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议会舰队
德国海军历史上的第一支全德国海军由1848年7月14日召开的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于德意志1848年革命期间组建的,并在 1848年到1851年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战争中同丹麦作战。[1]该军有德国“国民议会舰队”之称。[A 1]
帝国舰队 | |
---|---|
Reichsflotte (RF) | |
存在时期 | 1848–1852 |
解散 | 1852年4月2日 |
国家或地区 | 德意志帝国 (1848年-1849年) 德意志邦联 |
效忠于 | 临时中央政府 |
种类 | 海军 |
功能 | 海战 |
规模 | 39艘船舰 |
驻军地 | 欧登堡布拉克 |
参与战役 | 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 |
指挥官 | |
海军部长 | 奥古斯特·贾科莫·约克姆斯 |
海军少将 | 卡尔·鲁道夫·布鲁米 |
标识 | |
战旗 (1848–1852) | |
舰艏旗 (1848–1852) |
1815年到1848年德国联邦的海军力量
编辑总览
编辑邦联制的德国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后成立了一个松散组织德意志邦联。联邦的成员州只建立了德意志邦联军队,而海军力量则完全依赖于当时在德意志邦联外部拥有大支舰队的三大联邦君主:同时为大不列颠国王的汉诺威国王(到1837 ) ,荷兰联合王国的卢森堡大公以及丹麦国王荷尔斯泰因大公。
奥地利
编辑奥地利仅在地中海沿岸港口威尼斯和的里雅斯特驻扎了两支不大的舰队,其成员多为意大利出身,并于1848年威尼托独立战争时期带船出逃。剩下的奥地利战舰则基本用于亚得里亚海海战,其指挥者是丹麦海军准将Hans Birch Dahlerup,因此在之后的和丹麦的战争中,奥地利海军基本没有任何建树。
普鲁士
编辑普鲁士作为欧洲大陆上的陆军强国实际上没有自己的海军。普鲁士基本上依赖拥有海军力量的其他联邦君主以保护自己日益增长的海上贸易。 19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普鲁士基于种种原因开始组建自己的海军,到1848年为止,其只拥有唯一的一艘武装帆船亚马逊,此外普鲁士商队的商船都全副武装,并悬挂普鲁士军舰旗。
其他德国联邦
编辑其他具有海岸线的德国联邦都没有自己的海军力量,其中包括汉诺威王国,梅克伦堡-什未林大公国,奥尔登堡大公国以及汉萨同盟城市汉堡,不莱梅和吕贝克。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公国也由于属于丹麦总联邦而没有自己的海军。
1848年后德国联邦的海军力量
编辑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战争一开始,德国就没有办法保护自己的海域,因为大不列颠和荷兰的不再是由德国君主统治,而丹麦则正好是其的对手。在1848年4月的短短几天内丹麦海军就对德国在北海和波罗的海的海上贸易完成了封锁。
汉堡浅水舰队
编辑对上面提到的封锁反应最快的是北德沿岸联邦汉堡的理事会,其开始对商船进行武装并改装为军舰。此外他们还开始建造护卫艇。英国海军军官Hammel Ingold Strutt出任指挥官,授阶为德国海军中校。1848年6月23日汉堡海军部为建立国民议会舰队募款向汉堡理事会购买了这些改装军舰。[2]因此,可以认为汉堡浅水舰队是国民议会舰队的基石。[3].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海军
编辑同时期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开始组建自己的小舰队。这支由超过16艘战船和其他海上交通工具组成的舰队主要用于进攻北海和波罗的海的丹麦海军。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海军仅表面上隶属于国民议会舰队,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使用黑-红-金三色旗。
