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文(1934年6月1日—2012年11月12日),台湾嘉义县布袋镇人,台湾医疗管理人物,规划长庚医院等医院,并赴沙特阿拉伯马拉维规划医院,被誉为“台湾医管之父”,第十九届医疗奉献奖特殊奖得主。

张锦文
出生(1934-06-01)1934年6月1日
日治台湾台南州东石郡布袋庄
逝世2012年11月12日(2012岁—11—12)(78岁)
台湾台北市士林区新光医院
国籍 大日本帝国(1934年-1945年)
 中华民国(1945年-2012年)
母校布袋小学
盐水初中
南光中学
台湾大学
密歇根州立大学
职业医疗管理
配偶陈知惠
荣誉医疗奉献奖(2009年)

生平纪事 编辑

早年生涯 编辑

1934年6月1日,张锦文生于嘉义布袋[1]。上有九姐与六兄,为家境贫困的渔夫家庭,只有三哥读过小学[1][2]。父亲还把最小的他给他人送养,但被母亲抢回[2]

张锦文布袋小学毕业后,在布袋港作一年工后考上盐水初中,功课优秀,尽管家人希望他去旗山水产学校,但由教师吴承砚的鼓励,选择了南光中学。因家没钱,与家人发生冲突,他被迫转组考公费的师范学院,但学科差四分而落榜,服了四个月的预备士官役,再去布袋国校当临时教员,考上台湾大学商学系。大学期间,以清寒奖学金、当家教,维持生活。[1]

学习医管 编辑

1960年毕业后,张锦文任马偕院长罗慧夫秘书[1]。在罗院长培养下,张锦文从废除院内痰盂设施、消灭厨房老鼠、抓偷菜员工作起,乃至于食物与药品采购及管理、薪水制度改变,红包文化的变革,都成为他的工作内容,也逐步建立起医务管理中五大范畴:清洁、营养、采购、财务、人事[3]。两人联手为马偕医院各项作业建立起标准化流程,一年多以后,医院运作便上轨道,开始转亏为盈[4]

张锦文还在此医院认识庶务员陈知惠,进而在双连教会结婚,共育一子两女[1]

马偕工作了二年半后,张锦文经由院长支持,1963年独自至密歇根州立大学进修医院管理,以第二名毕业,论文也得到当年的最佳论文奖。1965年,至密歇根州百特欧斯医院(Butterworth Hospital)工作时,这段期间他又学习工程制图学。借由他的医院管理手法,使得百特欧斯医院,在1966年密歇根医院协会及密歇根蓝十字会举办的第八届“新的医院改进成就”(New hospitaI Achievements)评审,第一次得到“最优奖”(Grand Award),而该得奖证书的受奖人,就写上他的名字。[1]

1966年8月,张锦文回马偕,负责监督建马偕淡水分院[1]。他担任马偕行政副院长,首创台湾第一位非医师当上大医院副院长的先例[5]。为激励医师士气,张锦文让马偕采取PF制(医师诊察费,physician fee),自此即使是假日或三更半夜,只要病人有状况,也都找得到医师[2]。他还受国防医学院暨荣民总医院院长卢致德赏识,在其社会医疗研究所中教授医疗卫生管理课程[1]

1967年,张锦文借由台大医院院长邱仕荣支持,成立了中华民国医院协会,以让台湾的医院彼此沟通、学习、改善。张锦文还透过这个协会出版《医院》季刊杂志,任杂志总编辑,介绍如何改善医院管理。1970年开始,他与黄佳经、谭开元合作,撰写医院管理专书,七年后出版。[1]

在设立生命线时,张锦文为方便人求援,想了“我要自杀自杀”及“我要死了死了”两个谐音,即“514343”及“514242”作最初的生命线电话号码[1]。他去找扶轮社曹仲植作赞助[6]。1969年6月30日,扶轮社社长张和钧及马偕医院院长罗慧夫举行启用仪式,次日正式启用[7]

