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

波兰电影导演、编剧(1941—1996)
(重定向自基斯洛夫斯基

克日什托夫·凯希洛夫斯基波兰语Krzysztof Kieślowski;1941年6月27日—1996年3月13日),又译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一位具有广大影响力的波兰电影导演剧作家,因他的作品《三色》和《十诫》闻名世界。

克日什托夫·凯希洛夫斯基
导演
国籍 波兰
出生(1941-06-27)1941年6月27日
逝世1996年3月13日(1996岁—03—13)(54岁)
职业电影导演编剧
配偶Maria Cautillo (1967-1996)
活跃年代1982-1996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信息
奖项
戛纳电影节
评审团奖
1988年《杀人影片波兰语Krótki film o zabijaniu
费比西奖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1991年《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
其他奖项
威尼斯影展金狮奖
1993年《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威尼斯影展费比西奖
1989年《十诫
柏林影展最佳导演银熊奖
1994年《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早年生活

编辑

凯希洛夫斯基出生在波兰华沙,在几个小城镇中长大。16岁时,他进入一所消防员培训学校,惟于3个月后退学。随后,没有任何的职业目标的凯希洛夫斯基靠着关系进入了一所学院学习戏剧技巧。他决定成为一名戏剧导演,但在当时,并没有为戏剧导演的专门培训,所以他选择了学习电影作为中间的踏板。

离开学校后凯希洛夫斯基作了一名戏剧裁缝,他申请进入了当时的先锋艺术家创立的罗兹电影学校修导演课程,但两次都落选了。为了逃避当时的强制性兵役,他暂时地成为了一名美术系学生,并且暴饮暴食,企图使自己的身体不适合兵役的要求,在逃过了强制性兵役选拔的数月后,凯希洛夫斯基通过第三次的申请,进入了罗兹电影学院

在1964至1968年凯希洛夫斯基进入罗兹电影学校期间,政府给了学校相对较高的艺术自由。凯希洛夫斯基很快就失去了他对戏剧的兴趣,决定制作纪录片

纪录片

编辑

凯希洛夫斯基早年的记录片关注于城市居民、工人、士兵的日常生活,尽管他不是一个公开的政治电影摄制者,但他很快发现,试图精确地描写波兰人民的生活使他与政府间产生了矛盾。他的电视影片,关于1971年什切青(波兰港市)罢工事件的《工人的七一年》(Workers′71),只播放了经过彻底审查的部分。

在拍摄完《工人的七一年》之后,凯希洛夫斯基在他的电影《履历》(Curriculum Vitae) 中将他的目光转向了政府本身,这部电影将一个政治局会议的记录片与一个关于官方详细审查一男子的虚构故事相结合。尽管凯希洛夫斯基相信这部电影传递的信息是反对独裁,但他仍被同行们所责备说他与政府合作。

凯希洛夫斯基后来说他放弃拍摄纪录片基于两个原因:对影片《工人的七一年》的审查使他怀疑在独裁的政体下,能否真正的叙述事实,以及在拍摄《车站》(Station、1980)时的一件事情,他的一些胶片险些被用作一起案件的证据。他认为小说不仅可以有更多的艺术自由,也可以更真实地描绘每天发生的事。

波兰长片电影

编辑

凯希洛夫斯基的第一部纪录片电影, 电视影片《职员》(Personnel、1975)在曼海姆电影节英语International Filmfestival Mannheim-Heidelberg夺得了他的第一个奖。包括《职员》和他的下一部电影《生命的烙印》(The Scar)都是社会现实主义的作品,角色非常多: 《职员》描写的是一个制作舞台戏剧产品的技师,这是基于凯希洛夫斯基早年学校学习的经验,《生命的烙印》展示了 在计划经济中一个小镇的巨变。 这些电影有着记录片的风格,并且都是由非专业的演员演出的。与他的早期作品一样,它们描述了在不良体制重压下的日常生活,但是没有加以明确的评论。《电影狂》(Camera Buff、1979)(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金奖)与《机遇之歌》(Blind Chance、1981)延续了相同的路线,但是更加关注了个人的伦理的选择,而不是整个社会的。在这一时期,凯希洛夫斯基作为loose movement的一部分,与同时代的波兰导演一起,包括Janusz Kijowski,安杰伊·瓦依达阿格涅丝卡·霍兰,他们的作品被称为道德焦虑电影。

