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沙会
此条目论述以香港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观点。 |
此条目或章节中的“译名”以“香港”的用法为主。 |
喇沙会,或喇沙修士会(法语:Lasallians;英语:De La Salle Brothers),正式名称中译为“基督学校修士会”(法语:Frères des écoles chrétiennes;英语:Institute of the Brothers of the Christian Schools; 拉丁文: Fratres Scholarum Christianaru),是一个天主教的修会组织,专注于教育和相关事务。
组织由法国教士圣若翰·喇沙创立。他本是一所大教堂的司铎,在西方创立免费教育的观念,为来自工人阶级和家境贫穷的儿童提供阅读、书写和算术的教育,并培养他们了解宗教信仰,协助他们成为天主教徒。
因着这个信念,他集合了一些同道者,成立了一个社区,献身于办理学校。他藉建立了一套着重学生受益的教育系统,并禁止了体罚而受到赞扬。教团于1680年创立,是首个没有神父的天主教组织,成员都是修士,多任职教师,较少管理宗教事务。成员一般会在其名字后面加上FSC的字母。
今天,教团在80个国家和地区兴办学校,包括已发展和发展中国家。团体由一名最高长老(Superior General)会同长老会议(General Council)领导。
1981年,教团开始为其他天主教组织提供社会责任投资服务,主要是以持有股份的方式去影响被持有的公司,以它们的服务或事工传扬天主教的价值观。
喇沙会在香港
编辑喇沙会在香港的办学历史悠久,也是最早在香港提供教育的机构之一。
1875年,喇沙会首次派出修士来到香港,第一批共有6人。他们首先在中环创立了圣若瑟书院,主要为外籍,特别是葡萄牙籍的学生提供教育。1879年,开始招收中国籍学生。
1917年,因应九龙的迅速发展,对学位的需求甚殷,喇沙会在漆咸道建立了一所学校。初时是作为圣若瑟书院的分校,随后又在界限街购入土地,以扩充校舍。1932年,终于发展成一所新的学校——喇沙书院,主校舍也迁移到界限街。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时,香港政府征用校舍,教育工作受到影响。其间喇沙会的修士多次提供医疗协助。到香港日治时期,喇沙会在香港基本上停止了运作。日军关闭学校,并把校舍改为研究所、监狱等军事设施。修士被驱逐,其中有些更被监禁在集中营,其他的修士则逃亡至越南等邻近地区。
1945年后,随着战事结束,喇沙会的活动开始恢复。随着香港人口增加,教育的需求急增,喇沙会在香港亦踏入高速发展时期。自1957年起,先后建立了7所学校。1971年,当时喇沙会总会长Brother Charles Henry 颁授荣誉会士勋衔予圣若瑟英文中学创校人孙保禄修士,该校亦成为喇沙会联校成员[1]。
21世纪初,随着科技日益融入教育,部分学校进行了重建或扩建,以适应资讯化的学习环境与及提升教学质素。今天,很多喇沙会的学校因学生在各方面的成就、校友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优美的校园环境,渐渐成为香港的名校。
现时喇沙会在香港开办的学校共有9间。
学校名称
|
创立年份
|
圣若瑟书院 | |
喇沙书院 | |
喇沙小学 | |
新界喇沙中学 | |
圣若瑟小学 | |
陈瑞祺(喇沙)书院 | |
张振兴伉俪书院 | |
陈瑞祺(喇沙)小学(Chan Sui Ki (La Salle) Primary School) | |
圣若瑟幼稚园(SJC Kindergarten,已停办) |
参考文献
编辑- ^ School History (1968 - 1972) - SJACS. [2010-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