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县城

(重定向自小东门 (榆次)

榆次县城是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原榆次县的县城,由县城和南门外的郭城组成。1949年以后,城墙被逐步拆除,仅余几段土墙。2000年榆次老城大规模旅游开发拆迁之后,城池街巷已几乎不见。

概述

编辑

沿革

编辑

城池

编辑

榆次县城筑,在战国时代已经存在,确切的始建年代尚未考证清楚,原城址位于今县城之北侧,汉代榆次城筑位于今县城之西南,汉以后榆次县几经营立废徙,确切的城址皆未考证清楚。

隋朝开皇9年,改北齐中都县仍为榆次县,在汉城之东北隅筑新城,即为直至今天的榆次城所在。最初为土城,周五里,高三丈,基广四丈,上广二丈,城墙外有池,有东、南、北三个城门,在后来的唐、宋、辽、金、元等朝代,经历过史思明仆固玚李克用等,及女真、蒙古等围攻数次,城池未有大的变动。

明朝景泰元年、成化十九年、二十三年等经过多次增修。

嘉靖年间,城墙经过大规模增修,增筑了南关土城(郭城),二十三年,俺答入侵,城墙毁损严重,之后修缮。

万历三十二年,复开城西门,曰“带汾”。 [1] [2]

城门

编辑

坊表

编辑

旧志记载城内十三坊为:宣化、善政、育贤、束民、咸甯、阳和、仙桂、时登、咸熙、普润、德惠、市利、迎恩等。

敕赠坊、孝义坊

至民国年间城内存留有圣谕坊、三世尚书坊、两贤坊、五岳迁坊、文昌祠坊、城隍庙坊、文庙坊、文昌坊、节孝坊、节孝坊、贞寿坊,乡贡进士郭曦坊等。

衢巷

编辑

榆次县城关旧有“四街三关”之说,列如下:

  • 东街:县前街、城隍庙街、东门街、东地街、城隍庙后街、马号街、富户街、铁匠巷、佛爷巷、三官庙巷、中大街。
  • 南街:西门街、南寺街、南大街、顺城街、南马道街、牛肉巷、大乘寺街、寿长街。
  • 西街:龙王庙街、任家巷、寇家巷、关庙巷、西湖井巷、北大街、北关西顺城街、北关树林街、北关西黄龙港、北关西道北街、北关西大街
  • 北街:泰山庙街、窑子上街、交通街、俞家牌楼街、小井巷、抽斗巷、北寺街、新集街、东湖井巷、北大街、北关东顺城街、北关东黄龙港、北关通顺巷、北关西大街、北关东大街、北关东道北街、北关羊壕街
  • 南关:南关大街、路家街、沙港街、阁东街、阁西街、阁后街、小西门街、张家巷、曹家巷、小西关。
  • 大东关:东街、西街、南街、北街。
  • 小东关:东大街、白家巷、郑家巷、郝家巷、李家巷、赵家巷。

设施

编辑
  • 县署
  • 学宫
  • 考院
  • 演武厅
  • 养济院
  • 冰窖
  • 农会


寺庙

编辑
  • 榆次文庙
  • 关帝庙
  • 榆次西门瓮城关帝庙
  • 护国庙
  • 城隍庙
  • 马神庙
  • 文昌庙
  • 龙王庙
  • 西门外龙王庙
  • 东岳庙
  • 圣母庙
  • 孟母庙
  • 马王庙
  • 八蜡庙
  • 尹吉甫庙
  • 公输子庙
  • 土地祠
  • 酂侯祠
  • 两贤祠
  • 杨公祠
  • 忠义祠
  • 节孝祠
  • 箫公祠
  • 李公祠
  • 二童祠
  • 魁星阁
  • 望捷楼
  • 梯云阁
  • 清虚阁
  • 大乘寺
  • 显圣寺
  • 常乐寺
  • 灵寿寺
  • 鸿佑寺
  • 五印菴
  • 化城台
  • 福善庵
  • 雨师庙
  • 文昌阁
  • 真常观

水利

编辑


名宦

编辑

春秋

北汉

冢墓

编辑

北魏

编辑

东魏

编辑

北齐

编辑

五代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942年《榆次县志》
  2. ^ 清 乾隆15年《榆次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