《机遇之歌》(1981),讲述一名医科学生刚死去父亲,受父亲临终遗言影响,决意乘火车到华沙一趟。片中描述三个截然不同的结局:一、赶上火车,遇上共产党员,并加入了共产党;二、赶不到火车,与车站保安打架被囚,狱中结织了异见人士,成了反政府分子;三、赶不到火车,继续学业,结婚生子,成为医生,决意避开政治。影片探讨命运是注定还是个人意志的延伸,同类题材也一直出现在其他作品之中。影片表达了在极权的国度,不同的选择都很讽刺地达致不幸的结局,未能通过审查,直到1987年才能上映。

《不绝之路》(No End,1984)可能是凯希洛夫斯基最具政治倾向的电影,用一个律师死后的幽灵和他的寡妇的视角,描写了波兰戒严期间政治审判。影片严厉的批评了政府及政府的反对者。从《不绝之路》开始,凯希洛夫斯基导演生涯中出现了两个紧密的合作者:剧作家克日什托夫·皮斯维兹英语Krzysztof Piesiewicz和作曲家泽贝纽·普瑞斯纳(Zbigniew Preisner)。皮斯维兹是一位辩护律师,凯希洛夫斯基在为创作《不绝之路》调查政治审判时遇了他(《不绝之路》本打算作为一部记录片),他与凯希洛夫斯基合作写作了随后的所有电影。普瑞斯纳提供了《不绝之路》的音乐创作和其随后的绝大多数电影,还为电影虚构了一为名叫Van den Budenmayer的中古作曲家。

十诫》(The Decalogue,1988),一个包含十部短片的系列剧,每一部都基于十诫中的一条戒律,并将故事安排在了当代的华沙,这一系列剧是为波兰电视创作的,直到多年后都很少在其他地方看到,但到现在,它仍然是一部饱受争议的电影。凯希洛夫斯基后将其中的两个部分扩展成了长篇电影,《杀人短片》(A Short Film About Killing)和《情路长短调》(A Short Film About Love)。

国外作品

编辑

凯希洛夫斯基的最后四部电影全部是与他国合作的作品,主要由法国制片人马亨·卡米兹法语Marin Karmitz投资。这些电影关注于道德精神哲学上问题,类似于《十诫》和《机遇之歌英语Blind Chance》,但更加抽象,更少的演员,更多的内在情节和更少对公众的兴趣。在这些电影中,波兰更像是通过一个欧洲外来者的眼睛描绘的。这四部作品是他在商业上最成功的作品,远远超过了他的其他作品。其中第一部作品为《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1991年),使得伊莲·雅各一举成名。而后的《三色》三部曲(《蓝白红三部曲之蓝》、《蓝白红三部曲之白》、《蓝白红三部曲之红》),是他继《十诫》后最精彩的电影,也是他在国际上的第一次商业成功。

逝世及遗产

编辑

1996年3月13日,凯希洛夫斯基在突发后心脏病心脏外科手术过程中逝世,其后葬在华沙的Powazki公墓,非常接近围墙的地方。陵墓上有一砖以黑色大理石造成的小雕塑,坐落在一个一米多高的底座上,形状为由两只手做出一个矩形框的摄影师典型的手势,而下面亦刻有凯希洛夫斯基的名字和年代。

在他死后多年,凯希洛夫斯基仍是欧洲极有影响力的导演,他的作品在全球各地大学的电影课上所学习,1993年书籍《凯希洛夫斯基论凯希洛夫斯基》(Kieślowski on Kieślowski),根据Danusia Stok的采访,凯希洛夫斯基用他自己的语言描绘了他的生活和作品,还有一部描写他的传记电影《凯希洛夫斯基-如是说》(Krzysztof Kieślowski: I'm So-So、1995年),由Krzysztof Wierzbicki执导。

尽管他曾宣称在拍摄完《三色》后退休,但直到他逝世前,凯希洛夫斯基还在与Piesiewicz一同创作新的三部曲《天堂英语Heaven (2002 film)》、《地狱》及《炼狱》,这一三部曲是由但丁的《神曲》获得的灵感。唯一完成的部分《天堂》由Tom Tykwer执导,在2002年的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放映。

