方刻有“The Glorious Dead”字样(意为“光荣殉难者”)。在花环上方则以罗马数字刻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和结束之年:MCMXIV(1914)、MCMXIX (1919)。两侧的花环直径5英尺(1.5米) ,顶端的花环直径3.6英尺(1.1米)。[5]
纪念碑高35英尺(11米),重120公吨(120,000千克)[5]。纪念碑两侧不是平行线,如果延线往上延伸的话,其想象延伸线在离地980英尺(300米)処相交。纪念碑的横向表面不是平面,而是同心球形的截断表面,此想象球形的中心在地下900英尺(270米)処[7]。这些卷杀设计在临时纪念碑中是没有的,是鲁琴斯在设计永久性建筑时加入的改进[4]。
设计纪念碑的建筑师们放弃了设计费,因此纪念碑的建造费用为£7,325,就通货膨胀调整后等于2010年价值的£255,332[5][8]。施工于1920年1月19日开始,原来悬挂在临时纪念碑上的旗帜改送帝国战争博物馆[5]。建筑商为霍兰·汉能·邱比玆公司(Holland, Hannen & Cubitts),采用波特兰石材料,1920年竣工[2][9]。
揭幕
编辑纪念碑于1920年11月11日由英王乔治五世揭幕,这一天是与德国签订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两周年纪念日[2][10]。由于纪念碑所纪念的牺牲者不都是基督教徒,官方决定不对纪念碑作宗教奉献仪式[5]。揭幕仪式是更大的无名战士安葬仪式的一部分:当天将无名战士送往威斯敏斯特寺安葬的送葬队伍经过纪念碑,在此等候的国王在无名战士的灵车上放置花圈,然后揭下纪念碑上覆盖的多面大型米字旗[11]。
旗帜
编辑纪念碑的两面摆放各种代表英国的旗帜。鲁琴斯的原意是这些旗帜也应该采用石雕,但此意见没有受到采纳(鲁琴斯在他后来设计的洛赫黛尔和平纪念碑上采用了石雕旗帜)。从1919年开始,纪念碑上一面陈列的是联合旗(英国国旗)、白船旗和红船旗,另一面是联合旗、白船旗和蓝船旗。1943年4月1日起,纪念碑西侧的白船旗由英国皇家空军旗替代。现在,纪念碑上的旗帜分别代表了皇家海军、英国陆军、皇家空军以及英国商船队。蓝船旗代表皇家海军预备队、皇家海军辅助舰队以及其他政府部队,也可以代表各自治领军队。[5]
一开始,纪念碑上的旗帜每6-8星期会进行清洗,1922年到1923年之间此规则逐渐松弛,以致民众致信媒体投诉后又恢复。最早的旗帜最多可用五次,每次连续陈列三个月。1939年开始每年替换旗帜10次,每面旗帜清洗两次后废弃。1924年开始,废弃的旗帜送往帝国战争博物馆,由博物馆派送合适的组织。[5]
后期历史
编辑白厅是1945年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胜利日)伦敦的主要庆祝地点之一。然后在1946年6月8日举行的伦敦胜利庆典中,游行队伍路经纪念碑。纪念碑设计时是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英帝国阵亡军人的,但后来也扩大涵盖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阵亡军人。因此纪念碑两侧加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和结束年份:MCMXXXIX((1939)、MCMXLV(1945)。1946年11月11日(国殇礼拜日)由英王乔治六世再度揭幕。现在,纪念碑也纪念此后的战争中阵亡的英国军人。纪念碑在1970年列为一级登录建筑[12]
纪念仪式
编辑每年国殇礼拜日(即离一战停战日11月11日最近的星期日)的11点,英国的全国国殇纪念仪式在此举行。从1919年到1945年,国殇纪念仪式都在停战日当天举行,但从1945年开始移到星期日举行。制服部队人员(除了消防和救护人员外)在游行经过纪念碑时会向其敬礼[13]。 虽然从二战时开始停战日当天的纪念活动曾一度废止,但近年通过慈善组织“西线协会”的努力,在停战日当天的 11点在纪念碑举行纪念仪式的传统得到恢复[14]。
第一次在此举行停战日纪念仪式是1919年11月11日,起因是英王乔治五世提议在英国全境进行两分钟默哀,并在伦敦举行纪念仪式。当天,数以千计的民众聚集在白厅上的临时纪念碑四周,首相大卫·劳莱·乔治从附近的唐宁街首相府步行至纪念碑献上花圈。一名法国总统代表也献了花圈。陆军和海军军人组成仪仗队。仪式之后,退伍军人协会组织了阅兵式,列队经过纪念碑。[15]
除了国殇纪念日外,在每年的其他日子也有纪念活动在此举行。这些纪念活动包括一些部队特有的纪念日,例如:皇家坦克团在国殇礼拜日后一星期日(接近11月20日康布雷战役纪念日)举行的阅兵式,纪念的是一战中英军历史上最早的大型坦克战役[16][17],以及六月,女王生日阅兵后一星期日举行的爱尔兰团联合协会组织的阅兵式,纪念1922年解散的英军爱尔兰部队阵亡将士[18][19]。
此外,每年的二战诺曼底战役D日周年纪念、福克兰战争及1914年福克兰战役纪念、澳新集团军日以及索姆河战役攻势纪念也都在此举行。
类似纪念碑
编辑鲁琴斯设计的第一座“空冢”式纪念碑位于南安普敦(1920年11月6日揭幕)。而他在白厅的设计后来又在英国和大英帝国各地建造和平纪念碑时得到借鉴。其中,在肯特郡的梅德斯通、伯克郡的雷丁各有一座以白厅纪念碑的设计为基础,加上其他部分的团级部队纪念碑,都在1921年揭幕。米杜士堡的和平纪念碑借鉴了鲁琴斯的设计[20],1922年11月11日揭幕[21]。香港的和平纪念碑几乎完全复制了白厅的纪念碑,1923年揭幕[22]。鲁琴斯还设计了曼彻斯特的纪念碑,1924年7月12日揭幕,此纪念碑与伦敦的纪念碑类似但也有不同。在加拿大,多伦多的和平纪念碑于1925年11月11日揭幕,设计也类似白厅纪念碑。在百慕大的汉密尔顿则有一座2/3比例的复制建筑,1925年5月6日揭幕。新西兰奥克兰的纪念碑设计非常接近伦敦的纪念碑,1929年11月揭幕。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伦敦也有一座完全复制的建筑,1934年11月11日揭幕。[2]
- 复制或类似纪念碑
-
新西兰奥克兰和平纪念碑
- 鲁琴斯在英国设计的其他“空冢”式纪念碑
-
南汉普敦和平纪念碑
-
洛赫黛尔和平纪念碑
-
曼彻斯特和平纪念碑
参考文献
编辑- ^ Lancaster, G.B. The Glorious Dead. Ashburton Guardian XL (9146). 31 October 1919: 7 [3 Jul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 ^ 2.0 2.1 2.2 2.3 BBC - Remembrance - Cenotaph. BBC. [3 Jul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1).
