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銀行兌換券

大清銀行兌換券,1905年至1908年期間稱大清戶部銀行兌換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家由官方開辦、具有中央銀行性質的金融機構——大清戶部銀行(後改稱大清銀行)發行的紙幣。

大清銀行兌換券
大清戶部銀行兌換券
宣統三年(1911年)大清銀行兌換券拾元券(攝政王載灃像)
使用地區
使用地 大清
發行歷史
始發時間1905年
發行製造
中央銀行大清銀行
(1908年前稱大清戶部銀行)

歷史

編輯

大清戶部銀行時期

編輯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各大外國銀行進入清朝,並自行大量發行紙鈔;與此同時,各省為了增強財力,也都相繼辦起了官銀錢局。當時,各種鈔票、錢票、莊票混合流通或各占一地,清朝金融秩序陷入混亂[1]。為了統一全國幣制,1905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大清戶部銀行」,成為中國最早由官方開辦的國家銀行,兼具中央銀行商業銀行二重性質,並在全國各地發行了「大清戶部銀行兌換券」[2][3]

大清銀行時期

編輯

1906年,清朝官制改革,戶部改為度支部,戶部銀行也於1908年更名為「大清銀行」,成為清朝正式的中央銀行。而在正式更名之前,大清戶部銀行就開始以「大清銀行」名義發行「大清銀行兌換券」,由商務印書館印製[4]。由於中國國內尚無雕刻鋼凹版技術,而之前商務印書館所印製出來的紙鈔成本高昂且易於仿製,因此清政府後來委託美國鈔票公司印刷新鈔[5]。此階段的大清銀行兌換券,鈔票正面為李鴻章頭像,故稱為「李鴻章像券」。但期間因光緒皇帝駕崩,加之時局動盪,溝通不利,導致李鴻章像券印製版別繁多,流通混亂[2]。在這一期間,度支部還曾派郎中薩陰圖、主事曾習經日本考察印鈔技術。薩、曾二人回國後向朝廷上奏,建議學習日本銅凹版印鈔技術。之後銅製票版製成,但最終未被清政府採用[6]

1910年,為了避免貨幣混亂,度支部頒布《大清銀行則例》,規定只有大清銀行才可發行紙鈔,並用於全國一切支付行為。當時,清政府重金聘請美國雕刻家海趣(L. J. Hatch)以及多名美國技師,負責培訓印鈔人員,並著手設計新版紙幣[7]。新版大清銀行兌換券正面印有攝政王載灃頭像,俗稱「大清龍鈔」,共有八種試色樣票,分別是壹圓、伍圓、拾圓、壹佰圓四種面值[8]。最終正面皆定為黑色,背面則定壹元綠色、伍元紫色、拾元藍色和佰元黃色,並交由度支部印刷局進行印製,1911年3月1日開始印刷。中國也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數採用鋼凹版雕刻、凹版印鈔技術的國家之一[9]。然而當年辛亥革命爆發,新鈔發行計劃也未能發行,除加印流水號碼拾元券流通外,其餘僅有少量樣票存世[2][7][10]

後續

編輯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為緩解財政危機,大量庫存的「李鴻章像券」被加蓋塗改為「中國銀行兌換券」流通使用[7]

票樣

編輯

戶部銀行銀圓兌換券

編輯
圖案 面值 發行日期 地區版別
正面 反面
    壹圓 光緒32年(1906年) 天津改開封
    伍圓 光緒32年(1906年)
    拾圓 光緒32年(1906年)

大清銀行兌換券(1909)

編輯
圖案 面值 發行日期
正面 反面
    壹圓 宣統元年(1909年)
 
    伍圓 宣統元年(1909年)
    拾圓 宣統元年(1909年)
    壹百圓 宣統元年(1909年)

大清銀行兌換券(1910)

編輯

下圖所列之幣券僅為底鈔,未印上流水編號(正面左右長方形空白處)及銀行印鑑(反面幣值位置左右方形及圓形空白處),而伍圓及百圓為後世所產之複製品。

圖案 面值 發行日期
正面 反面
    壹圓 宣統二年(1910年)
    伍圓 宣統二年(1910年)
    拾圓 宣統二年(1910年)
    百圓 宣統二年(1910年)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鶴齡. 大清銀行第一套鈔票[J]. 會計之友, 2004(2):72-72.
  2. ^ 2.0 2.1 2.2 清末民初的大清银行兑换券. 新浪. 2016-12-05 [2017-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5). 
  3. ^ 戶部銀行銀圓兌換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央銀行 券幣數位博物館 民110年1月7日補登
  4. ^ 王金華, 張芳. 戶部銀行時期的大清銀行兌換券[J]. 中國錢幣, 2005(4):32-33.
  5. ^ 孫浩. 美鈔公司檔案中李鴻章像大清銀行兌換券承印始末[J]. 中國錢幣, 2013(6):9-12.
  6. ^ 高桂雲. 「大清門」伍拾圓兌換券銅質凹印票版淺議[J]. 錢幣博覽, 2006(4):30-31.
  7. ^ 7.0 7.1 7.2 顧慧. 一套沒有完成社會使命的大清紙幣——大清銀行兌換券的誕生始末[J]. 藝術市場, 2009(4):82-83.
  8. ^ 畢鳳鵬, 李茂, 楊若齡,等. 大清銀行兌換券試色樣票始末[J]. 中國錢幣, 1992(4):19-22.
  9. ^ 添壽. 我國首批機印鈔票誕生始末[J]. 安徽錢幣, 2006(1):34-35.
  10. ^ 王志東. 溥仪"阿玛"现身钞票上 溥仪因稚气未脱未登票面. 中新網. 2013-07-14 [2017-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