普鲁士海军
编辑普鲁士不仅仅注意到了其商船贸易将受到严重打击,同时也担心俄国将加入丹麦的战线,因此其建设舰队的进程开始加速。普鲁士的第一批海军包括了40艘排桨炮舰,一直服役到1870年。[3]
临时性的中央海军力量
编辑在作为革命胜利的标志德意志邦联议会召开后,临时中央政府于1848年6月12日颁布预算法令,并于两天之后(6月14日)根据法兰克福国民议会的决议和当时的局势首次下达建立国民议会舰队的命令,并由政府拨出六百万的预算经费。
命名和宪法依据
编辑德国政府对这只舰队多次进行命名。 1848年6月14日法兰克福国民议会结束时将其简称为“德国海军”。当时的海军大臣阿诺德·杜克维兹于1849年的一篇报告中则写到“战争海军的建立”。在布鲁姆海军上将(卡尔·鲁道夫·布鲁姆,国民议会舰队第一任总司令)在他的回忆录中则称之为“国家海军”,这个名字也确实是当时海军所使用的名字。因为这三个名字在后来的时代也几次为德国海军所使用,所以历史学家专门为由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下令建立的德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支舰队命名为国民议会舰队。“联邦舰队”这个名字也曾用于称呼国民议会舰队,但是其在某种意义上并不符合,因为这支舰队实际上和德意志邦联并无多大关系。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于1848年颁布的《国民议会宪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三章第19条写到:
- [1] 海军舰队是唯一由国民议会支配的财产。联邦州不具有拥有和命令战舰的权力;
- [2] 战舰的船员是德国国防军的组成部分,其和德国陆军无关;
- [3] 从每个联邦州陆军中为组建舰队而选择出来的军人,必须从其原来的陆军中除名,对此,国民议会会根据具体的法律对联邦州进行资金上的补偿;
- [4] 海军舰队的军官和公务员由国民议会独立委派;
- [5] 国民议会政府对国民议会舰队的装备,培训和维护以及军港和海军武器库的布置,装备和维护全权负责;
- [6] 建设军港和海军基地所需的资金征集和为其所专门建立的国民议会行政部门的权利必须由国民议会颁布的具体法令进行限制。
机构和办事处
编辑国民议会海军部
编辑作为处理国民议会海军事务的行政部门,海军部由兼任贸易大臣的海军大臣杜克维兹指挥。
在1849年5月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失败后,奥地利将领奥古斯特·贾科莫·约克姆斯成为德国联邦的海军大臣,他同时也是当时的外交大臣。1849年12月海军事务主权由联邦上升到成员国,因此一支统一的国民议会舰队不再存在。[4]
技术海军委员会
编辑为了顺利的建立海军,一个名为技术海军委员会的机构宣告成立,致力于购买、建造和改造战舰,及其武装化和各种配置;该委员会同时也将能否在北海和波罗的海之间建立一条运河的问题提上议程;此外他们也具有主管人事和财政事务的权利。其于1848年到1849年间由普鲁士亲王阿尔布雷希特指挥,在他被普鲁士国王解职后,则由当时外号“Brommy”的海军中将卡尔·鲁道夫·布鲁姆接管他的工作。[4]
最高指挥权
编辑根据国民议会宪法,所有德国的海军力量都隶属于国民议会海军部,但是无论是普鲁士海军还是奥地利海军都拒绝执行其命令。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海军虽然在1849年4月26日编入国民议会舰队,但是实际上并不听从其指挥。仅仅只有汉堡浅水舰队的船是完全受国民议会舰队的支配,其中包括蒸汽动力武装帆船不莱梅,汉堡, 吕贝克和普通武装帆船富兰克林。[5]
最高指挥权开始由在汉堡供职的英国海军中将Strutt掌握,从1849年4月5日开始,则属于布鲁姆,他就此获得了北海舰队总指挥和北海海上冠军的头衔,得到了KptzS(Kapitän zur See德国海军官员最高称号)的称号。因为同样的原因他在1849年的8月19日和11月23日又再分别获得舰队司令和海军少将的头衔。
