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泛指上古时代至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之前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神话韵文如《诗经》及楚辞、以及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1]。而一般被公认为最古老先秦文学的,是尚书

先秦文学被视为中国文学的起源,是研究华夏民族早期历史文化的重要桥梁。

由于中原各地尚未统一,先秦文学多带有浓厚的地区特色。例如北方的《诗经》和儒家墨家的散文,反映北方人民重实际的特点。屈原宋玉的作品,想象丰富,文辞华丽,则是南方楚文化的产物。[2]

诗经 编辑

 
《御笔诗经图》 - 乾隆帝御笔写本

诗经原名为“诗”,在西汉独尊儒术五经博士设立之后被尊称为诗经[3]由于诗经共载有305首诗歌,[4]取其约数,故后世又称为“诗三百”。[5]后世所提及的诗之六义,分别为:风、雅、颂、赋、比、兴。其中前三者是《诗经》内容,后三者是《诗经》的文学手法。[6]“风”是指十五国风,全国各地的民歌。相传周天子定期官员去民间收集各地的乐曲,其中原因是民歌中反映人民的生活等等,当中有许多带有讽刺意味的作品,可以看成是反应现实的现实主义作品;“雅”分“大雅”、“小雅”,是贵族宴饮时所奏的乐章;“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诸侯宗庙祭祀的乐曲。“赋”,按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一种铺叙的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手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就是借其他景物等等作为诗歌的开始,发挥起兴的作用。《诗经》中的文学手法,除了以上三种外,还有双声、叠韵、顶真等等。其中“复沓法”是《诗经》许多作品的主要特征,简言之,就是一首诗分成几节,每一节内容基本相同,但当中会置换一些词语,词语的强烈程度会一节比一节强烈,反复畅咏以收一唱三叹之效。另外,诗经中,尤其是国风,很多也是四言诗,是中国最早的四言诗。诗经中的现实主义思想,许多的词藻,文学及艺术手法对后世作家影响深远。在春秋时期,孔子认为《诗经》“温柔敦厚”,称之为“思无邪”,并把《诗经》作为教科书教导学生,后世的科举也把诗经列入考试范围当中,是入士必读的作品之一。

比较著名的诗经篇章有《关雎》《蒹葭》《桃夭》《硕鼠》等。许多诗经的句子被后世的文章多次引用,因此成为成语在汉语中固定存在下来,如“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等。

楚辞 编辑

 
萧云从绘离骚图经

在战国时代,位于南方长江的楚国一带出现了与《诗经》大异其趣的文学体裁,一般称之为“楚辞”。楚辞最早的记录可见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屈原传》。楚辞的主要作家是屈原(前340年-前278年),在楚怀王之世遭谗被流放,至顷襄王时,投江自尽。有《离骚》《天问》《怀沙》等等作品传世。除了屈原,也有宋玉等等的作家。司马迁的时候还没有用“楚辞”这个名字。参看《汉书·艺文志》有“屈原赋二十五篇”、“宋玉赋四篇”等等的记载,并指出这些作品不可以合乐而唱,但却刻意朗读,称之为赋等等的说明。到东汉,王逸编成《楚辞章句》一书(二世纪后半),并辅以注释,书中所记就是今天我们称之为“楚辞”的作品。该书主要从政治,伦理的标准,配合屈原的生平来解释当中的作品,但朱熹的《楚辞集注》就尝试跳离政治伦理观点,自由地解释楚辞。

楚辞的特色,正如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见《宋文鉴》卷九十二)可以看到是用了大量的楚国的神话,事物,方言等等来进行创作的。在作品中,屈原用很多的比喻,比如香草美人,以配忠贞,碧禽臭物,以比谗佞,可以说是中国文学上最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品之一。《九歌》保存了楚辞最古的文型,内容主要是描写诸神的世界及神与人的互动关系等等,这是屈原以当时楚国的神歌神舞为材料写作而成。《九章》则是描写屈原现实的苦恼,放浪等等的主题编写而成,共有九篇作品。除了以上短篇的作品,还有长篇的,如《天问》《招魂》《离骚》等等。宋玉则有以悲秋为主题的作品《九辩》。其他的作品如《远游》《卜居》《渔父》等等虽有些人认为是屈原的作品,但从内容及韵律来看,应是汉朝时期的作品。

