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珀PA-42

(重定向自夏延III飞机

派珀PA-42夏延(Piper PA-42 Cheyenne)是派珀飞机公司制造的涡桨双发轻型飞机。是早期PA-31纳瓦霍双发活塞飞机英语Piper PA-31 Navajo的涡桨版PA-31T夏延I/II英语Piper PA-31T Cheyenne的改进版。

PA-42 Cheyenne
PA-42-720 夏延 IIIA
类型 涡桨
制造商 派珀飞机公司
首飞 1979年5月18日
生产年份 1979-1993[1]
制造数量 192; 149架IIIA 与 43架400
单位成本 1981: $1.376M (III)[2], $4.61M today
1987: $1.95/2.326M (IIIA/400)[3], $5.23/6.24M today
1991: $3.32/3.56M (IIIA/400)[4], $7.43/7.96M today
1993: $3.32/3.56M (IIIA/400)[5], $7/7.51M today
发展自 Piper PA-31T Cheyenne

历史

编辑
 
汉莎的夏延III

1969年基于PA-31纳瓦霍双发活塞飞机英语Piper PA-31 Navajo的涡桨版的夏延原型机PA-31T-620英语Piper PA-31T Cheyenne首飞,使用两台620马力普惠PT6 A-28涡桨发动机。1972年5月3日获得试航证书。1974年-1977年机型还没采用罗马数字后缀。由于纵向稳定难以符合适航标准,夏延与后续的夏延II安装了增稳系统英语Stability Augmentation System (SAS), 包括自动推杆器英语stick-pusher系统(由飞机迎角传感器调节)用于向飞行员提供适当的杆力梯度;通过微调空速在大负载、大功率、低俗、高攻角时控制飞行姿态。

1978年,开始生产夏延I (PA-31T-1-500),使用低成本入门级PT6A-11发动机。由于推力降低,改型飞机没有使用增稳系统。夏延IA (PA-31T-1A-500)于1983年5月认证,生产至1985年,采用多项设计改进:重新设计的整流罩增大了流经发动机的气流;螺旋桨更接近发动机使得进气口能更大恢复高速冲压空气;流线型尾喷口产生更大的喷气推力并使发动机短舱余烬累积最小;这些改进提高了涡轮间温度(ITT)上限。其他改进还有自动点火系统,启动器自动脱离以简化启动过程,更大的风挡玻璃。

1978年,也开始生产夏延II (PA-31T-2-620)。加长版的夏延IIXL (PA-31T-2-620XL),机身增长2英尺,1981年2月认证,生产至1984年,也没有使用增稳系统。

 
意大利航空夏延IIIA

1977年9月发布了夏延III(PA-42-720)计划。 1979年5月18日首飞。1980年初通过FAA适航认证。比夏延II增长了1英尺。使用537 kW (720-shp)的PT6A-41涡桨发动机、T垂尾(这是与夏延I/II最显著的外观区别)。1980年6月30日开始交付。[6]装备除冰装置, Q-tip桨叶,更强有力的250-安培-小时 启动发动机与6.3 psi 压力系统,右发动机桨叶气流后备紧急系统。夏延IA的几项重要改进也用于夏延III。包括增稳系统,重设计的尾喷口,重设计的进气口,燃油冷却外部进气口代替了发动机内进气冷却。

生产了88架夏延III后,1983年3月夏延IIIA获得FAA证书。该型号使用720马力PT6A-61发动机,300 安培启动发动机. 改进了空调系统、失速系统、增加了客舱净空、更可靠的燃油控制单元。

PA-42-720R装备了PT6A-61发动机。[7]

 
夏延400

1984年认证的夏延IV(PA-42-1000),至1991年生产了44架,2018年仍有37架在役。由于速度超过400 mph,更名为夏延400LS。使用1,000 shp(750 kW) 加雷特英语Garrett AiResearchTPE-331英语Garrett AiResearch TPE-331发动机,四叶螺旋桨。[1]