船只
编辑到1852年为止,国民议会舰队除去联邦州自有武装外共有:2艘巡防帆船,3艘蒸汽动力巡防舰,6艘蒸汽动力武装帆船和超过2打的划桨护卫艇。其中只有埃肯费尔德巡防舰本身是战舰,它本来是丹麦的加利恩巡防舰,于1948年的埃肯费尔德海战中落入德国人之手。其他所有的船都是由贸易船改造而成的。布鲁姆上将的旗舰是一艘名为汉莎的涡轮巡防舰。
地上设施
编辑国民议会舰队主要由威悉河地区的军港支援,其中包括不来梅哈芬的海航工段,在那儿有德国海军司令部和行政局。[2]很多联邦州都展开了建造军港的竞赛,其中包括不莱梅,汉诺威,奥尔登堡和普鲁士。奥尔登堡为德国海军提供了在亚德湾的基地和不冻港,即后来成为德国海军北海首要基地的威廉港。但布鲁姆更愿意选择布拉克作为基地,那里从1848年开始即建设了用于对舰队进行支援和修理的船坞。 1848年和1849年之间的冬季,国民议会舰队分队驻扎在布拉克和不来梅哈芬。[2]
在德国与丹麦的战争期间,北海沿岸建立的很多海岸炮兵团,它们也受国民议会海军部指挥。尽管如此,它们更多时候是听从其所在的联邦州的命令。
此外国民议会舰队还有一支由海兵和水手组成的海军兵营,其是为补充战舰上失去的士兵而准备的。[4]其规模不可以超过一个连。
人事
编辑因为德国原本没有自己的海军力量,所以其人员必须从其他国家的海军以及海上贸易的人才中网罗。早期的德国军官像布鲁姆和Johann Otto Donner都曾在其他国家的海军中服过役。当时德国海军人才多来自比利时和大不列颠。[6]
截止1850年夏,国民议会舰队有大概1000名活跃的成员,包括60名高级军官,48名高级军官候补,8名船医,30名出纳和采购人员,30名机械师,700名下级军官和水手以及100名水兵。为了训练高级军官候补,德国号巡防舰作为训练用舰和海军学校使用。[2]
作战
编辑国民议会舰队于1849年6月4日进行了其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作战:黑尔戈兰岛海战,也是到今天为止德国唯一一次使用黑-红-金三色旗为战旗的海战。这次战斗的旗舰是蒸汽动力的红胡子巡防舰。这场海战由于红胡子无意间进入了黑尔戈兰岛附近的英国领海,而英国人因为不认识德国国旗而对其发起进攻而被迫中断。
最终归宿
编辑在德国革命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国民议会舰队仍然存在并为一些联邦州所用,但是一个统一的包括普鲁士和奥地利在内的舰队却不再存在。代替它的是在分别为普鲁士和奥地利所有两支舰队以外存在的第三支名为联邦舰队的舰队,其为剩下的联邦州所有。中央政府的最后一位海军部长恩斯特·默克提议,保留十艘蒸汽动力船用于和平时代出租给船业公司进行贸易运输。[3] 这个提议和其他的一些提议却最终都没有实现,因此1852年4月2日国民议会舰队最终解散,解雇全部船员,普鲁士海军获得了其中的两艘蒸汽动力巡防舰,剩下的船基本上均拍卖给其他国家。 1853年3月31日,海军上将布鲁姆下达了他的最后的命令,解散了不来梅哈芬的海军办事部。布鲁姆于1853年6月30日同最后留下的办事员们正式告别,标志着国民议会舰队的最终结束。[2]
外部链接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Karl Ferdinand Batsch: Deutsch' See-Gras. Ein Stück Reichsgeschichte, Berlin 1892.
- PJ Wilcken: Bilder aus dem deutschen Flotten-Leben 1849, Hannover 1861.
- Max Bär: Die deutsche Flotte von 1848-1852. Nach den Akten der Staatsarchive zu Berlin und Hannover, Leipzig 1898.
- JW Otto Richter: Die erste deutsche Flotte und ihr Admiral, Altenburg 1906.
