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干 (175年—?年),字彦材,小名别成,北地灵州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

生平 编辑

中平四年,凉州刺史耿鄙讨伐韩遂王国金城乱军,傅干父傅燮知道耿鄙不得人心,必定失败,于是反对。耿鄙执意出兵,行至狄道时发生叛乱被杀,于是韩遂、王国围攻汉阳。汉阳少兵缺粮,傅燮依然坚守,随同韩遂等攻打汉阳的数千北地羌人,感念傅燮恩德,集体在城外叩头,请求傅燮放弃死守汉阳,让他们护送他回故里。时年十三的傅干见此于是进言,劝其父接受弃汉阳归北地,傅燮以“殷纣之暴,都尚有伯夷不食周粟而死,孔子称其贤。如今朝廷没如此残暴,我品德能超过伯夷?”来晓谕其子,傅干哽咽不能复言,后王国派前酒泉太守黄衍劝降,傅燮按剑叱责黄衍:“你身为国家任命的太守、剖符之臣,反倒为叛军做说客?”于是,傅燮率领左右冲向乱军,临阵战死。[1]

建安七年,袁绍病逝,其子袁尚欲与马腾韩遂联合,马腾假装答应。匈奴单于呼厨泉平阳叛乱,锺繇率军围困,袁尚遣锺繇外甥河东太守郭援和并州刺史高干率军到河东,傅干游说马腾说:“古人有言‘顺道者昌,逆德者亡’。曹操奉天子诛暴乱,法明国治,上下用命,有义必赏,无义必罚,可谓顺道。袁氏背离王命,驱胡虏以陵中国,宽而多忌,仁而无断,兵虽彊,实失天下心,可谓逆德矣。今将军既事有道,不尽其力,阴怀两端,欲以坐观成败,吾恐成败既定,奉辞责罪,将军先为诛首矣。”于是马腾畏惧。傅干继续说:“智者转祸为福。今曹操与袁氏相持,而高干、郭援独制河东,曹操虽有万全之计,不能禁河东之不危。将军诚能引兵讨伐郭援,内外击之,其势必举。是将军一举,断袁氏之臂,解一方之急,曹操必重德将军。将军功名,竹帛不能尽载也。希望将军能好好考量!”锺繇也派遣张既向马腾等关中将领游说,于是马腾遣子马超将精兵万余人,与锺繇会击大破郭援等[2],斩郭援,高干、单于皆降。[3]

建安十七年,刘备攻蜀之初,丞相掾赵戬认为刘备不济,不会用兵,没本事拿下益州,傅干反驳说:“刘备得人心,又有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杰辅助,怎会不济呢?”结果刘备果真攻占益州。[4]

建安十九年,秋七月,曹操孙权,傅干此时担任曹操的参军,认为吴蜀据险而守,不易征伐,应先整顿国内,教化百姓。曹操不听从,军遂无功。[5]

肉刑议 编辑

汉文帝时废肉刑,而汉末复肉刑议炽盛,曹操亦欲恢复,支持恢复肉刑的代表人物有陈群、锺繇、傅干等人,傅干曾作肉刑议,提出肉刑之法,不当除一也。[6]

家庭 编辑

编辑

  • 傅燮,字南容,北地灵州人,谥曰壮节侯。汉汉阳太守。

编辑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后汉书/卷58》:子干年十三,从在官舍。知燮性刚,有高义,恐不能屈志以免,进谏曰:“国家昏乱,遂令大人不容于朝。今天下已叛,而兵不足自守,乡里羌胡先被恩德,欲令弃郡而归,愿必许之。徐至乡里,率厉义徒,见有道而辅之,以济天下。”言未终,燮慨然而叹,呼干小字曰:“别成,汝知吾必死邪?盖‘圣达节,次守节’。且殷纣之暴,伯夷不食周粟而死,仲尼称其贤。今朝廷不甚殷纣,吾德亦岂绝伯夷?世乱不能养浩然之志,[五]食禄又欲避其难乎?[六]吾行何之,必死于此。汝有才智,勉之勉之。主簿杨会,吾之程婴也。”[七]干哽咽不能复言,左右皆泣下。王国使故酒泉太守黄衍说燮曰:“成败之事,已可知矣。先起,上有霸王之业,下成伊吕之勋。天下非复汉有,府君宁有意为吾属师乎?”燮案剑叱衍曰:“若剖符之臣,反为贼说邪!”遂麾左右进兵,临阵战殁
  2. ^ 司马彪《战略》曰:袁尚遣高干、郭援将兵数万人,与匈奴单于寇河东,遣使与马腾、韩遂等连和,腾等阴许之。傅干说腾曰:“古人有言‘顺道者昌,逆德者亡’。曹公奉天子诛暴乱,法明国治,上下用命,有义必赏,无义必罚,可谓顺道矣。袁氏背王命,驱胡虏以陵中国,宽而多忌,仁而无断,兵虽彊,实失天下心,可谓逆德矣。今将军既事有道,不尽其力,阴怀两端,欲以坐观成败,吾恐成败既定,奉辞责罪,将军先为诛首矣。”于是腾惧。干曰:“智者转祸为福。今曹公与袁氏相持,而高干、郭援独制河东,曹公虽有万全之计,不能禁河东之不危也。将军诚能引兵讨援,内外击之,其势必举。是将军一举,断袁氏之臂,解一方之急,曹公必重德将军。将军功名,竹帛不能尽载也。唯将军审所择!”腾曰:“敬从教。”于是遣子超将精兵万余人,并将遂等兵,与繇会击援等,大破之。
  3. ^ 《三国志/卷15》:司隶校尉锺繇遣既说将军马腾等,既为言利害,腾等从之。腾遣子超将兵万余人,与繇会击干、援,大破之,斩援首。干及单于皆降。
  4. ^ 《三国志/卷32》裴松之注:傅子曰:初,刘备袭蜀,丞相掾赵戬曰:“刘备其不济乎?拙于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蜀虽小区,险固四塞,独守之国,难卒并也。”征士傅干曰:“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以备之略,三杰佐之,何为不济也?”
  5. ^ 《九州春秋》曰:参军傅干谏曰:“治天下之大具有二,文与武也;用武则先威,用文则先德,威德足以相济,而后王道备矣。往者天下大乱,上下失序,明公用武攘之,十平其九。今未承王命者,吴与蜀也,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服,易以德怀。愚以为可且按甲寝兵,息军养士,分土定封,论功行赏,若此则内外之心固,有功者劝,而天下知制矣。然后渐兴学校,以导其善性而长其义节。公神武震于四海,若脩文以济之,则普天之下,无思不服矣。今举十万之众,顿之长江之滨,若贼负固深藏,则士马不能逞其能,奇变无所用其权,则大威有屈而敌心未能服矣。唯明公思虞舜舞干戚之义,全威养德,以道制胜。”公不从,军遂无功。
  6. ^ 《艺文类聚/卷054》:魏傅干肉刑议曰:盖礼乐所以导民,刑罚所以威之,是故君子忌礼,而小人畏刑,虽汤武之隆,成康之盛,不专用礼乐,亦陈肉刑之法,而康哉之歌兴,清庙之颂作。由此推之,肉刑之法,不当除一也。
  7. ^ 《九州春秋》:有子曰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