擘画医院 编辑

1973年,想要开设长庚纪念医院的台塑创办人王永庆透过朋友找来张锦文面谈。在三小时的论谈中,张锦文发表了回台湾后一直主张的:建造大医院时,应把医疗中心盖在郊区、门诊设于市区的观念。[1]

张锦文以经济效益说服王永庆:若于敦化北路建立一所五百张病床的医院,需一万坪土地,以当年平均每坪最少十万元计算,土地投资需十亿,况且难寻这么大的空地,加上用地一半以不与病人发生直接关系,如图书室、医师护士宿舍、停车场、洗衣房、仓库、餐厅、厨房,倘若于林口台地买一万坪土地做为医疗中心,每坪仅一千元,差额九亿九千万元可建造房子、购买医疗设备、控制仪器,甚至还可额外扩充建造一千张病床以上的规模。接着,王永庆问为何要在台北市建造一座门诊中心?张锦文回若只购买一千三百坪的台北市土地来建门诊大楼,一天约可以容纳看病人数二千人,但真正需要住院者可能才约一百人,将这些人免费用医院救护车送到林口,对医院并非大负担,却每天约给予一千九百位病人不必长途跋涉。[1]

1974年3月8日,王永庆招开记者会,宣布投资新台币十亿元在台北市中泰宾馆对面盖门诊中心、及林口盖医学中心,交由张锦文作筹备处主任[8]。建筑设计图也是经由张锦文之手,经两年多的规划、设计、建筑、购买仪器设备,长庚纪念医院门诊急诊中心终于先林口医学医疗中心而于1976年12月落成启用[1]

长庚医院在张锦文的规划下,特别设立一个部门与外界的养老院、孤儿院、盲哑团体及其他慈善团体作联系。他为了院内联系方便,特别装置了刚引进台湾的呼叫器给医师,对紧要而又有急速变化的病症编有代号,如“999 501”代表心脏病的医疗人员就需从往501病房。[1]

1977年起,张锦文透过长庚医院发行了《长庚医学》季刊,每期印一万册,赠送来信索取的医师,主要是介绍新的医学知识、新的医疗设备[1]。1978年5月14日,医院行政协会会员大会上,他以长庚医院副院长身份,以“电子计算机在医院的应用”为题演讲,推行电脑要在医院普遍应用[9]

1978年6月9日,张锦文取得美国医务管理学会院士资格,9月9日正式颁授院士,为亚洲第一位获得这项荣誉的医院行政人员[10]

1978年底,张锦文离开一手擘画的长庚医院时,正值能源危机,政府为巩固与沙特阿拉伯的邦交,派遣中沙医疗团远赴中东,张锦文即是首任团长[2]。1979年6月15日,他动身前往沙特阿拉伯,助规划沙国的两所新医院,团员共十一人,还有台大医院医务秘书谢炎尧、台大前护理部主任锺信心、医事检验讲师高照村、仁爱医院泌尿科主任郭芳顶、开刀房督导钱萃华、前长庚医院工务处长许哲夫,以及医院工务人员蔡明通、曾振源、郑福信、高白峰等[11]。1983年1月15日,他回来台湾,以美国国际医疗顾问公司远东区负责人身份,投书台湾劳保制度需要改善,以免浪费,呼吁立即重视这大问题[12]

张锦文的职涯,从马偕、长庚、新光成大奇美等医院的筹设,甚至对台湾在海外兴建医院,无役不与,遂被称为“台湾医管之父”[13]。马来西亚企业家锺廷森曾聘请张锦文作顾问,由其在长庚的学生蒋文历全权负责兴建麻六甲仁爱医院[14]。1998年2月6日,张锦文以中华民国医院协会理事长身份,与马拉维卫生与人口部长汤森签约,在马拉维北部木兴建一座有三百个床位的医院[15]

晚年日子 编辑

张锦文与彰基、马偕、新光、长庚及奇美等医院合作,以一年代训十人为目标,引荐非洲、越南等地医师来台湾受训[5]

