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莱罗 (拉威尔)

(重定向自博萊羅 (拉威爾)

波莱罗》(法语:Boléro)是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创作于1928年。《波莱罗》是拉威尔舞蹈音乐方面的一部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是二十世纪法国交响音乐的一部杰作。

缘起 编辑

《波莱罗》是拉威尔受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委托而作。民间舞蹈风格的旋律是这部作品的基础。《波莱罗》原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三四拍子、稍快的速度、以响板击打节奏来配合。形式上,由主部、中间部和再现部构成。但拉威尔所作的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莱罗》的标题,实际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

作曲家许常惠称:“毫无疑问的,拉威尔的波莱罗是一种示威,是一种管弦乐配器法的示威;不动节奏、旋律、和声,只依靠管弦乐配器法的巧妙色彩变化,拉威尔已经创造了新奇音乐出来了。拉威尔所暗示的是色彩光芒、变化无穷的新音乐要素,新音响效果,新音乐构成的时代的来临。”许氏甚且表示:

波莱罗写于一九二七年,从那时候起,他成为现代管弦乐法的最好示范[1]

情节 编辑

在西班牙的一个小酒店里,一个少女在翩翩起舞。开始时她只是缓缓跳动,舞姿优美而轻盈。随着音乐的逐渐热烈,舞蹈也越来越欢快奔放,迷住了在场的人们。他们开始随着音乐打着节拍助兴,并情不自禁地与少女一起欢舞,最后在狂欢的气氛中结束。

音乐内容 编辑

特点 编辑

  • 主题及答句同样地反复九次,既不展开也不变奏;
  • 全曲始终在C大调上,只有最后的两小节才转调;
  • 舞曲前半部分配有和声,除了独奏就是齐奏,后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弦;
  • 舞曲自始至终只有渐强的变化。

编制 编辑

依照工具书《管弦乐作品手册》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简记为"*3 *3 =3 *3—ssx, tsx—4 4 3 1—tmp+4—hp, cel—str"[2]

分析 编辑

乐曲开始由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拨弦来表现《波莱罗》的节奏(小鼓自始至终打着相同的节奏)。

 
由小鼓所敲出的《波莱罗舞曲》节奏,由始至终地贯穿全首乐曲

这种节奏持续四小节之后,从第五小节开始出现了第一主题,第一主题舒展明亮,具有浓郁的西班牙风格,给人以明朗、安静的感觉,该主题先由长笛在低音区轻轻奏出;期间经单簧管反复之后,由大管奏出第二主题。乐曲的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黯淡的答句,被作者称为具有西班牙—阿拉伯风格,这个主题在第一主题重复两次之后进入,这一部分也是由两段组成,中间还使用了几个变化音。

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穿插重复进行,没有展开和变奏,两个主题在调式色彩上形成鲜明的对照,连续反复了八次,整个音乐在进行过程中不断地更换乐器,旋律、节奏和速度始终保持不变,音乐的力度也逐渐加强。在第三次反复时,加入了平行的大三和弦,形成了平行声部,仿佛两个调甚至三个调同时存在,产生了多调式的色彩效果。在主题的不断反复中,力度从弱到强,不同乐器的应用和色彩不断的变化,使得情绪越来越热烈。临近尾声,旋律突然转为E大调,又迅速转回C大调,在不协和的音响和强烈的节奏中,以变格的方式结束了全曲。

