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迷思
(重定向自團體盲思)
团体迷思(英文:Groupthink,亦作团体盲思、集体错觉)是一个心理学现象,指的是团体在决策过程中,由于成员倾向让自己的观点与团体一致,因而令整个团体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进行客观分析。一些值得争议的观点、有创意的想法或客观的意见不会有人提出,或是在提出之后,遭到其他团体成员的忽视及隔离。团体迷思可能导致团体作出不合理、甚至是很坏的决定。部分成员即使并不赞同团体的最终决定,但在团体迷思的影响下,也会顺从团体。
概念发展
编辑一般认为团体迷思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欧文·莱斯特·贾尼斯首先提出。[1]但William Safire于2004年8月8日《纽约时报杂志》(New York Times Magazine)撰文指出,团体迷思一词实为威廉·H·怀特于1952年在《财富杂志》中首先提出。[2][3]
1972年,詹尼斯利用“团体迷思”一词形容团体作出不合理决定的决策过程。詹氏对“团体迷思”的原定义为“一种思考模式,团体成员为维护内团体的凝聚力、追求团体和谐共识,而不能现实地评估其他可行办法”[4]。及后于1982年,詹尼斯再探究美国入侵猪猡湾事件、偷袭珍珠港事件、朝鲜战争、越战、古巴导弹危机、马歇尔计划的发展、水门事件等美国政府历年外交决策事件,参照各个事件的环境、决策过程、决策结果,归纳出团体迷思的模型[5];团体迷思模型包括八项诱发的前置因素、八项表现形式,及七项对群体决策过程及结果的影响。
2004年,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发表的伊拉克情报失误报告,严厉批评美国情报部门在伊拉克战争前,夸大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胁。美国情报部门的过失,是归咎于团体迷思。[6]
成因及征兆
编辑八项诱发团体迷思的前置因素
编辑- 群体高度凝聚力
- 群体隔绝外界资讯与分析
- 命令式领导
- 决策方法缺乏条理
- 群体成员背景和价值观的相似性
- 来自外部威胁以及时间限制的压力
- 团体没有信心寻求比领导所提出的更好的方案:可能因为领导具有强大影响力
- 成员自尊心低落:可能由于刚经历失败
八项团体迷思的表现形式
编辑- 无懈可击之错觉:群体过分的自信和盲目的乐观,忽视潜在的危险及警告,意识不到一种决策的危险性。
- 集体合理化:群体通过集体将已经作出的决策合理化,忽视外来的挑战。一旦群体作出了某个决策后,更多的是将时间花在如何将决策合理化,而不是对它们重新审视和评价。
- 对群体道德深信不疑:成员相信群体所做出的决策是正义的,不存在伦理道德问题。因此忽视道德上的挑战。
- 对外偏见:倾向地认为任何反对他们的人或者群体都是邪恶和难以沟通协调,故此不屑与之争论;或者认为这些人或者群体过于软弱、愚蠢、不能够保护自己,认为自己群体既定的方案则会获胜。
- 对异议者施加压力:群体不欣赏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对于怀疑群体立场和计划的人,群体总是立即给予反击,但常常不是以证据来反驳,取而代之的是冷嘲热讽。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可,多数人在面对这种嘲弄时会变得没有了主见而与群体保持一致。
- 自我审查:成员对于议题有疑虑时总是保持沉默,忽视自己心中所产生的疑虑,认为自己没有权力可以去质疑多数人的决定或智慧。
- 全体一致的错觉:这是群众压力和自我压抑的结果,是使群体的意见看起来是一致的,并由此造成群体统一的错觉。表面的一致性又会使群体决策合理化,这种由于缺乏不同的意见而造成的统一的错觉,甚至可以使很多荒谬、罪恶的行动合理化。
- 心灵守卫("mindguards"):某些成员会有意地扣留或者隐藏那些不利于群体决策的资讯和资料,或者是限制成员提出不同的意见,以此来保护决策的合法性和影响力。
七项团体迷思对群体决策过程及结果的影响
编辑- 不全面研究替代方案
- 不全面研究决策目标
- 不考虑既定选择的风险
- 资讯搜集不良
- 资讯处理过程有偏颇
- 不重新评估当初放弃的选择
- 未制定突发情况的备用方案
团体迷思的防范
编辑- 群体成员懂得群体思维现象,其原因和后果;
- 领导者应当保持公正,不要偏向任何立场,防止形成不成熟的倾向;
- 领导者应该引导每一位成员对提出的意见进行批评性评价,应鼓励提出反对意见和怀疑;
- 应该指定一位或多位成员充当反对者的角色,专门提出反对意见;
- 时常将群体分成小组,并将他们分别聚会拟议,然后再全体聚会交流分歧;
- 如果问题涉及与对手群体的关系,则应花时间充分研究一切警告性资讯,并确认对方会采取的各种可能行动;
- 预备决议后,应召开“第二次机会”会议,并要求每个成员提出自己的疑问;
- 决议达成前,请群体之外的专家与会,并请他们对群体意见提出挑战;
- 每个群体成员都应当向可信赖的有关人士就群体意向交换意见,并将他们的反应反馈给群体;
- 几个不同的独立小组,分别同时就有关问题进行决议(最后决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以避免群体思维的不良影响)。
参见
编辑注释
编辑- ^ Janis, I. L. Groupthink (PDF). Psychology Today. 1971-11, 5 (6): 43–46, 74–7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01.
- ^ Whyte, W. H., Jr. Groupthink. fortune. 1952-03: 114–117, 142, 146.
- ^ Safire, William. Groupthink. The New York Times. 2004-08-08 [2012-02-02].
If the committee's other conclusions are as outdated as its etymology, we're all in trouble. 'Groupthink' (one word, no hyphen) was the title of an article in Fortune magazine in March 1952 by William H. Whyte Jr. ... Whyte derided the notion he argued was held by a trained elite of Washington's 'social engineers.'
- ^ 英文原文:a mode of thinking that people engage in when they are deeply involved in a cohesive in-group, when the members' strivings for unanimity override their motivation to realistically appraise alternative courses of action
- ^ 对于团体迷思的模型中的前置因素,有多于一个的说法,但内容性质上是相类似的。本条目中前五项是较普遍的说法。而后三项则是从不同来源中归纳出来的说法。前置因素并不一定局限于只有八个说法。
- ^ 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于2004年7月发表的伊拉克情报失误报告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6-03-08.提到“情报机关错误地集体假设伊拉克有发展大杀伤力武器的计划。这个团体迷思,诱导情报机构的分析、搜集和管理人员把模棱两可的证据,当作显示伊拉克拥有违禁武器的结论性证据,无视或轻视伊拉克没有有效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专案的证据。分析人员把有疑问的情报资讯,夸大成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明。”
参考资料
编辑- Baron, R. S. (2005年). So Right It's Wrong: Groupthink and the Ubiquitous Nature of Polarized Group Decision Making,载Zanna, Mark P编: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第37期 (219-253页).美国加州圣迭戈:Elsevier Academic Press.
- Janis, I. (1972年). Victims of Groupthink: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Foreign-Policy Decisions and Fiascoes.波士顿:Houghton Mifflin. ISBN 0395140447
- Janis, I. & Mann, L. (1977年). Decision Making: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onflict, Choice and Commitment.纽约:The Free Press.
- Schwartz, John & Wald, Matthew L.: Smart People Working Collectively can be Dumber Than the Sum of their Brains: "Groupthink" Is 30 Years Old, and Still Going Strong.载《纽约时报》,2003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