电影作品

编辑
年份 中文片名 原文片名 职位 备注
1966 电车 Tramwaj 导演,编剧 剧情片,6分钟,习作
1966 办公室 Urząd 导演,编剧 纪录片,6分钟,习作
1967 祈愿音乐会 Koncert życzeń 导演,编剧 剧情片,17分钟,习作
1968 摄影 Zdjęcie 导演,编剧 纪录片,32分钟
1969 洛兹小城 Z miasta Łodzi 导演,编剧 纪录片,18分钟
1970 在我当兵时 Byłem żołnierzem 导演,编剧 纪录片,16分钟
1970 工厂 Fabryka 导演,编剧 纪录片,18分钟
1971 集会前 Przed rajdem 导演,编剧 纪录片,18分钟
1972 合唱 Refren 导演,编剧 纪录片,10分钟
1972 弗罗茨瓦夫和锡隆纳葛拉之间 Między Wrocławiem i Zieloną Górą 导演,编剧 纪录片,11分钟
1972 铜矿厂安全与卫生准则 Podstawy bhp w kopalni miedzi 导演,编剧 纪录片,21分钟
1972 71年工人们:没有我们就没有关于我们 Robotnicy'71 Nic o nas bez nas 导演,编剧 纪录片,47分钟
1972 砖瓦工 Murarz 导演,编剧 纪录片,18分钟
1973 地下人行道 Przejście podziemne 导演,编剧 剧情片,30分钟
1974 X光 Prześwietlenie 导演,编剧 纪录片,13分钟
1974 初恋 Pierwsza miłość 导演,编剧 剧情片,30分钟
1975 履历 Życiorys 导演,编剧 剧情纪录片,45分钟
1975 人员 Personel 导演,编剧 剧情片,72分钟
1976 医院 Szpital 导演,编剧 纪录片,21分钟
1976 伤痕 Blizna 导演,编剧 剧情片,104分钟
1976 石板 Klaps 导演,编剧 剧情片,6分钟
1976 宁静 Spokój 导演,编剧 剧情片,44分钟
1977 自夜间守卫的观点 Z punktu widzenia nocnego portiera 导演,编剧 纪录片,17分钟
1977 我不知道 Nie wiem 导演,编剧 纪录片,47分钟
1978 七个不同年龄的女子 Siedem kobiet w różnym wieku 导演,编剧 纪录片,16分钟
1979 电影狂 Amator 导演,编剧 剧情片,112分钟
1980 车站 Dworzec 导演,编剧 纪录片,14分钟
1980 访谈群像 Gadające głowy 导演,编剧 纪录片,16分钟
1981 短暂的工作日 Krótki dzień pracy 导演,编剧 剧情片,79分钟
1981 机遇之歌 Przypadek 导演,编剧 剧情片,122分钟。1981年拍摄,1987年才解除禁播。
1985 不绝之路 Bez końca 导演,编剧 剧情片,107分钟
1988 有七天的那一周 Siedem dni w tygodniu 导演,编剧 纪录片,18分钟
1988 杀人短片 Krótki film o zabijaniu 导演,编剧 剧情片,85分钟
1988 情路长短调 Krótki film o miłości 导演,编剧 剧情片,86分钟
1988 十诫 Dekalog 导演,编剧 10部电视影片系列,分别为:
十诫之一:生命无常 Dekalog, jeden 导演,编剧 剧情片,53分钟
十诫之二:进退维谷 Dekalog, dwa 导演,编剧 剧情片,57分钟
十诫之三:黑夜漫游 Dekalog, trzy 导演,编剧 剧情片,56分钟
十诫之四:父女迷情 Dekalog, cztery 导演,编剧 剧情片,55分钟
十诫之五:杀人影片 Dekalog, pięć 导演,编剧 剧情片,57分钟
十诫之六:爱情影片 Dekalog, sześć 导演,编剧 剧情片,58分钟
十诫之七:真假母亲 Dekalog, siedem 导演,编剧 剧情片,55分钟
十诫之八:心灵之罪 Dekalog, osiem 导演,编剧 剧情片,55分钟
十诫之九:婚姻之钥 Dekalog, dziewięć 导演,编剧 剧情片,58分钟
十诫之十:遗产风波 Dekalog, dziesięć 导演,编剧 剧情片,57分钟
1991 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 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 导演,编剧 剧情片,98分钟
三色系列:蓝色、白色、红色 Trois couleurs : Bleu, Blanc, Rouge
1993 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Trois couleurs : Bleu 导演,编剧 剧情片,100分钟
1994 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Trois couleurs : Blanc 导演,编剧 剧情片,100分钟
1994 蓝白红三部曲之红 Trois couleurs : Rouge 导演,编剧 剧情片,99分钟
1996 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 Krzysztof Kieslowski: I'm So-So... 演员 纪录片,56分钟
2002 疾走天堂 Heaven 编剧 剧情片,97分钟
2005 情狱 L'enfer 编剧 剧情片,102分钟

