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山林场此一名称有二重涵义: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1960年之前,它是林务局下辖单位的名称,与阿里山林场八仙山林场并列台湾三大林场,下辖太平山分场大元山分场。1960年后与罗东山林管理所合并并易名为为兰阳林区管理处,两分场各改称为太平山工作站大元山工作站,但太平山林场此一名称依然普遍使用。
  2. 1989年太平山工作站转型为太平山国家森林游乐区后,太平山林场之名一般用以指称太平山国家森林游乐区所在之新太平山翠峰湖

林场历史 编辑

设立沿革 编辑

八仙山林场一样,太平山的林业资源是1906年警察进行番地巡逻时所发现(最初发现之地为栖兰山一带),番地的管理与台湾山林资源的开发有着密切之关连。然当时番地情势未稳,当时以强悍著称的泰雅族溪头群南澳群居住于此,殖民政府虽然知道此处有丰富之资源,但却无法进行大规模调查与开采。1914年台湾总督府理番事业告一段落,北部地区的原住民多半己归顺日本,营林局认为可以着手进行开发作业,便派遗中里正与矢田英辅前往调查,最后两人写给当局的报告书提到:“宜兰浊水溪两岸堪称本岛森林资源的精华所在,极富开采价值,为增加国力,该流域之开发是刻不容缓的急务”。最初太平山林区由阿里山作业所负责,1915年才转由营林局管理。营林局最初在嘉罗山区从事伐木,开启太平山受人瞩目的林业发展。[1]

日治时期 编辑

1912-45之34年间,全台立木处分(含官营伐木与特卖民营)计为17,340,564m3,年均510,017m3,1900-42之43年间,全台伐木面积352,889公顷,年均8,207公顷;其中各官营伐木事业(阿里山、八仙山、太平山)合计伐采立木6,630,142m3,伐采面积18,432公顷;核算所得:官营伐木年均伐采量195,004m3,单位面积伐采量360m3/ha,可谓“择肥而噬”。伐采迹地复旧造林6,468公顷,仅为总伐采面积之35.1%。1941年冬日人挑起太平洋战争,次年全台处分用材林106.7万m3;1943-45之3年间无伐木记录(或有之而被毁),衡情应各逾100万m3;另据资料,1945年伐采立木1,369,795万m3,面积5,243公顷,创日人在台伐采最高纪录。[2]日治时期太平山事业地的面积约为二万六千公顷,共搬出九十九万立方米的木材,[3]于日治时期官营林业中,仅次于阿里山事业处。初期伐木、集材、运材等作业,因伐木设备与运材管道较落后,一般都由人力运作,用简单的伐木器具来砍树,在运输系统未建立前,先沿着山坡地形在山上铺设木马道或木滑道,让木材顺着山势滑下,再将原木拖曳至土场,最后利用浊水溪(今兰阳溪)集运木材。1921年为改善交通网络,以土场做为起点兴建运材铁道,先后完成土场至罗东之铁道(一般称为平地铁道),取代原来溪运的方式。而一般人所称之森林铁道,路线主要是从土场开始,接往不同的伐木区,现今太平山著名之蹦蹦车则是乃改建自森林铁道之茂兴线。山区原本之木马道改为轻便铁道,同时用索道来衔接铁路,规划出一个完整的运输系统。总计日治时期太平山事业地之轨道运输系统共68.01公里,山地轨道共有六线31.15公里,平地铁道则有36.40公里。[4]除轨道外,太平山于1925年还首度使用架空之索道,这种由日籍技师崛田苏弥太所设计的索道,利用架空的钢索运输木材,并将索道台车轮设计成与地面轨道相同,索道可以直接连结至轨道,使之山区所伐之木材可以透过索道与轨道之结合,直接运送至土场,简省许多人力物力,后来此发明运用到全台。太平山林区的开发虽然较阿里山晚,但生产量却直追阿里山,成为台湾最重要的木材出产地之一。[5]

国民政府时期 编辑

战后太平山林地由林产管理委员会第一组管辖,并命名为太平山林场,后来名称几经更跌,一般人仍是以林场称之,直到近年来林务局成立太平山国家森林游乐区,国人才渐渐以森林游乐区称呼之。战后的太平山林区,虽然经过日治末期,殖民政府因军需之故,大量砍伐本区林木,但太平山的林业资源并没有枯竭,总计日治时期(1915-1945)每年平均生产之木材为37,109立方米。太平山与阿里山、八仙山林区不同的是,战后太平山仍然维持着相当丰富的森林资源,不似另两处林区,战后时期林木出产量明显低于日治时期。反观太平山林场于战后期间(1946-1982)1958砍伐影片纪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每年平均生产之木材为39,956,竟然比日治时期还高,是全台林区生产量最高之处,由当时的索道运量可以看出,日治时期平均每日运送次数为20次,战后则为30至35次,最高曾达每日83次。[6]

