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句 (佛教)
(重定向自四句破)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7年7月30日) |
四句(梵语:catuṣkoṭi),又称四门、四句分别、四句法,一种逻辑结构,最早出现在古印度佛教论师龙树作品《中论》中。破除四句,称为四句破、四句否定,是一种悖论与辩证方法,为早期中观派的主要因明学特征。
概论
编辑所谓四句,最早出现在《中论》第一品: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这是由大乘佛教中观派的创始者龙树的作品中所发现的。龙树利用四句破来描绘这个看似矛盾的现实本质,其中“世俗”的现实认为实体都是独立存在的,而大乘佛教的“根本”现实(属于空)则所有都是虚无的。
以现代数学来表达,其内容为对任一逻辑命题 X ,存在着四种可能性:
- (肯定)
- (否定)
- (两者皆是)
- (并非两者皆是/两者皆非)
这里, X 指任何一个实存(非缘起、有自性)的“事物”,且因此有如下龙树提出的四种逻辑命题:
自生
从他生
共生
无因生
龙树一一举证,这四种逻辑命题都不成立,一切事物不可能由自己产生,不可能由别人产生,不可能共生,不可能无因生,因此一切事物不可能出现。
另一个例子为《中论》〈观法品〉:
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
此偈颂中,包含了四句,一切事物可能是: 实
非实
亦实亦非实
非实、非非实
根据排中律,第一句与第二句是矛盾的;第三句包涵了第一句与第二句,因此也是矛盾;第四句通过双重否定,与第三句等价,因此也是矛盾。但龙树认为,在这些矛盾中,蕴含着通向真理的道路。
另见
编辑注记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