参考文献

编辑

参考书目

编辑
  • Amiel, Vincent. (1995). Kieslowski. Paris: Editions Payot and Rivages. ISBN 2-86930-992-9
  • Andrew, Geoff. (1998). The Three Colours trilogy. London: BFI Publishing. ISBN 0-85170-569-3
  • Attolini, Vito. (1998). Krzysztof Kieslowski. Taranto: Barbieri. ISBN 88-86187-34-3
  • Bleeckere, Sylvian de. (1994). Levenswaarden en levensverhalen: een studie van de decaloog van Kieslowski. Leuven: Acco. ISBN 90-334-2852-0
  • Campan, Veronique. (1993). Dix breves histoires d'image: le Decalogue de Krzysztof Kieslowski. Paris: Presses de la Sorbonne nouvelle. ISBN 2-87854-041-7
  • Coates, Paul. (1999). Lucid Dreams: The Films of Krzysztof Kieslowski. Wiltshire: Flicks Books. ISBN 0-948911-63-8
  • Dalla Rosa, Richard. (2003). La fascination des doubles: selon La double vie de Veronique de Krzysztof Kieslowski. Sarreguemines: Edition Pierron. ISBN 2-7085-0307-3
  • Dzieko'nska, El'zbieta. (2002). The best of all worlds: public, personal and inner realms in the films of Krzysztof Kieślowski. 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 (PhD Thesis).
  • Enser, Martha. (1995). Krzysztof Kieslowski: das Gesamtwerk. Wien: Universtat Diplomarbeit.
  • Erbstein, Monika. Untersuchungen zur Filmsprache im Werk von Kryzstof Kieslowski. Alfeld: Coppi Verlag. ISBN 3-930258-57-9
  • Esteve, Michel, ed. (1994). Krzysztof Kieslowski. Paris: Lettres Modernes. ISBN 2-256-90934-4
  • Franca, Andrea. (1996). Cinema em azul, branco e vermelo: a trilogia de Kieslowski. Rio de Janerio: Sette Letras. ISBN 85-85625-51-1
  • Fritz, Heiko. (2004). Was von der DDR bleibt oder die produzierte Geschichte mit einem Blick auf das filmwerk von Krzysztof Kieslowski. Oldenberg: Igel Verlag. ISBN 3-89621-178-1
  • Furdal, Malgorzata, ed. (2001). Remembering Krzysztof: il cinema di Kieslowski. Udine: Centro espressioni cinematografiche; Pordenone: Cinemazero.
  • Furdal, Malgorzata, Turigliatto, Roberto, eds. (1989). Kieslowski. Torino: Museo nazionale del cinema.
  • Garbowski, Christopher. (1996). Krzysztof Kieslowski's Decalogue series: the problem of the protagonists and their self-transcendence. Boulder: East European Monographs. ISBN 0-88033-349-9
  • Haltof, Marek. (2004). The cinema of Krzysztof Kieslowski: variations on destiny and chance. London: Wallflower Press. ISBN 1-903364-92-2 (hbk) ISBN 1-903364-91-4 (pbk)
  • Insdorf, A. (2002). Double lives, second chances: the cinema of Krzysztof Kieslowski. New York: Hyperion Miramax Books. ISBN 0-7868-8474-6
  • Jazdon, Mikolaj. (2002). Dokumenty Kieślowskiego. Pozna'n: Wydawnictwo Pozna'nskie. ISBN 83-7177-022-7
  • Kickasola, Joe. (2004). The films of Krzysztof Kieslowski. London: Continuum. ISBN 0-8264-1558-X (hbk) ISBN 0-8264-1559-8 (pbk)
  • Kieślowski, Krzysztof. (1998). Przypadek i inne teksty. Krak'ow: Znak. ISBN 83-7006-702-6
