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

中国佛教僧人、艺术家(1880~1942)
(重定向自弘一法师

释弘一(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1][2][3],俗名李叔同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息霜,别号漱筒,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是出身天津画家音乐家剧作家、书法家、篆刻家诗人艺术教育家、汉传佛教南山律宗)僧侣。弘一法师的音乐代表作《送别》,广为传唱,成为经典歌曲[4][5]

释弘一
摄于约1937年
本名谱名文涛
幼名成蹊
学名广侯
息霜
漱筒、晚晴
法号演音、弘一
出生(1880-10-23)1880年10月23日
 大清直隶省天津道天津府天津县
(今天津市
圆寂1942年10月13日(1942岁—10—13)(61岁)
 中国福建省晋江县
国籍 中国
宗派律宗
修行法门净土法门
身份中国书法家、画家、音乐家、文学家、汉传佛教僧侣
师承印光
徒弟与学生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吴梦非、李鸿梁、黄寄慈、夏丏尊
著作《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
《南山律在家备览》
《弘一大师晚晴集》
厦门鼓浪屿弘一大师纪念园内的李叔同塑像。

名号由来

编辑
  • 晚晴:取自李义山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生平

编辑
 
他早期的书法作品
 
泉州开元寺内的弘一法师纪念馆

1880年10月23日(农历九月二十),他出生于直隶省天津道天津府天津县。他的父亲是李世珍,李世珍于同治四年中进士,后任官吏部主事,也在天津从事于食盐贸易事业,同时经营银号等。他是他父亲的第三个孩子。他的母亲是父亲的侧室王氏。1884年9月23日(农历八月初五),他的父亲因病逝世。1885年,他跟随他的二哥李文熙,一同接受传统启蒙教育;他当时能轻易背诵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知道他相关事迹者,都对其感到讶异。

1887年,曾于普陀山出家之王孝廉返回天津,并定居位于当地之无量庵。他大侄子的妻子跟随王孝廉学习《大悲咒》、《往生咒》等,他在旁边一同聆听。同时,他也跟随乳母刘氏读诵《名贤集》。他又跟随常云庄学习,读《孝经》、《毛诗》等。此后;他又读《唐诗》、《千家诗》、《四书》、《古文观止》、《尔雅》等。十三岁时,他学习篆文。十五岁时,他吟诵出“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等诗句。当时,他十分喜爱

 
李叔同1896年摄于天津

1898年,他前往上海,参与“上海书画公会”、“沪学会”等组织,并曾就读于南洋公学(交通大学沪校前身)。

 
李叔同1898年摄于天津

1905年,他远渡日本,留学于东京美术学校和东京音乐学校(东京艺术大学前身),专攻西洋绘画和音乐。1906年,他与同学曾孝谷创办业余话剧团体“春柳社”[6],演出《茶花女》,开中国话剧之先河。留学日本期间,他曾因病返回天津休养。

1910年(一说1911年),他携日本籍妻子春山淑子(一说福基)归国。之后,他曾于天津北洋高等工业学堂、直隶模范工业学堂等校担任教员。翌年,他于上海城东女子学校担任音乐教员。

1912年,他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担任音乐及美术教师。

1915年,应江谦之聘请,他开始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前身)担任教师,教授图画、音乐等,同时于浙江两级师范担任教师。

1918年,他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吃素念佛,弘扬律宗,并著有《南山律在家备览》。出家后,他于艺术活动方面,只保留了书法。他的妻子在他出家后返回日本[7]

 
弘一大师绝笔“悲欣交集见观经”

1942年10月10日约18时,他于泉州开元寺之温陵养老院写下“悲欣交集见观经”,并将之托付与妙莲法师。三日后,他于当地圆寂[7][8] 圆寂后,其舍利分葬于泉州圆寂处和杭州虎跑定慧寺,前者于1952年迁至泉州清源山弘一法师舍利塔内供奉,文化大革命中舍利塔被毁,1979年重建[9]

