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 (清朝)
刘墉(1719年—1805年1月25日),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注沟镇逄戈庄村(今属高密)人,祖籍江南省砀山(明弘治间始祖福公自南直隶砀山县迁山东诸城县)。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政治人物,书法家。
刘墉 | |
---|---|
大清太子少保、体仁阁大学士、吏部尚书 | |
籍贯 | 山东诸城县注沟镇逄戈庄村 |
族裔 | 汉族 |
字号 | 字崇如,号石庵 |
谥号 | 文清 |
出生 |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山东诸城县 |
逝世 | 嘉庆十年(1805年1月25日) 京师 |
亲属 | 刘棨(祖父)、刘统勋(父) 刘墫(从兄)、刘锡朋(子)、刘镮之(侄) 刘喜海、刘华海(侄孙) |
出身 | |
| |
著作 | |
|
刘墉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谥文清。
生平
编辑乾隆年间
编辑刘墉为大学士刘统勋之子。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二甲第二名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再迁侍讲。乾隆二十年(1755年),刘统勋获罪,刘墉也被夺官下狱。不久,其事解决,又赏编修,出督安徽学政[1]。刘墉在任期间针对当时贡生、监生管理混乱的状况,上疏“请州县约束贡监,责令察优劣”,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得到皇帝肯定。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月,改任江苏学政[2]。还上书皇帝称:“生监中滋事妄为者,府州县官多所瞻顾,不加创艾。行政官员既畏刁民,又畏生监,兼畏胥役,以致遇事迟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后,应责革者,并不责革,实属阘茸怠玩,讼棍蠹吏,因得互售其奸。”这一看法深受乾隆皇帝赏识,称赞其“知政体”[3]。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刘墉任山西太原府知府,因失察下属“侵帑”,被发往军台效力。年余被放还,受命在修书处行走[4]。不久,因受其父恩泽,仍以知府用,知江苏江宁府,任内有清名。次年升江西盐驿道,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迁陕西按察使。次年,其父统勋病卒,因丁忧去职[5]。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刘墉守丧结束后,被授予内阁学士[6],在南书房行走。逾年调江苏学政[2]。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八月,江苏省东台县监生蔡嘉树唆使如皋县民人童志璘向刘墉告发已故的江苏东台县举人徐述夔生前的作品集中有“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明朝期振翮,一举到清都”的诗句,当时徐述夔和其子徐怀祖皆已物故,仍被开棺戮尸,孙子徐食田、徐食书、徐首发被处斩。为徐诗作序的已死礼部尚书沈德潜,也被戮尸[7]。历迁户部、吏部侍郎[8]。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任湖南巡抚[9][10]。刘墉在任期间,政简刑清,吏民畏服。“尝劝捐州县社仓谷凡十二万石,民以为便”[11]。次年迁左都御史,仍直南书房,兼管国子监事务[12][13]。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奉命与尚书和珅和钱沣前往山东查办巡抚国泰贪污及纵容下属之事。和珅修书一封给予国泰令其准备库银掩盖亏空,但是因为刘墉指派手下阻碍而不成功[14]。因查访案情有功,刘墉被授予工部尚书,充上书房总师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署直隶总督,两年后被授职协办大学士[15]。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因“诸皇子师傅久不入书房”而被降为侍郎衔。不久,授内阁学士,历升顺天学政、礼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任礼部尚书,署吏部尚书,不久实授[16]。
嘉庆年间