林场尾声及转型 编辑

1970年代,林木砍伐渐渐进入尾声。1973年,太平国小撤校,同年为配合计划中的大元山工作站裁撒,延伸该工作站所属之运材轨道晴峰线与太平山工作站之三星线相接,使大元山林场晴峰铁路路尾段接轨以上的地区产出的林木得以改经太平山输出,翠峰湖地区产出的林木以处理“残材”外包木材承包商,砍伐后残留的根株以及白枯木、枯倒木全部清理彻底,使用改装的10轮运材大卡车行驶古鲁林道(翠峰湖─望洋山腰─南澳北溪河床─中间─古鲁),运往罗东。1977年,产出已明显下降,开始研议建立森林游乐区。1979年,由于风灾影响,罗东森林铁路停用,改用林道及公路运输。1981年,所有铁道及索道等运输设备停用。1982年,林场事业结束,开始发展森林游乐事业。最后,于1989年,太平山国家森林游乐区向外开放。

兰阳林区管理处 编辑

1960年,罗东山林管理所与太平山林场合并成立兰阳林区管理处。

兰阳林区管理处所属林场:

• 大元山林场

• 旧太平山林场

• 新太平山林场

• 和平工作站:大元山林场裁撤后的员工迁往。

林场和工作站的区别 编辑

林场除负责伐木、集材、运材作业外,还设有办公的事务所、合作社、医护室、机械修理厂、制材所(锯木厂)、发电厂,也设有学童就读的小学,还有对外营业的招待所、食堂,是一个可以完全独立生活机能的区域,因此员工眷属可以进入山区组成家庭。

工作站则完全没有上述组织单位,只负责伐木、集材、运材作业。如和平工作站,原木装载于运材卡车上,检尺计算材积完毕便驶出山区,从和平溪附近出山,经苏花公路抵达罗东竹林。和平工作站严禁员工眷属入住或进入探视,以致造成资料欠缺,现今仍是一团迷雾无法探索。和平工作站除伐木、集材、运材的机具和工寮外,没有其他设施。

大元山林场 编辑

大元山一带的林木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开始开采,战后于1946年改为太平山林场下辖之大元山分场,采伐范围逐渐延伸到翠峰湖所在之望洋山地区,1960年再改制为大元山林场。虽然现今一般认为翠峰湖新太平山的一部分,但两者早期开发时的关连不大,翠峰湖地区的林木长期经由大元山林场专属的运输系统向罗东输出[7],不需要经过太平山森林铁路。直到1973年(民国62年),翠峰湖地区的大元山运材铁路晴峰线太平山森林铁路三星线中兴岗接轨,两者才有运材轨道的直接连接。接轨完成后,大元山林场随即于1974年(民国63年)裁撒,翠峰湖一带划归太平山工作站管辖,翠峰湖邻近山区的林业以处理“残材”外包木材承包商,砍伐后残留的根株以及白枯木、枯倒木全部清理彻底,使用改装的10轮运材大卡车行驶古鲁林道(翠峰湖─望洋山腰─南澳北溪河床─中间─古鲁),运往罗东。

在台湾,大元山是所有林场中砍伐最严重,破坏最彻底,贡献材积远远胜过新、旧太平山林场,然最终却成为被遗忘,烟消云灭的命运,搜寻资料档案异常困难,现在许多生长在宜兰地区能够知道大元山林场已经寥寥无几。

大元山林场最鼎盛时期,每年生产材积可达8万立方米,是台湾所有林场之冠,将太平山林场(新太平山林场)远远抛之于后。即使是民国63年大元山林场裁撤时,整个兰阳林区管理处总产量只剩4万5千立方米,太平山仅1万5千立方米,大元山比太平山林场还多5千立方米,仍达2万立方米,太平山林场产量只是大元山林场的75%。

大元山林场是台湾林业砍伐破坏最彻底的林区,每株神木都是直挺挺的,不像司马库斯、明池森林游乐区、拉拉山、新竹尖石乡镇西堡、南山神木、......等神木那样扭曲变形,由于株株神木都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成材”树木,招致棵棵“必砍”的命运,包括是目前所知台湾最大的神木,腰围有阿里山神木两倍且枝叶茂盛的数千年挺拔高耸神木,以及每棵都是千年以上的三代木等台湾珍贵神木都没有遗留,当时对红桧及扁柏等的摧残, 整座山赤裸裸的只能以“满目疮痍”来形容。大元山林场林业开发最后阶段甚至以处理“残材”的名目将根株、枯倒木、白枯木清除,更将大元山林场分割划入其他林业事业区,企图抹掉所有历史迹痕,让后世永远无法知晓。