- Lüder Arenhold: Die deutsche Reichsflotte 1848-1852, Berlin 1906.
- Hans-Joachim Häußler: Das Ende der ersten deutschen Flotte. Ein Beitrag zur Geschichte der Zollvereinskrise 1852, der Reaktion und des Flottengedankens, Berlin 1937.
- Heinrich Best: Interessenpolitik und nationale Integration 1848/49. Handelspolitische Konflikte im frühindustriellen Deutschland, Göttingen 1980 (Phil. Diss.).
- Guntram Schulze-Wegener: Deutschland zur See. 150 Jahre Marinegeschichte. Mittler, Hamburg 1998. ISBN 3-8132-0551-7
- Jörg Duppler : Germania auf dem Meere. Bilder und Dokumente zur Deutschen Marinegeschichte 1848 –1998. Mittler, Hamburg 1998. ISBN 3-8132-0564-9
- Rolf Güth: Von Revolution zu Revolution. Entwicklungen und Führungsprobleme der Deutschen Marine 1848/1918, Herford 1978.
- Walther Hubatsch (Hg.): Die erste deutsche Flotte 1848-1853, Herford 1981, ISBN 3-8132-0124-4.
- Michael Salewski: Die "Reichsflotte" von 1848. Ihr Ort in der Geschichte, in: Blätter für deutsche Landesgeschichte, 126, 1990, S. 103-122.
- Guntram Schulze-Wegener: Deutschland zur See. Illustrierte Marinegeschichte von den Anfängen bis heute, 2., vollst. überarb. und erw. Aufl. Hamburg 2007.
- Jürgen Duppler: Die Hamburger Flottille von 1848 unter Schwarz-Rot-Gold, in: Jürgen Duppler (Hg.): Hamburg zur See. Maritime und militärische Beiträge zur Geschichte Hamburgs, Herford 1989, S. 93-122.
- Die deutsche Flotte im Spannungsfeld der Politik 1848-1985. Vorträge und Diskussionen der 25. Historisch-Taktischen Tagung der Flotte 1985, Herford 1985.
- Wolfgang Petter: Programmierter Untergang. Die Fehlrüstung der deutschen Flotte von 1848, in: Michael Salewski (Hg.): Die Deutschen und die Revolution. 17 Vorträge für die Ranke-Gesellschaft, Göttingen ua 1984, S. 228-256 sowie in: Militärgeschichtliches Forschungsamt (Hg.): Militärgeschichte. Probleme - Thesen - Wege, Stuttgart 1982, S. 150-170.
脚注
编辑- ^ Georg Wislicenus, Deutschlands Seemacht, S.57 dq=Heligoland+1849+bromme&lr=&as_brr=3& sig=YlSXtwMY2jrxVQ8G78OLmq0b5pQ#PPA57,M1
- ^ 2.0 2.1 2.2 2.3 2.4 Vortrag Schifffahrtsmuseum Brake. [2010-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9-17).
- ^ 3.0 3.1 3.2 Guntram Schulze-Wegener: Deutschland zur See. 150 Jahre Marinegeschichte. Mittler, Hamburg 1998. ISBN 3-8132-0551-7
- ^ 4.0 4.1 4.2 true&vid=DB59-24480&kid=c1304fef-4a92-44f7-a574-26315aae5e8a&uid=DB_59_1&searchPos=4 联邦档案:国民议会海军部的存在历史(DB 59)[永久失效链接]
- ^ /barch/MidosaSEARCH/DB59-24480/index.htm?search=Reichsministerium%20der%20Marine&KontextFb=KontextFb&searchType=phrase&searchVolumes=all&highlight=true&vid=DB59- 24480&kid=c1304fef-4a92-44f7-a574-26315aae5e8a&uid=DB_59_1&searchPos=4 Übernahmeunterlagen im Bundesarchiv (Bestände DB 59/121 und 59/122). [2010-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11).
- ^ Offiziersliste im Bundesarchiv (PDF). [2010-07-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