全曲中,反复共进行了九次。该曲被公认为20世纪法国最有代表性的管弦乐作品之一。

波莱罗结构表
乐段 排练编号 跟随小鼓节奏的乐器 演奏旋律的乐器 节奏伴奏
前奏 第1小节 中提琴及大提琴
第一主题(1) 第5小节 第1长笛 中提琴及大提琴
第一主题(2) 1 第2长笛 第1单簧管 中提琴及大提琴
第二主题(1) 2 第1长笛 第1低音管 中提琴、大提琴、竖琴
第二主题(2) 3 第2长笛 高音单簧管 中提琴、大提琴、竖琴
第一主题(3) 4 2支低音管 柔音双簧管 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一主题(4) 5 第1法国号 第1长笛及弱奏第1小号 第一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二主题(3) 6 弱奏第2小号 次中音萨克管 2支长笛、第1单簧管、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二主题(4) 7 弱奏第1小号 倍高音萨克管、高音萨克管 2支双簧管、英国管、第一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一主题(5) 8 第1长笛、第2法国号 2支短笛、第1法国号、钢片琴 低音单簧管、2支低音管、竖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一主题(6) 9 第4法国号、第3小号、第二小提琴、中提琴 双簧管、柔音双簧管、英国管、2支单簧管 低音单簧管、2支低音管、第1,2小号、竖琴、其他弦乐器
第二主题(5) 10 第1长笛、第2法国号、中提琴 第1长号 2支单簧管、低音单簧管、倍低音管、竖琴、第二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二主题(6) 11 第4法国号、第1小号、第二小提琴 短笛、2支长笛、2支双簧管、英国管、2支单簧管、次中音萨克管 低音单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其他弦乐
第一主题(7) 12 第1,2法国号 短笛、2支长笛、2支双簧管、2支单簧管、第一小提琴 2支低音管、倍巴松管、第3,4法国号、定音鼓、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一主题(8) 13 第3,4法国号 短笛、2支长笛、2支双簧管、英国管、2支单簧管、次中音萨克管、第一、二小提琴 低音单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第1,2法国号、高音萨克管、定音鼓、其他弦乐
第二主题(7) 14 第1,2法国号 短笛、2支长笛、2支双簧管、英国管、第1小号(低音单簧管+第4法国号)、第一、二小提琴 2支单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第3,4法国号、2支长号、大号、2支萨克管、定音鼓、其他弦乐
第二主题(8) 15 4支法国号 短笛、2支长笛、2支双簧管、英国管、2支单簧管、第1长号、高音萨克管(低音单簧管+次中音萨克管)、第一、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低音单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3支小号、第2,3长号、大号、定音鼓、竖琴、低音提琴
第一主题(9) 16 2支双簧管、2支单簧管、4支法国号、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短笛、2支长笛、高音小号、3支小号、2支萨克管、第一小提琴 低音单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3支长号、大号、定音鼓、竖琴、低音提琴
第二主题(9) 17 2支双簧管、2支单簧管、4支法国号、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短笛、2支长笛、高音小号、3支小号、第1长号、2支萨克管、第一小提琴 低音单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第2,3长号、大号、定音鼓、竖琴、低音提琴
过场 18前3小节第3拍 2支双簧管、2支单簧管、4支法国号、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短笛、2支长笛、高音小号、3支小号、第1长号、2支萨克管、第一小提琴 低音单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第2,3长号、大号、定音鼓、竖琴、低音提琴
尾段 18后第9小节 短笛、2支长笛、4支法国号、高音小号、3支小号、第一、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3支长号及2支萨克管作半音滑奏 2支双簧管、英国管、2支单簧管、低音单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大号、敲击、竖琴、低音提琴
结尾 最后2小节 全体在相同节奏下结束

演奏时间 编辑

现时所通行的录音版本,大约介于15-17分钟。而拉威尔本身偏向较慢的速度。初版的乐谱所标示的速度本来是1分钟76个四分音符,后来他用笔删改成为1分钟66个四分音符。而他于1930年所指挥的版本,亦和删改后的速度相约。当时的总演奏时间为15分55秒。[3]后来他接受《每日电讯报》的访问时,则表示他心目中的最佳演绎时间应该是17分钟。[4]

注释 编辑

  1. ^ 由于倍高音萨克管只在全曲中出现一段,且结尾部分还要由高音萨克管接尾,近代的演奏已经将此部分一并归入高音萨克管乐谱中。

参考资料 编辑

参照
  1. ^ 许常惠. 波麗露. 台北: 屹斋(6504). 1971. 
  2. ^ Daniels, David. ORCHESTRAL MUSIC: A Handbook. 3rd. Lanham: Scarecrow Press, Inc. 1996: 326. ISBN 0-8108-3228-3. 
  3. ^ Ravel, M & Orenstein, A. (2003). A Ravel Reader: Correspondence, Articles, Interviews. Minneola: Dover Publications, p.541. ISBN 0486430782.
  4. ^ Calvocoressi, M. D. (1931-07-11). "M. Ravel discusses his own work: The Boléro explained". Daily Telegraph. Quoted from Ravel & Orenstein, p. 477.

乐谱 编辑

  • 《波莱罗》(Bolero),台北:屹斋(6504),1971年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