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银行兑换券

大清银行兑换券,1905年至1908年期间称大清户部银行兑换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由官方开办、具有中央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大清户部银行(后改称大清银行)发行的纸币。

大清银行兑换券
大清户部银行兑换券
宣统三年(1911年)大清银行兑换券拾元券(摄政王载沣像)
使用地区
使用地 大清
发行历史
始发时间1905年
发行制造
中央银行大清银行
(1908年前称大清户部银行)

历史 编辑

大清户部银行时期 编辑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各大外国银行进入清朝,并自行大量发行纸钞;与此同时,各省为了增强财力,也都相继办起了官银钱局。当时,各种钞票、钱票、庄票混合流通或各占一地,清朝金融秩序陷入混乱[1]。为了统一全国币制,1905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大清户部银行”,成为中国最早由官方开办的国家银行,兼具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重性质,并在全国各地发行了“大清户部银行兑换券”[2][3]

大清银行时期 编辑

1906年,清朝官制改革,户部改为度支部,户部银行也于1908年更名为“大清银行”,成为清朝正式的中央银行。而在正式更名之前,大清户部银行就开始以“大清银行”名义发行“大清银行兑换券”,由商务印书馆印制[4]。由于中国国内尚无雕刻钢凹版技术,而之前商务印书馆所印制出来的纸钞成本高昂且易于仿制,因此清政府后来委托美国钞票公司印刷新钞[5]。此阶段的大清银行兑换券,钞票正面为李鸿章头像,故称为“李鸿章像券”。但期间因光绪皇帝驾崩,加之时局动荡,沟通不利,导致李鸿章像券印制版别繁多,流通混乱[2]。在这一期间,度支部还曾派郎中萨阴图、主事曾习经日本考察印钞技术。萨、曾二人回国后向朝廷上奏,建议学习日本铜凹版印钞技术。之后铜制票版制成,但最终未被清政府采用[6]

1910年,为了避免货币混乱,度支部颁布《大清银行则例》,规定只有大清银行才可发行纸钞,并用于全国一切支付行为。当时,清政府重金聘请美国雕刻家海趣(L. J. Hatch)以及多名美国技师,负责培训印钞人员,并着手设计新版纸币[7]。新版大清银行兑换券正面印有摄政王载沣头像,俗称“大清龙钞”,共有八种试色样票,分别是壹圆、伍圆、拾圆、壹佰圆四种面值[8]。最终正面皆定为黑色,背面则定壹元绿色、伍元紫色、拾元蓝色和佰元黄色,并交由度支部印刷局进行印制,1911年3月1日开始印刷。中国也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采用钢凹版雕刻、凹版印钞技术的国家之一[9]。然而当年辛亥革命爆发,新钞发行计划也未能发行,除加印流水号码拾元券流通外,其余仅有少量样票存世[2][7][10]

后续 编辑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为缓解财政危机,大量库存的“李鸿章像券”被加盖涂改为“中国银行兑换券”流通使用[7]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鹤龄. 大清银行第一套钞票[J]. 会计之友, 2004(2):72-72.
  2. ^ 2.0 2.1 2.2 清末民初的大清银行兑换券. 新浪. 2016-12-05 [201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5). 
  3. ^ 户部银行银圆兑换券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银行 券币数位博物馆 民110年1月7日补登
  4. ^ 王金华, 张芳. 户部银行时期的大清银行兑换券[J]. 中国钱币, 2005(4):32-33.
  5. ^ 孙浩. 美钞公司档案中李鸿章像大清银行兑换券承印始末[J]. 中国钱币, 2013(6):9-12.
  6. ^ 高桂云. “大清门”伍拾圆兑换券铜质凹印票版浅议[J]. 钱币博览, 2006(4):30-31.
  7. ^ 7.0 7.1 7.2 顾慧. 一套没有完成社会使命的大清纸币——大清银行兑换券的诞生始末[J]. 艺术市场, 2009(4):82-83.
  8. ^ 毕凤鹏, 李茂, 杨若龄,等. 大清银行兑换券试色样票始末[J]. 中国钱币, 1992(4):19-22.
  9. ^ 添寿. 我国首批机印钞票诞生始末[J]. 安徽钱币, 2006(1):34-35.
  10. ^ 王志东. 溥仪"阿玛"现身钞票上 溥仪因稚气未脱未登票面. 中新网. 2013-07-14 [201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