楚辞中,要数最成熟的作品就是屈原的《离骚》,共三百数十句。内容叙述主角出身高贵,有优秀的才能,但适逢混俗之世,小人当道。主角虽努力保存自己的清白,但由于君主听信谗言,最终失去信任。他不断地自悲身世,有一天决定出游去寻找理想之国。他在空中及神话世界中漫游,日落时他仍继续旅程。终于到达“天门”,但天帝不允许他进门。在这里,还是有阿𫍲奉承的小人在阻碍。他继续旅程,在他身后不知不觉已有排成一列的同行者。于是,当他打算脱离现实世界,飞上高高的天空上时,他在云之间看到自己的故乡。自己的马匹跟同行者也感到难舍难离,不再往前走。诗中最后“乱”的部分,表达出由于在现实中没有志同道合的人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就绝望地决定去彭咸的居所,这也预告作者屈原有在汨罗江投江自尽的意思。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把作品看成悲剧的英雄叙事诗。《离骚》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其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常被后世的士大夫藉以自况。

散文 编辑

如果撇开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中国最早出现的文章就要数商朝的甲骨文及周朝的金文等等。但由于两者主要记述占卜及简单政事记录,可以看成是书面语的起源,若果说成是文学上的散文的起源还是在不成熟的阶段。中国文学上文学散文的起源,诚如隋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篇》指出:“夫文章者,原出五经”。五经,就是儒家经典的诗、书、礼、易、春秋。关于《诗经》,清朝章学诚《文史通义 诗教上》提出:“后世之文,其体皆备于战国,人不知;其源多出于《诗》教,人愈不知也。”这种观点把《诗经》看成是散文的源头,也就是说《诗经》是具有诗歌及散文的元素。《书经》,古称“书”,也叫“尚书”,其内容叙述上古至周朝政事记录,全书的语言比较庄严拘谨,以下是周天子向降伏的殷朝遗民所发表的告示的一部分:[7]

文中的内容单纯,但当中所使用的词汇如“今”,“予惟”,“尔”等等有一种隆重及有威严的感觉,目的是要是殷朝遗民臣服周朝,富有现实性及具功效的文体。《春秋》是鲁国的编年体史书,传说由孔子所编修。当中的记述,编者按年代把历史事件简洁地记录下来,但字里行间却隐含着编者个人的褒贬,内容环绕人事及自然现象。

先秦散文中的说理散文又称诸子散文,如《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由孔子门生及再传弟子纪录而成,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另如《老子》、《孟子》、《墨子》、《庄子》等,均如《论语》,由弟子纪录而成;到了战国末年,《韩非子》《荀子》二书,始为荀况韩非等手著。

 
礼记

先秦叙事散文中的《尚书》(又称书经)是从春秋时期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礼记》内容包括周代的典章制度及各种礼仪,后世很多儒家思想均和此书有关。《春秋》是鲁国的史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春秋三传为《左传》、《穀梁传》、《公羊传》等(出自《汉书》艺文志),至战国时代,叙事散文发展突飞猛进,《左传》、《国语》、《战国策》的出现,为中国叙事文树立起楷模。

参考 编辑

  1. ^ 存档副本. [2017-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 ^ 存档副本. [2011-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2). 
  3. ^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 2003-01-01: p. 135 (中文). 
  4. ^ 诗经硏究丛刊. 学苑出版社. 2007-01-01: p. 252 (中文). 
  5. ^ 王惠. 古代文学史语词辞典.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01-01: p. 4 [2016-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8) (中文). 
  6. ^ 湖南師範大學: Social science journal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社会科学学报.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编委会. 1987-01-01: p. 111–113 (中文). 
  7. ^ 多士. 中国哲学电子书计划. [2016-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0).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