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腐败

任何與正式學術活動有關的作弊行為
(重定向自學術醜聞

学术腐败通常指学术界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国际上通常称学术不端(Academic Misconduct)或学术不诚实(Academic Dishonesty),又称学术欺诈学术诈骗学术欺骗,可泛指涉任何形式的与学术相关的诈欺行为。

词源

编辑

腐败通常是指政府官员而不是学者的不良行为,主要指剽窃伪造数据等等,也包括学生(从小学生到大学生)的舞弊抄袭行为,在美国由于大学学费昂贵竞争也十份激烈,能够走特殊管道进入私校者也在此列[1]。而“学术腐败”一词通常并不包括学生的一般舞弊行为,也无常见的外语对应词汇,但在国外多数属于不正行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基于中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对于科学研究的投入也大大增加,对于大学科研成果的要求也有提高,许多人为了争取有限的资源大举投入欺诈手段。学术界的不良行为也随之增多,并越来越引起公众的注意。因此“学术腐败”一词在媒体上出现的机率也越来越高。新技术也会导致作弊成风,新冠病毒疫情期间,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学术不端大幅增加[2]

有的大陆学者认为“学术腐败”一词不妥,应由“学术不端”或“学术不良行为”代替。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会就曾经对记者呼吁,改“学术腐败”为“学术不端”或“学术不良”行为[3]。但也有学者认为由于这个词所指的不良行为远比“学术不端”一般所指的行为范围更广且更严重,不应简单的以“学术不端”来淡化 [4]

具体表现

编辑

学术腐败在个人,科研机构,和学术会议、期刊的表现上有所区别。

个人(包括学者和某些官员)的学术腐败的主要表现包括以下几种:

  • 行贿或其它不正当手段获得科研经费、奖项等侵吞、挪用科研经费。
  • 欺骗:伪造简历,包括伪造论文记录、科研成果、学术头衔、所获奖项等。
  • 造假:伪造实验结果、伪造数据、故意忽略对自己不利的事实、引用资料。
  • 剽窃:未经许可袭他人学术成果,包括抄论文、抄学术著作、以“翻译”为“著作”等等。
  • 由他人代写论文。
  • 一稿多投,或低技术含量重复别人或自己的成果。
  • 包庇支持造假者。
  • 作弊:在相关比赛或考试中用违反规则的方式获取协助。例如,考试期间抄袭别人的答案、无创意的抄袭其他作者写的一篇报告。
  • 破坏:用不正当的方式阻扰其他人的学术工作。

除此之外学术界并不完全是个象牙塔,尚有如研究受金钱或政治干预等问题存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跟所有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一样,都会面临利益冲突的问题,一些企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润,因此可能会赞助某些学者的研究,使其作出有利自己企业的研究成果。在研究中,利益冲突可以透过财务或非财务的形式呈现,而研究人员也可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有利赞助者的偏见[5];另外,研究显示,一个尝试进行循证政策(evidence-based policy),也就是将其决策奠基于事实证据之上的政府,最后会导致受到扭曲的资料,而这是因为政府会尝试获取并控制知识产出的过程所致(即所谓的坎贝尔定律),这使得本来理应作为循证政策一部分的研究,其结果被扭曲成一些人所谓的“循政证据”(policy-based evidence)。[6]

大学和科研机构会有如下的表现:

学术会议、期刊的学术腐败主要表现为:

  • 利用学者急于发表论文的心态收取高额版面费
  • 不按正常学术惯例来审稿或不审稿。
  • 直接或间接要求作者引用本会议、期刊的文章来增加引用率,以达到提高影响因子的作用。
  • 因利益相关或私人交情,编辑对学术不端的举报不作为。

学术腐败案例

编辑

日本

编辑

韩国

编辑
  • 韩国首尔大学兽医系首席教授黄禹锡伪造干细胞研究论文案

中国大陆

编辑

台湾

编辑

反学术腐败活动

编辑

中国大陆

编辑

目前中国大陆没有一个有效的打击学术腐败的机制。这也是学术腐败在中国大陆泛滥的原因之一。[来源请求]事实上在美英等西方国家学术造假也不少,但由于高等教育系统成熟,被发现或揭发之后通常能够得到有效处理,被确认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人通常在学术活动中会受到很大限制(如若干年不可以申请研究经费,不能在某些期刊上投稿,被解除学术职务等等),而且波及团队成员甚至高层都要被调查,很少有人会铤而走险。相反的,在中国大陆,即使学术腐败的行为被揭露之后,仅有事主受到轻微处罚或也有可能毫发无损,特别是该造假团队的其他重要成员可能仍然处在活动的状态。而无辜的多数人却要全部承担更严苛的象征性审查。[来源请求]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些民间的打击学术腐败的力量。2006年由于对学术腐败的不满,中国大陆109位教授联名发出公开信,呼吁抵制学术腐败[15]新语丝是民间打假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2000年开始,新语丝上平均每年揭发近百起学术腐败案例,受到处理的只有大概1%。

有一些学者对民间的打假行为感到不安,反对以私人的身份进行学术打假(例如傅新元公开信事件[16])。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存档副本. [2021-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5). 
  2. ^ 存档副本. [2021-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30). 
  3. ^ 中国科协吁改“学术腐败”为学术不端或不良行为. [2011-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09-20). 
  4. ^ 陶世龙 《文字的功用是有限的——评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会的呼吁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Paul L. Romain. Conflicts of interest in research: looking out for number one means keeping the primary interest front and center. Curr Rev Musculoskelet Med. 2015 Jun, 8 (2): 122–127 [2020-09-08]. PMID 25851417. doi:10.1007/s12178-015-92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1). 
  6. ^ Boden, Rebecca; Epstein, Debbie. Managing the research imagination? Globalisation and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Globalisation, Societies and Education. 2006, 4 (2): 223–236 [2021-03-02]. doi:10.1080/14767720600752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0). 
  7. ^ 日本“学术女神”有关“万能细胞”论文造假. [2014-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8. ^ 实锤?翟天临论文涉嫌抄袭 原作者在朋友圈发声了. [2019-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9). 
  9. ^ 厦门大学、天津大学两硕士论文雷同事件:二人被撤销学位. 人民网. [2022-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3). 
  10. ^ 《浙江建筑》撤下杭师大郭彦努稿件,并表示不再受理该作者投稿. 新京报. [2022-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5). 
  11. ^ 南艺毕业的女教师博士论文又被曝抄袭台湾学者专著和网帖. 新浪. [2022-04-25]. 
  12. ^ 《经济学》(季刊)对杨彦龙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决定.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2022-04-25]. 
  13. ^ 厦门大学学风委员会. 关于杨彦龙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情况的说明. 厦门大学研究生院. 
  14. ^ 60篇假論文 科技部補助40篇508萬. [2014-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3). 
  15. ^ 中国百余教授联名发出公开信 呼吁抵制学术腐败. [2007-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6. ^ 傅新元120人公开信事件. www.xys.org. [2018-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相关条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