编辑嘉庆二年(1797年),授体仁阁大学士。五月,刘墉奉旨偕同尚书庆桂到山东办案,察看黄河决口的情况,刘墉上书请求在决口处筑坝,下游疏导分流,朝廷采纳了意见[17]。嘉庆四年(1799年),加封太子少保,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刘墉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奏报朝廷。嘉庆随即处死和珅。嘉庆四年年底,刘墉上疏陈述漕政,对漕运中的漏洞体察至深,嘉庆皇帝看后深以为然[18]。嘉庆六年(1801年),刘墉充任会典馆正总裁[4]。嘉庆七年(1802年),皇帝驾幸热河,命刘墉留京主持朝政。此时刘墉已八十有余,却轻健如故,双眸炯然,寒光慑人。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05年1月25日),刘墉在北京病逝,当天还到南书房当值,晚上宴会客人,“至晚端坐而逝”。[19]享寿八十五岁。朝廷追赠太子太保,祀贤良祠,谥文清[20]。相传刘墉有驼背,所以他在民间有个外号叫作刘罗锅,但并不符合史实。嘉庆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刘墉当时是八十多岁的老人。[21]
著有《刘文清公遗集》(受业、协办大学士英和跋,道光六年刻本)。
书法
编辑刘墉擅书法,工书,尤长小楷,其书用墨厚重,貌丰骨劲,别具风貌,为清一代书法家,也兼及颜真卿及苏轼。其书法最初从元代赵孟𫖯入手,至中年方自成一家,以魏晋为师,笔意古厚。与铁保、翁方纲、成亲王永瑆并称为清代四大书法家。
刘墉书写杜甫诗句之手卷时,书于水红色、钩金花的纸张上,十分别致。起始的一首诗题名为〈缚鸡行〉,叙述小仆绑着鸡要到市中去卖,引起了诗人对人、鸡、虫三者间的一些感慨,内容颇有意趣。至于在书法方面,圆润婉转的字体,看似柔软无骨,实际上却是将劲道隐藏于丰厚的外貌中,相当的内敛,前人评论刘墉的书法为绵里藏针,应即此意了。
七十岁以后则专心于北朝的石碑书法。他的书法,用墨厚重,墨色浓墨丰润,但是骨架结构则非常刚劲,结合了柔与刚的两面,别具特色。徐珂称赞刘墉:“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22]
-
刘墉的行书作品,藏于山东博物馆
-
刘墉手书虹饮山房匾额
-
刘墉手书程子四箴匾额
相关文艺作品
编辑注释
编辑-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054595号》
- ^ 2.0 2.1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 ,077004号
- ^ 《清史稿》(卷302):“墉,字崇如,乾隆十六年进士,自编修再迁侍讲。二十年,统勋得罪,并夺墉官下狱,事解,赏编修,督安徽学政。疏请州县约束贡监,责令察优劣。督江苏学政,疏言府县吏自瞻顾,畏刁民,畏生监,兼畏吏胥,阘冘怠玩。上嘉其知政体,饬两江总督尹继善等淬厉除旧习。”
- ^ 4.0 4.1 国立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清国史馆传稿 ,701005782号
- ^ 《清史稿》(卷302):“授山西太原知府,擢冀宁道。以官知府时失察僚属侵帑,发军台效力。逾年释还,命在修书处行走。旋推统勋恩,命仍以知府用,授江苏江宁知府,有清名。再迁陕西按察使。”
- ^ 清代职官年表 ,2册 ,992-993
- ^ 《东华录》乾隆上谕:“徐述夔所作逆词,若非刘墉据实陈奏,几至漏网。”
- ^ 《清史稿》(卷302):“丁父忧,服阕,授内阁学士,直南书房。迁户部、吏部侍郎。”
-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 ,015244号
- ^ 清史稿校注 ,8册209卷 ,6743
- ^ 李瀚章(清).《湖南通志》(光绪):岳麓书社,2009
-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 ,020423号
- ^ 《清史稿》(卷302):“授湖南巡抚,迁左都御史,仍直南书房。”
- ^ 纪连海著《历史上的和珅》
- ^ 《清史稿》(卷302):“命偕尚书和珅如山东按巡抚国泰贪纵状,得实,授工部尚书,充上书房总师傅。署直隶总督,授协办大学士。”
- ^ 《清史稿》(卷302):“五十四年,以诸皇子师傅久不入书房,降为侍郎衔。寻授内阁学士,三迁吏部尚书。”
- ^ 《清史稿》(卷302):“嘉庆二年,授体仁阁大学士。命偕尚书庆桂如山东谳狱,并按行河决,疏请宽濬下游。”
- ^ 《清史稿》(卷302):“四年,加太子少保。疏陈漕政,佥丁不慎,途中盗米,致有凿舟自沉,或鬻及樯舵,舟存而不可用,请饬各行省佥丁宜求殷实,皆如所议行。”
- ^ 《啸亭杂录》记载刘墉死时,“鼻注下垂一寸有余”。
- ^ 《清史稿》(卷302):“九年,卒,年八十五,赠太子太保,祀贤良祠,谥文清。墉工书,有名于时。”
- ^ 余沐,《正说清朝十二臣》第90页
- ^ 《清稗类钞》,徐柯
延伸阅读
编辑[编]
参考资料
编辑
官衔 | ||
---|---|---|
前任: 罗源汉 |
工部汉尚书 乾隆四十七年四月甲午-乾隆四十八年七月乙卯 (1782年6月8日-1783年8月23日) |
继任: 金简 |
前任: 蔡新 |
吏部汉尚书 乾隆四十八年七月乙卯-乾隆五十四年三月乙丑 (1783年8月23日-1789年4月3日) |
继任: 彭元瑞 |
前任: 纪昀 |
礼部汉尚书 乾隆五十六年正月甲辰-乾隆五十七年八月癸酉 (1791年3月3日-1792年9月22日) |
继任: 纪昀 |
前任: 孙士毅 |
吏部汉尚书 乾隆五十七年八月癸酉-嘉庆二年三月癸亥 (1792年9月22日-1797年4月19日) |
继任: 沈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