家庭

编辑
 
天津李叔同故居拆迁前之外观
 
弘一大师舍利塔(杭州)

第一位妻子

编辑

1897年,他遵从母亲指示,与天津卫芥园俞家茶庄的茶商之女俞蓉儿成婚;俞蓉儿长叔同二岁。后来,俞蓉儿过世于1922年。1899年,他的长子李葫芦出生后随即夭折。1900年农历九月十九(11月10日),次子李准出生。1904年12月9日(农历十一月初三)三子李端出生。

第二位妻子

编辑

1905年,他的生母王氏病逝。同年秋,他前往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院学习美术绘画。后结识日本籍女性并与之结婚。

成就

编辑

他是近代中国艺术界的重要人物及早期先驱之一。他将油画钢琴话剧等引介入中国,同时擅长于书法诗词国画、音乐、篆刻文学金石学等。

他所填词命名之《送别》,至今仍广为人知。他于1913年写作词曲之《春游》,是中国音乐史上最初的多声部音乐作品之一。

同时,他也将人体写生等西方美术教育方法,以及现代音乐教育方法等,引入中国,并培养出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吴梦非等艺术家。

晚年,他对汉传佛教做出巨大贡献,尤其是在提升律宗于(汉传)佛教中的地位方面;他著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并亲身加以实践,成为恪守佛门“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的典范之一,被许多佛教徒推崇为“中兴南山律宗第11代世祖”。[10]

 
他在约五十岁时创作的书法作品
 
他晚年的书法作品

评价

编辑
  • 太虚大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 赵朴初评价他对文艺和佛教的贡献:“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10]:9

作品

编辑
佛学著作
画册
  • 《乐石集》
  • 《李叔同印存》
  • 护生画集》(与丰子恺等共同创作,并予以题诗)
论文
  • 《图画修得法》
  • 《水彩画法说略》
作曲填词
  • 《春游》(1913年)
填词
  • 送别》(1914年):为送别挚友许幻园而作。
  • 《忆儿时》
  • 《祖国歌》(1902年):学堂乐歌知名作品之一,旋律采用“老六板”。
作曲
诗作[12]
  • 《金缕曲 · 披发佯狂走》
  • 《喝火令》
  • 《题梦仙花卉横幅》
  • 《咏橘》
  • 《秋柳》
  • 《临终遗弟子刘质平》
  • 《满江红 · 皎皎昆仑》
  • 《孤山归寓成小诗书扇贻王海帆先生》
  • 《和宋贞题城南草原图韵》

相关影视作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新华网. 千年灵隐举办音乐会纪念李叔同圆寂65周年_新闻中心_新浪网. [2021-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3). 
  2. ^ 佛敎古今人物談. 大乘文化出版社. 1980 [2021-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4). 
  3. ^ 中国电影年鉴.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 120 [2021-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4). 
  4. ^ 邸永君. 著名骊歌《送别》之前世今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2023-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0) (中文). 
  5. ^ 范举. 【百家廊】《送別》悲歌的來龍去脈. 《文汇报》. 2022-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5) (中文). 
  6. ^ 陈星. 李叔同身边的文化名人. 中国: 中华书局. 2005: 229. ISBN 9787101048827. 
  7. ^ 7.0 7.1 “悲欣交集”——福基与李叔同. CCTV. 2007年8月17日 [2017年2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2月8日). 
  8. ^ 《弘一大師傳》. 1942年5月,在叶青眼居士及温陵养老院诸人的请求下,移居泉州开元寺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9. ^ 弘一法师舍利塔.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 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泉州市图书馆. 2016-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5) (中文). 
  10. ^ 10.0 10.1 中国佛教文物图书馆 (编). 弘一法師——弘一法師誕生一百周年紀念.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4 (中文(简体)). 
  11. ^ 蕅益大師年譜 弘一大師著. [2020-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12. ^ 古诗文网. 李叔同的詩文. [2024-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03).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