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琴派
广陵琴派,或称广陵派,为古琴流派之一,形成于清朝早期,创始人为扬州人徐常遇,因扬州古称广陵而得名。其特色为“跌宕多变、绮丽细腻、刚柔相济、音韵并茂”。[1]为近代最有影响力的琴派之一。[2]
广陵琴派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江苏省扬州市 |
分类 | 传统音乐 |
序号 | 65 |
编号项目 | II-34 |
登录 | 2008年 |
广陵琴派传承至今超过三百年,已有十二代以上。代表人物包括第一代的徐常遇、徐褀、第二代的徐祜、徐袆、徐骥、徐俊、第四代的吴灴、第七代的秦维瀚、代数不详的释空尘、第九代的孙绍陶、第十代的刘少椿、张子谦、第十一代的梅曰强、成公亮、林友仁、戴晓莲、李凤云及第十二代的杨春薇、杨秋悦等人。
代表琴谱为《澄鉴堂琴谱》、《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蕉庵琴谱》、《枯木禅琴谱》及《移云斋琴谱》。[3]
代表琴曲则有老三曲(〈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龙翔操〉)、四大操(〈渔歌〉、〈樵歌〉、〈墨子悲丝〉、〈佩兰〉)及〈山居吟〉、〈梧叶舞秋风〉等曲。
历史
编辑起源
编辑广陵琴派起源于徐常遇及其子徐祜、徐袆、徐骥。[4]徐常遇编著《响山堂琴谱》及《琴谱指法》,而其子于1702年将其重新编辑并校勘成书,是为《澄鉴堂琴谱》。《澄鉴堂琴谱》收录了许多序跋,题跋者包含年希尧、年羹尧、方象璜、宗室普照等人,题跋数量为历代琴谱之最,其中年希尧赞美徐袆的琴艺“晋臣指法探微泄奥,极古人所未尽”。[5]
另外徐祺、徐俊父子及其所著的《五知斋琴谱》则被视为广陵琴派的另一个源头。[4]
传承
编辑第三代
编辑徐祜、徐袆曾于北京报国寺琴台角艺,因而名倾京都,被称为“江南二徐”,两度在“畅春院”被康熙召见。其中徐袆曾教授年希尧、年羹尧、方象璜、宗室普照等人弹琴,其子徐锦堂亦传承了广陵琴派。
第四代
编辑徐锦堂专心授徒,传沈江门、吴重光、王友衡、曹礼周、江丽田、释宝月、吴灴、李廷敬、乔钟吴、张敦仁、吴官心、李光塽等,吴重光传吴文焕。徐锦堂一脉讲求演习,为广陵琴派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鲁鼐则传马兆辰、申涵诚、鲁宗文、鲁宗鲁、蔡升元、傅王露、胡开今、马文灏、汪士𬭎、王弘、陈瑨、史顺、吴观、汪鹤孙等。此辈间,吴文焕著《存古堂琴谱》,吴灴著《自远堂琴谱》,吴官心著《吴官心谱》,李光塽著《兰田馆琴谱》,马兆辰著《卧云楼琴谱》,其中吴灴及其《自远堂琴谱》对后世影响较大。另外,吴灴除了习琴于徐锦堂,也常与徐俊交流。[6]
第五代
编辑吴灴传颜夫人(真名不详)、先机和尚,为俗、释两派之始。
第六代
编辑俗家一派,由颜夫人传梅植之、姚仲虞、周璜、符南樵等。释家一派,由先机和尚传明辰和尚(号问樵)、袁澄(道士)、逸梅和尚。
第七代
编辑梅植之传薛介白、王竹溪、黄慎台、沈战门、任汉等。明辰和尚则传秦维瀚。其中秦维瀚编著《蕉庵琴谱》4卷共32首琴曲。[7]
第八代
编辑秦维瀚传孙檀生、胡鉴、赵逸峰(道士)、何本祖、向子衡、丁玉田、解石琴、徐北海、乔子峰、王素、王耀先、徐卓卿、闻溪和尚、海琴和尚及四大琴僧雨山、莲溪、皎然、普禅。
代数不详
编辑空尘和尚习琴于牧村和尚,并向赵逸峰、丁绥安、乔子衡等人请益,后于1893年刊行《枯木禅琴谱》,[8]对当今广陵琴派“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缓中有急、急中有缓”的琴曲处理方法产生很大影响。
空尘和尚传肇慈、印恒、起海、朱渚、如恒、钱镐龄、钱发荣、朱兆蓉、邵鼎、黄勉之。黄勉之在北京兴办金陵琴社,自诩“广陵正宗”,传贾阔峰、杨宗稷、史荫美、张之洞、溥侗、叶诗梦、李济、桂伯铸等人。[9][10][11]
