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甲湿地位于台湾台南市学甲区北方,邻近光华里的筏仔头部落。原本是一块溪畔耕作地,随着急水溪河岸变迁,逐渐荒废弃耕;同时,由于地层下陷,此区转型为湿地生态园区,占地约20公顷。学甲湿地内有国际级保育的黑面琵鹭等珍稀鸟类,并多种鸟类和植物,以及丰富的蟹类等生物。[1][2]

学甲湿地
 中华民国台湾
国家重要湿地
台湾台南市学甲湿地生态园区
概要
湿地名称 学甲湿地
管理单位 台南市政府、学甲区农会
湿地类型 地层下陷区域农地转型湿地生态园区
湿地面积 20公顷
位置 台湾台南市学甲区
座标 23°16' 14.15 N,120°10' 2.99 E

地理

编辑

学甲湿地位于台南市学甲区北方,毗邻北门区的筏仔头部落。它坐落在学甲区急水溪畔中洲段、学甲段和渡子头段的土地上。[1]这片湿地是在早期倒风内海淤积形成的,约三百年前,这里是一片盐分地,土壤干硬容易龟裂成块。然而,随着急水溪的长期冲刷和沉积,这片地区逐渐转变成可以种植的泥滩地,成为坋质壤土,结合了砂土和壤土的特性,土壤质地细致。[3][4]

历史

编辑

最初这片农田聚落称为“竿仔寮”,然而在1990年代,地层下陷的情况严重,使得上游的白河水库泄洪时常淹水,导致农地盐化并失去肥力,农民无法继续耕作。因此,全村农民在1997年10月迁移,剩余的土地在无人经营且受到海水入侵的影响下逐渐荒废,渐渐形成现在的湿地。[1][5]

虽然水利局建造了堤防,但却没有征收土地,使得原本的农田逐渐变成了行水区,为了补偿农民并保护水土资源,学甲区农会向农委会林务局(现农业部林业及自然保育署)争取经费,以休耕补贴的方式承租农地,并将其转换为湿地生态园区。这个园区除了部分归农民所有,大部分是公有地或行水区域。[3][6]

生态

编辑

学甲区农会还委托台南市生态保育学会进行鸟类监测和植物研究等湿地生态调查。在人为干扰消失后,食物来源充足且有堤防挡风的保护下,许多鸟类开始聚集在这里,湿地生态逐渐丰富起来,成为了水鸟、螃蟹和红树林等生物的最佳栖息地。[3][6]

2011年2月台南市生态保育学会首度监测发现大批“国际明星鸟”之称的“黑面琵鹭”。目前最高纪录约为 500 多只,并且还有许多当地留鸟和季节性候鸟,如小白鹭中白鹭高跷鸻中杓鹬赤足鹬鹰斑鹬红冠水鸡小滨鹬矶鹬东方环颈鸻夜鹭黑腹燕鸥入侵种埃及圣鹮等。此外,这里也是许多蟹类的家,如弧边招潮蟹清白招潮蟹北方呼唤招潮蟹等。在植物方面,调查共记录了21科42种植物,其中5科13种是2011年新发现的。这里的生态资源非常丰富,值得进行复育和保护。[3][1][5]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台南學甲濕地 休耕河床農田轉型. wetland.e-info.org.tw. [2023-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3) (中文(台湾)). 
  2. ^ 台南市学甲区公所. 臺南市學甲區公所資訊網. 台南市学甲区公所. 2018-09-14 [2023-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3). 
  3. ^ 3.0 3.1 3.2 3.3 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行動計畫—學甲濕地保育行動計畫 (PDF). [2023-08-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8-03). 
  4. ^ 桑田變滄海濕地生態環境推廣教育計畫. [2023-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3). 
  5. ^ 5.0 5.1 中央通讯社. 學甲濕地生態園區 小而美野鳥新家. 中央社 CNA. 2023-01-27 [2023-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3) (中文(台湾)). 
  6. ^ 6.0 6.1 黑面琵鷺也來訪 學甲濕地名聲不脛而走. wetland.e-info.org.tw. [2023-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3)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