1999年11月6日,刚从教职退休的张锦文再度见到罗慧夫时,红着眼眶讲他这个乡下的穷小孩,蒙受外国医师照顾,让他有机会能成为做很多事的“有用人”[5]。该月19日,财团法人张锦文基金会成立,以培养台湾医院管理人才为任务[16]。台大公卫学院教授江东亮称赞,谈台湾医院发展,若漏到张锦文这三个字,定是大外行[13]。医药记者李淑娟将张锦文的经历写成传记书《望医心切》,由允晨文化出版[17]

2009年,张锦文得第十九届医疗奖特殊医疗贡献奖时,说他一生的心愿有三:一是兴建具人性化的医院,二是组织医院协会,三是推广医管教育,在走过四分之三个世纪后,都达成了[2]

2012年11月12日下午5点19分,张锦文在新光医院去世,享寿七十八岁[13]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宋梅冬. 醫院管理專家張錦文. 《经济日报》. 1977-10-28~11-04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2.3 2.4 詹建富. 《執著的身影第19屆醫療奉獻獎 特殊醫療貢獻獎》張錦文 台灣醫管拓荒者 醫療外交的先驅 並一手推動國內醫院管理化及生命線、張老師專線的設立. 《联合报》. 2009-05-13 (中文(台湾)). 
  3. ^ 廖宏霖. 有信仰的人——來自美國的醫師羅慧夫. 《联合报》. 2013-12-05 [2020-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中文(台湾)). 
  4. ^ 薛桂文. 在吾土吾鄉 《第六屆醫療奉獻獎得主素描》2 羅慧夫慧心巧手 彌補愛的容顏. 《民生报》. 1996-01-28 (中文(台湾)). 
  5. ^ 5.0 5.1 5.2 张耀懋、杨惠君. 張錦文 一部台灣醫院發展史. 《民生报》. 1999-11-08 (中文(台湾)). 
  6. ^ 郑朝阳. 生命線創始人 百歲曹伯 行善養生 捐輪椅50萬輛. 《联合报》. 2010-12-20 (中文(台湾)). 
  7. ^ 「生命線」專用電話 今天起服務社會. 《经济日报》. 1969-07-01 (中文(台湾)). 
  8. ^ 工商界鉅子王永慶 決定斥資十億 興建長庚醫院. 《联合报》. 1974-03-09 (中文(台湾)). 
  9. ^ 電腦若在醫院普及 可以節省病人時間 張庚副院長 張錦文認為 它能增進醫療服務. 《民生报》. 1978-05-15 (中文(台湾)). 
  10. ^ 張錦文的榮譽 取得美國醫院行政學院院士資格. 《联合报》. 1978-06-10 (中文(台湾)). 
  11. ^ 中沙醫療合作先遣團今赴沙. 《民生报》. 1979-06-15 (中文(台湾)). 
  12. ^ 张锦文. 建立合理的勞保醫療制度. 《联合报》. 1983-01-18 (中文(台湾)). 
  13. ^ 13.0 13.1 13.2 詹建富、张耀懋. 醫院管理大師 張錦文病逝. 《联合报》. 2012-11-13 (中文(台湾)). 
  14. ^ 程榕宁. 把台灣的苦幹精神移植他鄉 第一流的醫療設施已名聞全國 蔣文歷 懸壼大馬 宣揚仁愛. 《联合报》. 1995-01-14 (中文(台湾)). 
  15. ^ 胡志強率團往訪 雙方簽署一千五百萬美元協議 我將為馬拉威蓋醫院. 《联合报》. 1998-02-06 (中文(台湾)). 
  16. ^ 张耀懋. 張錦文基金會成立 致力改善醫療環境. 《民生报》. 1999-11-20 (中文(台湾)). 
  17. ^ 蔡函谨. 《新書佈告欄》望醫心切. 《中国时报》. 2003-01-05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