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绍桢(1861年—1936年9月13日),字固卿,祖籍浙江钱塘,生于广东番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军政要人。父徐灏。系明中山武宁王徐达第十四世孙。

生平

编辑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广东乡试举人,后提为广西藩署幕僚,江西常备军统领,福建武备学堂总办。1902年奉派至日本考察军事。1904年受李兴锐提拔,任两江总督衙门兵备处总办,护理江北提督。1907年,任新建陆军第九镇统制,驻军江宁城关。奏请创建征兵制,吸收知识青年加入新军。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南京新军与旧军的江防军和缉私营冲突加剧[1][2]。11月4日,险遭两名满族军官怀枪行刺。终忍无可忍,率部响应革命,在秣陵关起义。战事初失利,退守镇江,各省援军继至,推举徐为联军总司令[3],指挥反攻,12月2日,夺下南京[4]

1912年,民国成立,1月11日,委任为南京卫戍总督[5]。1914年6月,任参政院参政[6]。1917年9月,孙中山等人在广东成立军政府,翌年(1918年)3月下旬,徐绍桢被任为代理卫戍总司令兼陆军部练兵督办[7]。5月,孙文反对军政府改组,愤辞大元帅,徐绍桢亦随之辞职[8]。后又任总统府参军长、广东省长、内政部长。孙中山逝世后,退隐几年,1932年复任挂名国民政府委员。

1936年9月13日病逝于上海。葬南京麒麟门外小白龙山,即当年光复南京时,江浙联军总司令部所在地。

著作

编辑

著有《学寿堂日记》、《三国志质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高劳.   革命成功記. 东方杂志. 1912-05 (中文). 自武汉发难而后,总督张人骏即陆续调集江防营,分扎要隘,又以各省新军多附革命,遂疑及驻宁第九镇之新军,既拒该军统制徐绍桢给发子弹之请,且檄令移驻秣陵关,而以扼守南京之权授之江防统领张勋 
  2. ^ 關於鄂亂之緊急消息. 神州日报 (上海). 1911-10-23. (阴历)九月一日南京特电……江防营昨夕至新军营前放枪,颇生恶感 
  3. ^ 滬軍陳都督致徐都督電. 申报 (上海). 1911-11-13. ……民军失利,张勋猖狂,贵都督集兵镇江,力图恢复,东南大局,在此一举,苏浙沪已派兵赴援……请贵都督为克复江甯军队总司令,凡赴援水陆各军,统归麾下节制调遣,已通电苏浙都督府公认,转饬各军长官遵照…… 
  4. ^ 中國革命史三十九紀. 时事新报 (上海). 1911-12-03. 其四(各处专电) 各报馆鉴:甯城已于今日十时,我军克服。镇军政府文(〔阴历〕十二日) 
  5. ^ 南京徐紹楨電. 申报. 1912-01-13. 黎副总统、各省都督、各军司令长、各军政分府、伍司法总长、各报馆均鉴:绍桢现奉孙大总统委任南京卫戍总督,所有联军总司令名义,即行取消。谨布。桢。真(11日) 
  6. ^ 參政院參政報到名單. 新闻报 (上海). 1914-06-20. 
  7. ^ 命令 (PDF). 军政府公报. 1918-03-29, (15号). 
  8. ^ 反對改組軍政府失敗. 神州日报 (上海). 1918-05-28. 八旗会馆之陆军部先被解散,陆军部之练兵处督办及卫戍总司令徐绍桢即行辞职,幷将两机关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