第九代
编辑胡鉴传胡滋甫;海琴和尚传王芳谷、广霞和尚,广霞和尚传王艺之、孙阆仙。
辛亥革命前后,孙檀生之子孙绍陶师从丁玉田、解石琴,得广陵琴派之真传,琴艺一时称绝。1912年,以孙绍陶为首,与同好王方谷、胡滋甫、夏友柏、高治平等创建广陵琴社,孙绍陶被推举为社长,主持琴社20余年。[12]
第十代
编辑第九代的孙绍陶传张子谦、刘少椿、翟小坡、胡斗东、程孔阶、张伯儒、朱敬吾、仇淼之、吴小仙、施起之、林蕴如、武若渔等人。其中张子谦曾任上海民族乐团演奏员、上海音乐学院兼任教师,[13]刘少椿曾任南京艺术学院古琴教师,[14][15]二人为第十代传人。[16][17]
第十一代
编辑第十代的刘少椿传林友仁、梅曰强、邓文权等人,[15][18][19]其中梅曰强为第十一代宗师。[20][21]张子谦则有龚一、成公亮、戴晓莲、李凤云、戴树红等学生。[13][22][23]
第十二代
编辑梅曰强学生众多,包括杨春薇、杨秋悦、刘扬等人,其中杨春薇和杨秋悦姐妹被梅氏指定为衣钵传人。[24][25][26][27][21]
广陵琴社
编辑广陵琴社成立于1912年,以孙绍陶为社长。1935年,社友由10余人发展到50多人。1936年秋,在孙绍陶的主持下,扬州广陵琴社在史公祠内梅花岭举行雅集,孙绍陶、胡滋甫、高治平、朱敬吾、张子谦、刘少椿、胡斗东和上海琴人查阜西、仇淼之、彭祉卿亦参与雅集。[12]
琴谱
编辑最具代表性的琴谱:《澄鉴堂琴谱》、《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蕉庵琴谱》、《枯木禅琴谱》及《移云斋琴谱》。[3]其它琴谱:《梅花仙馆琴谱》、《存古堂琴谱》、《吴官心谱》、《兰田馆琴谱》、《卧云楼琴谱》。[7]
重要曲目及录音
编辑虽然广陵琴派的琴谱中有许多乐曲,但不少已失传,现今广陵派琴人最常弹奏的曲目如下:
其中〈平沙落雁〉、〈梅花三弄〉、〈龙翔操〉又被称作“老三曲”,流传最广,现今张子谦及刘少椿及其传人皆有录音。[28]而〈山居吟〉、〈梧叶舞秋风〉、〈樵歌〉、〈墨子悲丝〉四曲只见于刘少椿和梅曰强的传承中。[29][30][31][32]另有一曲〈佩兰〉仅有梅曰强的一次录音。〈渔歌〉、〈樵歌〉、〈墨子悲丝〉和〈佩兰〉由于曲子长、技巧难,被合称为“四大操(曲)”,[33]能弹的人不多,梅曰强是唯一全四曲皆有录音,收录于《移云斋心旨》。[30]
1980年代至1990年代,香港雨果唱片出版“广陵琴韵”系列专辑,涵盖了刘少椿、张子谦、成公亮、林友仁、梅曰强、戴晓莲、李凤云等人的录音。[34]
音乐风格
编辑广陵派的特色为“跌宕多变、绮丽细腻、刚柔相济、音韵并茂”。[1]其中“跌宕多变”意指节奏上常使用不规则的混合拍,“绮丽细腻”则是指吟和猱等左手指法的种类繁多。[35]
参考文献
编辑脚注
编辑- ^ 1.0 1.1 梅曰强. 〈廣陵琴派演奏風格探研梗概〉. 《春阳琴刊》. 2001, (7): 4.
- ^ 章华英. 《古琴》. 杭州: 浙江人民. 2005: 30. ISBN 9787213029554 (中文(简体)).
- ^ 3.0 3.1 《移云斋琴谱》在扬州发布. 扬州日报 (腾讯新闻). 2023-08-29 [2023-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1).
- ^ 4.0 4.1 刘少椿. 《蕪城懷舊錄》. 〈广陵琴学源流〉 2. 1948: 34–35.
- ^ 徐常遇. 徐祜; 徐袆; 徐骥 , 编. 《澄鑒堂琴譜》.
- ^ 吴灴. 《自遠堂琴譜》.
- ^ 7.0 7.1 张子谦. 〈廣陵琴派的沿革和特點〉. 1958.
- ^ 释空尘. 《枯木禪琴譜》.
- ^ 〈黄勉之兴办“金陵琴社”〉.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1990, (3): 51 [2021-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5).
