瞋恚

(重定向自嗔恚

瞋恚梵语व्यापादvyāpāda巴利语byāpāda),又译瞋害忿损坏(嗔、瞋字通),佛教术语,有毁灭、恶意、杀害等含义,是对于其他有情的恶意情绪。佛教认为这是一种欲界烦恼,被列为五顺下分结之一;因为能障碍有情众生的解脱,被列为五盖之一,称为瞋恚盖。瞋恚则是染爱的果报,贪著则是愚痴的果报

概论

编辑

在梵文中,vyāpāda有违逆、违反的意思在,是一种因为遭遇不顺心的情况,而升起愤怒的感受,并因此产生恶意,想要伤害对方。被列为五盖之一[1]

瞋恚的根源是三毒中的dveṣa)。因为受到障碍,无法获得五欲乐,产生感受,因为不正思维,受到愤怒心所的驱使,进一步升起想要伤害他人的心态,使人烦恼[2]四无量心中的慈心观可以克服瞋恚[3]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长阿含经》卷8:“复有五法,谓五盖: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戏盖,疑盖。”
  2. ^ 《杂阿含经》470经:“以彼愚痴无闻凡夫不了知故,于诸五欲生乐受触,受五欲乐;受五欲乐故,为贪使所使。苦受触故,则生瞋恚;生瞋恚故,为恚使所使。于此二受,若集、若灭、若味、若患、若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生不苦不乐受,为痴使所使。为乐受所系终不离,苦受所系终不离,不苦不乐受所系终不离,云何系?谓为贪、恚、痴所系,为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系。”
  3. ^ 《杂阿含经》卷27〈715经〉:“何等为瞋恚盖食?谓:障碍相,于彼不正思惟,未起瞋恚盖令起,已起瞋恚盖能令增广,是名瞋恚盖食。……何等为瞋恚盖不食?彼慈心思惟,未生瞋恚盖不起,已生瞋恚盖令灭,是名瞋恚盖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