规格

编辑
 
驾驶舱
公司飞机目录[8]
型号 III (PA-42)[2] IIIA (PA-42-720) 400 (PA-42-1000)
机组 1-2
载客[1] 6-9
长度 43ft 5in / 13.2m
宽度 47ft 8in / 14.5m
高度 14ft 9in / 4.5m 17ft 0in / 5.18m [1]
机翼面积 293sq ft / 27.2m²[1]
客舱 W × H 4.25乘4.33英寸(108乘110 mm)
MTOW 11,080lb / 5,026kg 11,200磅(5,080千克) 12,050磅(5,466千克)
OEW 6,389lb / 2,898kg 6,837磅(3,101千克) 7,565磅(3,431千克)
燃油[7] 562 US gal(2,130 l)
3,752磅(1,702千克)
582 US gal(2,200 l)
3,819磅(1,732千克)
2× 涡桨 P&WC PT6A-41 P&WC PT6A-61 Garrett TPE331-14
单台动力 720 hp(537 kW) 1,000 hp(746 kW)
巡航 290 kn(537 km/h) LR 282—305 kn(522—565 km/h) Max LR 298—351 kn(552—650 km/h) Max
航程 1,330 nmi / 2,463 km 2,270 nmi(4,204 km) 2,240 nmi(4,148 km)
BFL 3,920英尺(1,195米) 3,363英尺(1,025米) 3,180英尺(969米)
升限[7] 33,000英尺(10,100米) 35,000英尺(10,700米) 41,000英尺(12,500米)
爬升率[1] 2,380 ft/min / 12.1 m/s[9] 2,235 ft/min(11.35 m/s) 3,242 ft/min(16.47 m/s)
翼载 37.8磅/sq ft(185千克/m2 38.2磅/sq ft(187千克/m2 41.1磅/sq ft(201千克/m2
功重比 0.21 kW/kg 0.21 kW/kg 0.28 kW/kg

用户

编辑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事故

编辑

1995年3月23日,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夏延ⅢA型B-3624号高级教练机执行洛阳济南航线训练飞行任务,在济南遥墙机场进近过程中收错定位用导航台,致使飞机严重偏离预定航线,加之空管指挥不当 ,盲目指挥飞机下降到安全高度以下做目视进近,飞机没有近地警告设备,12:18可控飞行撞山。机上2名飞行教员、2 名学员和3 名搭乘人员全部遇难。[10]

参见

编辑

相关

类似飞机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Gerard Frawley. Piper PA-42 Cheyenne III/400. The International Directory of Civil Aircraft. [2018-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4) –通过Airliners.net. 
  2. ^ 2.0 2.1 Business jet and turboprop directory. Flight International. 14 Nov 1981 [2018-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4). 
  3. ^ Piper will direct-sell Cheyenne. Flight International. 17 October 1987 [2018-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4). 
  4. ^ Corporate aircraft directory. Flight International. 2 October 1991: 41 [2018-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5). 
  5. ^ Corporate Aircraft Buyer's Guide. Flight International. 8 September 1993 [2018-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2). 
  6. ^ Robert A Searles. Cheyenne III/IIIA The first of the big Cheyennes. AOPA Pilot. April 2014: T-2. 
  7. ^ 7.0 7.1 7.2 Piper PA-42 Type Certificate data sheet No. A23SO (PDF). FAA. June 24, 2010 [2018-11-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11-15). 
  8. ^ Corporate aircraft directory. Flight International. 15 Nov 1989: 54 [2018-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2). 
  9. ^ Taylor, John W.R. Jane's All The World's Aircraft 1988-89. Coulsdon, UK: Jane's Defence Data. 1988: 455–456. ISBN 0-7106-0867-5. 
  10. ^ 汪磊、孙瑞山:“可控飞行撞地的事故树分析”,《中国交通研究与探索》2005. [2018-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7).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