- ^ 3.0 3.1 Allan Greenberg. Lutyens's Cenotaph.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JSTOR 990403.
- ^ 4.0 4.1 4.2 Gliddon, Gerard; Skelton, Timothy John. Southampton and London: A Tale of Two Cenotaphs". Lutyens and the Great War. London: Frances Lincoln. 2008: 36–47. ISBN 978-0-7112-2878-8.
-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Flags on the Cenotaph (PDF). The Flag Institute. [3 July 2011].[永久失效链接]
- ^ Massingham, Betty. Miss Jekyll: Portrait of a Great Gardener. London: Country Life. 1966: 140–142.
- ^ Whitehall Cenotaph. MSN Encarta. Microsoft Corporation. [2014-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31).
- ^ Inflation Calculator. Bank of England. [3 Jul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24).
- ^ Holland and Hannen and Cubitts Ltd. Cubitts: its inception and development. London: Holland & Hannen and Cubitts Ltd. 1920: 10.
- ^ The Unknown Warrior. BBC History. [3 Jul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2).
- ^ The Burial of the Unknown Warrio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artin Hornby, The Western Front Association, 7 July 2008, retrieved 25 July 2011
- ^ Historic England. The Cenotaph (1357354). National Heritage List for England. [11 July 2011].
- ^ The Cenotaph in Whitehall. RAF Habbaniya Association. [3 Jul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8).
- ^ The Western Front Association. [2014-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6).
- ^ All London Silent at Armistice Hour. The New York Times. 12 November 1919 [2014-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30).
- ^ Regimental Church and Collec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Royal Tank Regiment Association, accessed 5 October 2011
- ^ Regimental Da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Royal Tank Regiment Association, accessed 5 October 2011
- ^ The history of the Associ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mbined Irish Regiments Old Comrades Association, accessed 5 October 2011
- ^ The history of the Association - toda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mbined Irish Regiments Old Comrades Association, accessed 5 October 2011
- ^ Pevsner, Nikolaus. Yorkshire: The North Riding. 1966: 252 [2014-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4).
- ^ North Yorkshire War Memorials - Middlesbrough. The Yorkshire Regiment - First World War Remembrance. [3 Nov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3).
- ^ Brief Information on Proposed Grade 1 Items (PDF). Leisure and Cultural Services Department, Hong Kong. [3 July 20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10-13).
延伸阅读
编辑- "The Story of the Cenotaph" by Eric Homberger, in 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12 November 1976
- 1919年和平日阅兵纪实 (Account of the Peace Day Parade of 1919) (www.aftermathww1.com)
- 和平纪念碑 (The Cenotaph) (英国退伍军人协会 Veterans-UK)
外部链接
编辑- 1948年国殇纪念仪式影像[失效链接] (英国百代 British Pathe)
- 和平纪念碑历史照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帝国战争博物馆 Imperial War 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