- ^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北京古琴研究会 (编). 《琴曲集成(第三十冊)》. 《琴学丛书.黄勉之传》 (北京: 中华书局). 2010: 377–379. ISBN 9787101073836.
- ^ 吴叶. 〈巨擘遗规 ——黄勉之古琴演奏特点初探〉. 《中国音乐学》. 2014, (4): 115–116 [2021-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5).
- ^ 12.0 12.1 孙东升; 孙金绶. 〈广陵琴派一代宗师孙绍陶〉. 《扬州大学学报》. 2009, (1): 92-96.
- ^ 13.0 13.1 张子谦. 《操縵瑣記》. 中华书局. 2005. ISBN 9787101048513.
(1958年)十月八日 晨开始往音乐院附中兼课教琴。学生成公亮、龚荣生、李禹贤已有一二年程度,指法均相当好。
- ^ 施宏. 陶艺 , 编. 《梅曰強紀念文集》. 〈听梅味道〉. 2006: 88.
- ^ 15.0 15.1 梅曰强. 王鹏 , 编. 《古琴:廣陵琴社百年紀念專輯》. 〈忆刘少椿先生教学二三事〉. 2012: 160.
- ^ 孙璐. 〈一代宗师〉. 现代快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现代快报》. 2013-12-08 [2021-03-14].
- ^ 戈弘. 王鹏 , 编. 《古琴:廣陵琴社百年紀念專輯》. 〈世纪琴人张子谦〉 (北京: 中国书店). 2012: 210. ISBN 9787514906370.
- ^ 杨典. 《琴殉》. 〈钟颂——悼念广陵琴家林友仁先生并记二三事〉 2 (台湾: 木果文创). 2020: 156. ISBN 9789869691789.
他曾对我说:‘我跟很多老师都学过。所谓“学过”,也就是学了,然后就过了,简称“学过”。惟有刘少椿先生,还有上音过去的教授卫仲乐,永远是我的老师。’
- ^ 凌瑞兰. 《現代琴人傳》. 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9: 93. ISBN 9787806924372.
- ^ 孙璐. 〈一代宗师〉. 现代快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现代快报》. 2013-12-08 [2021-03-14].
- ^ 21.0 21.1 刘扬. 王鹏 , 编. 《古琴:廣陵琴社百年紀念專輯》. 〈流水沧浪忆清音——怀念我的恩师广陵派第十一代宗师梅曰强先生〉. 2012: 228–230.
- ^ 戴晓莲. 上海音乐学院. [2014-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5).
- ^ 陶艺. 〈廣陵琴派的當代復興〉. 《廣陵琴派》. 南京: 江苏凤凰美术. 2019: 48–56.
- ^ 张曼. 杨春薇:弹琴是生命的欢悦. 今日中国. 今日中国杂志社. 2010-06-12 [2021-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21).
她们继承了梅先生的衣钵,成为广陵琴派的传承人。
- ^ 杨文. 古琴宗师梅曰强辞世. 新浪. 《扬子晚报》. 2003-08-30 [2021-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3-15).
梅先生离世前将广陵派的衣钵传给了中国音乐学院的杨春薇、杨春月姐妹。
- ^ 杨春薇. 王鹏 , 编. 《古琴:廣陵琴社百年紀念專輯》. 〈追念恩师梅曰强先生〉. 2012: 231–235.
- ^ 杨秋悦. 王鹏 , 编. 《古琴:廣陵琴社百年紀念專輯》. 〈一位琴家的艺术追求——感受恩师梅曰强先生〉. 2012: 236–237.
- ^ 《廣陵琴韻》系列專輯. 香港: 雨果制作.
- ^ 刘少椿. 《劉少椿古琴藝術》. 香港: 龙音音像. 2001.
- ^ 30.0 30.1 梅曰强. 《移雲齋心旨》. 江苏电子音像. 2006.
- ^ 杨春薇; 杨秋悦. 《幽蘭》. 台北: 亚洲唱片. 2004.
- ^ 杨春薇; 杨秋悦. 《飛英遊弦》. 台北: 亚洲唱片. 2006.
- ^ 陶艺. 〈廣陵琴派四大曲〉. 《廣陵琴派》. 南京: 江苏凤凰美术. 2019: 87.
- ^ 陶艺. 〈廣陵琴派的當代復興〉. 《廣陵琴派》. 南京市: 江苏凤凰美术. 2019: 55. ISBN 9787558056048.
- ^ 陈贤圣. 《音樂風格的印象式批評研究:以廣陵琴派為例》. 台北市: 国立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2022.
书目
编辑- 徐俊与李澄宇等人的师承关系参见《查阜西琴学文粹》第142—143页。
- 张子谦,〈广陵琴学过去及将来〉。
- 《张子谦操缦艺术》,香港:龙音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