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西道节度使

(重定向自山南節度使

山南西道节度使,又称兴元节度使,为唐朝五代山南西道地方的藩镇节度使宋代节度使之一。

沿革

编辑

唐朝

编辑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设置山南西道防御守捉使

乾元二年(759年)另设兴、凤二州都团练守捉使,治凤州

上元元年(760年)升山南西道防御守捉使为山南西道观察使,治梁州(今陕西南郑县东)。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三月,升山南西道观察使为节度使[1],下辖梁州洋州集州壁州文州通州巴州兴州凤州利州开州渠州蓬州,共十三州,治梁州,寻降为观察使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升山南西道观察使为节度使,仍旧领梁、洋、集、壁、文、通、巴、兴、凤、利、开、渠、蓬十三州。

兴元元年(784年)升梁州为兴元府,山南西道节度使兼兴元尹,增领果、阆、金二州,文州改隶西川节度使,共领十五州,治兴元府[2]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升兴、凤二州都团练守捉使为防御使,治凤州。分置武定军节度使于洋州。

二年(886年)升兴、凤二州防御使为感义军节度使

文德元年(888年)利州改隶感义军节度使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阆州、果州改隶武定军节度使

光化元年(898年)蓬州、壁州改隶武定军节度使。

三年(900年)于巴州设置巴州防御使。

天复二年(902年)八月,山南西道节度使李继密投降王建,山南西道入王建控制之下。

天祐二年(905年)山南西道节度罢领金、巴、渠、开四州,蜀王王建置金州团练观察使,裁撤巴州防御使,以渠、巴、开三州隶属金州观察使。

三年(906年)通州改隶利州节度使。 分兴州、集州、壁州置兴文节度使。至此,山南西道节度所领仅存兴元府(梁州)。

五代

编辑

山南西道自唐末天复二年后受王建控制。三年,王建进封蜀王。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篡唐;王建称帝,山南西道与西川、武德、武信、永平、武泰、镇江、武定、天雄、武兴、昭武共十一节度为前蜀,改山南西道节度使为天义军节度使,随即改回原名。后又改称山南节度使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十一月,后唐郭崇韬前蜀,山南节度入于后唐,仍称山南西道节度使

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年),废武兴军节度使,再次以凤州、兴州、文州隶属山南西道[3]

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年)四月,张虔钊举镇投降后蜀孟知祥

宋朝

编辑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宋朝灭后蜀,宋沿置山南西道节度,治梁州,又称汉中郡、山南西节度。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罢废节度使统辖支郡,山南西道节度使成为或武职、宗室之官阶、遥领之虚衔。

淳化四年(993年),撤废山南西道。

至道三年(997年),升置兴元府,山南西道节度仅为兴元府之别称。

南宋亡后废除节度使。

历任节度使

编辑

前蜀

后梁

后唐

后蜀

后汉

  • 刘承勋(山南西道为后蜀境,遥领)

南唐

  • 王延政(山南西道为后蜀境,遥领)

北宋

注释

编辑
  1. ^ 《新唐书》方镇表作广德元年,此依《资治通鉴》。
  2. ^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唐纪四十六,胡三省注:“十五州,梁、洋、兴、凤、通、渠、集、蓬、利、壁、巴、阆、果、金也。”
  3. ^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八·后唐纪七,胡三省注:“凤、兴、文本山南西道巡属,唐末始分凤州置感义军,寻废。前蜀王氏复置武兴军,今废之,州还旧属。”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