当时连承包拆除索道、蹦蹦车、铁道、房舍各项运材设施以及辟建平元林道两项工程的厂商也加入掠夺,行径猖狂嚣张借机盗砍珍贵林木,形同目无法纪的山老鼠,连挺立的白枯木、砍伐后残留的树根、倾倒在地的枯倒木都不放过,道尽当年台湾林业开发的官商关系,大元山林场的惨状是一根运材铁道枕木都没有留下。而政府害怕丑陋的真相被揭发,甚至为了遮掩罪行让大元山林场在文献及记忆消失,将大部分的历史纪录全被湮灭。依据退休员工所述,大元山的伐木产量可是远超过木瓜山林场、林田山林场数十倍的之多,竟然没有任何官方资料,全无管道可以查询。成为黑暗的历史。 [8]

旧太平山 编辑

位置相当于今日的加罗山眠脑山区),包括太平山、十字路、神代谷、日向台、门之泽、源、栂之尾、追分、峡月、见晴、嘉罗山(加罗山)、多闻溪(多望溪)等地。自1917年(大正6年;民国6年)3月开始生产,使用管流(利用浊水溪溪水漂送原木)的方式向外输送原木,以今日之员山做为木材集散地。1922年时,台湾电气株式会社希望利用浊水溪以建立水坝进行发电,势必影响管流的运作,因而决定兴建罗东森林铁道以取代管流,木材之集散地亦改设于罗东

新太平山 编辑

位置相当于现今的太平山国家森林游乐区,以南湖大山山系及三星山山系为主,包括中间、兰台、白岭、白糸、上平、新太平山、万石、曙、寿、吉野、峡林、路尾等地,是目前一般口语所指称之太平山林场。1935年(昭和10年;民国24年)仁泽索道白岭索道白系索道完工,随后于1937年(昭和12年;民国26年)生产中心由旧太平山转移到新太平山,茂兴线开始输出木材[9]。战后于1946年改制为太平山林场下辖之太平山分场,1960年配合林务局改制,成为兰阳林区管理处下辖之太平山工作站

太鲁阁分场 编辑

创立于1942年,属日人经营之南邦林业株式会社所属花莲港支店。1945成为太平山林场下辖之太鲁阁分场,随后于1948年1月独立为太鲁阁林场[10]

参考资料 编辑

书目


引用
  1. ^ 林清池,《太平山开发史》(宜兰:浮仑小筑文化,1996),页5。
  2. ^ 姚鹤年,台湾超量伐木之时代背景,台湾林业 第三十卷 第二期,页52。
  3. ^ 姚鹤年,《台湾的林业》(台北:远足,2006),页83。
  4. ^ 姚鹤年,《台湾的林业》,页83。
  5. ^ 林清池,《太平山开发史》,页91。
  6. ^ 林鸿忠编,《太平山的故事》(台北:农委会林务局,2006),页30。
  7. ^ 小时候在翠峰湖生活及就读大元国小的记忆随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现在大家都认为翠峰湖属太平山。其实在翠峰湖工作的林场员工及在这里长大的孩童,一直认定,翠峰湖不属太平山,应是大元山,翠峰湖附近山区砍伐的木材都经由当时大元山林场管辖的晴峰线(运材磞磞车)、晴峰索道、翠峰线(运材磞磞车)、翠峰索道、大元山四公里线(运材磞磞车)、鞍部索道、中间、古鲁索道、古鲁(运材卡车)、经寒溪、四方林、广兴运至罗东竹林,与太平山的连接是当时两山森林砍伐相遇的关系(民国62年,大元山运材磞磞车晴峰线与太平山运材磞磞车三星线接轨,现在太平山庄至翠峰湖的道路即是 依照当年二条运材磞磞车铁路接轨的路线加以整修。),因太平山开发较早且名气较大,且大元山林业开发较早结束,翠峰湖的管理划归太平山工作站,后来便误以为是属太平山。”
  8. ^ 勘正大元山林場在網路及紙類書刊中有數點謬誤的資料. 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 [2019-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6). 
  9. ^ <太平山森林开发史>http://www.jles.ilc.edu.tw/tracer/www/whistory.htm[永久失效链接]
  10. ^ 《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 [2008-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08). 

相关条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