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丑(?—?),战国齐国人,孟子弟子,终身未仕。公孙丑与孟子关系密切,常侍孟子左右,是《孟子》的主要作者之一,其中并有一篇以其名命名[1][2]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公孙丑被诏封为寿光伯。著有《公孙子》一书,现已失传[3]。陵墓在今山东省曲阜市陵城镇,为曲阜市文物保护单位[4]

公孙丑
公孙丑像。出自孟庙石刻《孟氏宗传祖图》。
本名氏:公孙
名:丑
国籍
活跃时期战国时期
知名于孟子弟子

在孟子死后,孟仲子等许多昔日孟子弟子便以公孙丑为师。《韩非子》书中曾提及儒家在孔子逝后可分为八个派别,其中一系即为“孙氏之儒”或称“公孙氏之儒”,可能就是指公孙丑与其门生,属于传《易经》之儒[5][6][7]

生平 编辑

孟子曾在齐国作客卿,公孙丑常侍孟子左右。公孙丑问孟子,如果孟子执掌齐国国政,是否可以重现管仲晏婴的功绩。孟子引用曾子之孙曾西之言,表示对管晏助长霸道的不齿,并表示对周文王王道的景仰。公孙丑继续问,如果孟子可使齐国称霸乃至称王,这件事是否能使他动心呢?孟子回答,自己过了四十岁后便不再动心了,并讲述不动心的方法,也说明自己的不动心与告子的不动心有何差异,引申出“养气”之论。最后公孙丑追问孟子是否已经达到圣人的境界,孟子回答连孔子都不敢称自己为圣人,何况自己,也说自己一直只以孔子为目标学习[8]

一日,齐王派使者来告诉孟子自己生病了,无法亲自来见孟子,并问孟子可否明日上朝相见。孟子则回答,自己也不幸染疾,不能上朝。第二天,孟子准备出门到齐大夫东郭氏家中吊唁。公孙丑问孟子,昨日才以生病为借口推辞上朝,今天却出门吊丧,是否不太合适。孟子说,昨天我生病,今天就痊愈了,为什么不能去吊丧呢?于是出门。后来齐王派使者与医者来拜访孟子扑空,家中的孟仲子便对使者说,今日孟子病已稍愈,现在已经在前往朝廷的路上了。使者离开后,孟仲子便派人去找孟子,请孟子不要回家,赶紧去上朝。孟子不愿上朝,而孟仲子又不让孟子回家,于是到齐大夫景丑氏家中借宿,而与景丑有忠君敬主之辩[9]

孟子曾为齐王出吊滕国,谄臣王驩为其副使。王驩早晚都来见孟子,孟子却从未在路上与其谈话。公孙丑问孟子为何不与王驩谈话,孟子表示有司已处理妥当,便没什么好与他说的[10]

孟子离开齐国后,公孙丑曾问孟子为何在齐国为官却不受俸禄[11],也曾问孟子为何不求见诸侯与为官[12]

公孙丑认为孟子之道过于高妙,曾问孟子可否降低一点标准以便弟子们学习。孟子则说,道不能任意更易,所以君子教人,只能在适中的情况下让有能力的学生来跟从[13]

公孙丑曾问孟子君子教育子女之事[14]曾子之孝道[15]

公孙丑在政事上与孟子有过许多答问。公孙丑曾问孟子为何因乐正克在鲁国为官而高兴[16]伊尹放逐太甲之事[17]齐宣王欲缩短服丧期之事[18]、为何梁惠王不仁等[19]

公孙丑常请教孟子《诗经》。公孙丑曾以高子之语问孟子〈小弁〉、也曾问过〈凯风〉[20]、〈伐檀〉[21]

《孟子外书》记载,孟母葬礼上,公孙丑负责操办宾客之事[22]

称号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刘培桂. 孟子弟子新考. 孟子與孟子故里.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1. 
  2. ^ 简逸光. 公孫丑. 台北市孔庙儒学文化网. [2023-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5). 
  3. ^ 听雨记谈》:孟仲子名睾,孟子之子也。四十五代孙宁,尝见一书,于峄山道人曰:“公孙子内有仲子问一篇,乃知仲子实孟子之子。尝从学于公孙丑者。”朱子注孟子,从赵氏,以仲子为孟子之从昆弟,与谱不同。
  4. ^ 《孟子弟子考补正》:《大明一统志》:葬济南淄川县东南十五里。又云:邹县城西北十里。
  5. ^ 津田凤卿. 韓非子解詁. 日本: 京都书肆尚书堂. 
  6. ^ 王应麟. 卷一百三十四. 玉海. 
  7. ^ 陶潜《陶渊明集·卷十》:公孙氏传易为道,为洁净精微之儒。
  8. ^ 孟子·公孙丑上
  9. ^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以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主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10. ^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王驩朝暮见;返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11. ^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去齐,居休。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曰:“非也。于崇,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继而有师命,不可以请。久于齐,非我志也。”
  12. ^ 孟子·公孙丑下》: 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子路曰:‘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
  13. ^ 孟子·尽心上》: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14. ^ 孟子·离娄上》: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15. ^ 孟子·尽心下》: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16. ^ 《孟子·告子下》: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公孙丑曰:“乐正子强乎?”曰:“否。”“有知虑乎?”曰:“否。”“多闻识乎?”曰:“否。”“然则奚为喜而不寐?”曰:“其为人也好善。”“好善足乎?”曰:“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𫍙𫍙。予既已知之矣!𫍙𫍙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
  17. ^ 《孟子·尽心上》: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18. ^ 《孟子·尽心上》:齐宣王欲短丧。公孙丑曰:“为期之丧,犹愈于已乎!”孟子曰:“是犹或紾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弟而已矣。”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公孙丑曰:“若此者何如也?”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一日愈于己,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
  19. ^ 《孟子·尽心下》: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曰:“何谓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20. ^ 孟子·告子下》: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已夫高叟之为诗也!”曰:“凯风何以不怨?”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21. ^ 孟子·尽心上》: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弟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22. ^ 《孟子外书·孝经第三》:孟母之丧,门弟子各治其事,陈臻治货,季孙郊治车,咸丘蒙治器,万章治缞,充虞治榇,公都彧治馔,陈代治牲,乐正克治仪,公孙丑治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