  • Kieślowski, Krzystof. Piesiewicz, Krzystof. (1999). Raj, czy'sciec, pieklo: [three novels in one case]. Warsaw: Skorpion. ISBN 83-86466-30-8 (vol 1) ISBN 83-86466-31-6 (vol 2) ISBN 83-86466-32-4 (vol 3)
  • Kieslowski, Krzystof. Piesiewicz, Krzystof. (1991). The decalogue: the ten commandments [screenplays]. London: Faber and Faber. ISBN 0-571-14498-5
  • Kieslowski, Krzystof. Piesiewicz, Krzystof. (1998). Three colours trilogy [screenplays]. London: Faber and Faber. ISBN 0-571-17892-8
  • Lagorio, Gina. (1992). Il decalogo di Kieslowski: ricreazione narritiva. Casale Monferrato: Piemme. ISBN 88-384-1634-6
  • Lesch, Walter. Loretan, Matthias, et al. (1993). Das Gewicht der Gebote und die Moglichkeiten der Kunst: Krzysztof Kieślowskis Dekalog Filme als ethische Modelle. Freiburg, Schweis: Universitatsverlag; Freiburg: Herder. ISBN 3-7278-0910-8 (Univerlag) ISBN 3-451-23275-8 (Herder)
  • Lubelski, Tadeusz, ed. (1997). Kino Krzysztofa Kieślowskiego. Krak'ow: Universitas. ISBN 83-7052-926-7
  • Murri, Serafino. (1996). Krzysztof Kieslowski. Milan: Il Castoro. ISBN 88-8033-061-6
  • Rimini, Stefania. (2000). L'etica dello sguardo : introduzione al cinema di Krzysztof Kieslowski. Napoli: Liguori. ISBN 88-207-2996-2
  • Ripa di Meana, Gabriella. (1998). La morale dell'altro: scritti sull'inconscio dal Decalogo di Kieslowski. Firenze: Liberal libri. ISBN 88-8270-009-7
  • Rodriguez Chico, Julio. (2004). Azul, Blanco, Rojo : Kieslowski en busca de la libertad y el amor. Madrid: Ediciones Internacionales Universitarias. ISBN 84-8469-111-X
  • Simonigh, Chiara. (2000). La danza dei miseri destini: il Decalogo di Krzyzstof Kieślowski. Torino: Testo and immagine. ISBN 88-86498-90-X
  • Spadaro, Antonio. (1999). Lo sguardo presente : una lettura teologica di "Breve film sull'amore" di K. Kieslowski. Rimini: Guaraldi. ISBN 88-8049-166-0
  • Stok, Danusia, ed. (1993). Kieślowski on Kieślowski. London: Faber and Faber. ISBN 0-571-17328-4
  • Termine, Laborio. (2002). Immagine e rappresentazione. Torino: Testo and immagine. ISBN 88-8382-081-9
  • Wach, Margarete. (2000). Krzysztof Kieslowski: kino der moralischen Unruhe. Koln: KIM; Marburg: Schuren. ISBN 3-934311-06-7 (KIM) ISBN 3-89472-360-2 (Schuren)
  • Wilson, Emma. (2000). Memory and survival: the French cinema of Krzysztof Kieślowski. Oxford: Legenda. ISBN 1-900755-27-0
  • Wizner, Dariusz. (2002). Stile cinematografico di Krzysztof Kieslowski. Roma: Universita Pontificia Salesiana. Thesis.
  • Wollermann, Tobias. (2002). Zur musik in der Drei Farben: triologie von Krzysztof Kieslowski. Osnabruk: Epos Musik. ISBN 3-923486-38-3
  • Zawiśli'nski, Stanislaw, ed. (1996). Kieślowski: album pod redakcja Stanislawa Zawiśli'nskiego; teksty [by] Krzysztof Kieślowski ...[et al]. Warsaw: Skorpion. ISBN 83-86466-11-1
  • Zizek, Slavoj. (2001). The fright of real tears: Krzysztof Kieślowski between theory and post-theory. London: BFI Publishing. ISBN 0-85170-755-6 (hbk) ISBN 0-85170-754-8 (pbk)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