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山邨(英语:Tsz Wan Shan Estate)为香港一个曾经存在的公共屋邨,位于九龙黄大仙区,曾经成为全香港拥有最多楼宇的屋邨,共有63座楼宇。

慈云山邨
Tsz Wan Shan Estate
以前慈云山邨居民晾衫的情况
概要
类型租住屋邨
地点香港黄大仙区
地址慈云山
托建方 香港房屋委员会
入伙年份1964年-1971年
拆卸年份1989年-1997年
技术细节
座数63

1980年,香港房屋委员会为方便管理,将慈云山邨分拆成慈安邨慈乐邨慈爱邨慈正邨慈民邨5个屋邨,及后于1990年代开始拆卸重建。

历史 编辑

慈云山邨前身为徙置区,于1964年5月至1971年9月期间落成,共建有63座第3型至第6型徙置大厦(原本计划兴建67座)。由于早期公共屋邨的设计多以安置大量无家可归的难民为主,故居住环境一般较为挤迫以及各种社区设施都并不完善:在康乐设施上仅有位于全邨中央的球场﹣“慈云山邨中央游乐场”(球场范围原本计划兴建第54至56座,但因计划改变,第54至56座最终并没有落成,而原计划中与第42座相连的第41座则改为青年中心),亦由于邨中居民多达十数万人,人口密度太高,因而衍生出不少问题,包括罪案、童党黑社会等(尤其是以慈爱邨最为严重,例如原来的42-43座间空地,当年常有瘾君子聚集注射毒品,并在附近藏毒,若现金不足以购买毒品时更会行劫;至于慈安邨1-3座,由于与屋邨主要楼宇距离较远,故问题相对较轻),而于1970年代邨中最著名的青少年朋党组织为“慈云山十三太保”。

在1970年,徙置事务处原拟将第1座(后改称安合楼)全幢划作受东头政府廉租屋邨工程影响而须迁出的平房区屋民的指定安置大厦,最后仅有部分居民迁入。及后由于第28座因山体滑坡导致桩柱露出,所有居民均获迁往楼龄较新的第1-3座,并进行补救工程。复修后初期,由于没有居民愿意入住,徙置事务处以“一屋两户”及自选单位迁置作招徕,成功吸引居民重新迁入。

基于慈云山邨的规模庞大,香港房屋委员会(简称房委会)为方便管理,在1979年11月[1]决定将慈云山邨分拆成慈安邨慈乐邨慈爱邨慈正邨慈民邨5个较小的屋邨(原定为6个,当中慈乐邨原计划分为“慈乐上邨”及“慈乐下邨”,但最后改为不分上下邨),每幢原慈云山邨楼宇均添加了名称,并于1980年内生效。慈云山邨分拆后,由于当中有楼宇涉及26座问题公屋丑闻而需要提早拆卸,居民先暂时安置于慈安邨安合楼,待接收屋邨(黄大仙下(一)邨)于1990年竣工后才陆续迁离慈云山。后来房委会为改善居民居住环境,透过“整体重建计划”,于1990年代逐步将旧有楼宇拆卸重建,受影响居民迁入以凤德邨东头邨黄大仙下(二)邨为首的若干条接收屋邨。重建后部分屋邨重用旧邨名,亦建有两个居屋屋苑。慈云山邨拆卸前即使没有即时倒塌危机,但由于绝大部分楼宇混凝土含量不合格,因此楼龄仅19-32年便要报销

现在的慈云山共有6个屋苑,分别为慈安苑慈乐邨慈爱苑慈正邨慈民邨慈康邨。所有屋苑均以天桥联系着,顺势连接到山下的凤德邨,并同时连向6个屋苑共用的大型商场﹣慈云山中心

屋邨资料 编辑

楼宇 编辑

 
所有原慈云山邨楼宇已经拆卸及重建。粗体26座问题公屋之一。(慈云山邨共占有6座)

学校 编辑

邨内亦设12所“火柴盒”小学及特殊学校,多数(共9所)与第四型大厦相连,详情如下:

  • 保良第四小学(邻近第1-3座,与蔡准学校相连,是香港仅有的双子式“火柴盒”小学校舍;1994年迁往新蒲岗前启德官立小学校址并易名保良局何寿南小学,再于2016年迁往启德近启晴邨
  • 浸信会培爱小学(1977年后部分改为蔡准学校校舍,及后小学于1982年迁入沙田第一城并改名浸信会吕明才小学,剩余部分再改为明爱乐群学校;邻近第1-3座,与保良第四小学相连,是香港仅有的双子式“火柴盒”小学校舍;前者于1993年迁往大围并易名才俊学校,后者亦于同年迁往火炭穗禾路)
  • 五邑工商总会邓树椿纪念学校(与第15座呈90度相连;1991年因清拆而迁往马鞍山,易名五邑工商总会冯平山夫人李颖璋学校,最后于2009年结束)
  • 圣文德小学(与16座西部一字型相连;1966年自九龙塘木屋区迁入,1991年迁往凤德邨且易名圣文德天主教小学,并于2000年分拆出下午校并名为慈云山圣文德天主教小学于慈正邨重开)
  • 救世军光慈学校(与40座北侧呈90度相连,1987年迁往杏花邨并易名救世军韦理夫人纪念学校
  • 圣鲍思高小学(与47座东侧呈90度相连,下方一层(二楼)为智障儿童学校-红十字会慈云山学校;1991年因清拆而结束)
  • 循理会至正学校(与50座中部相连;1982年因收生不足接获杀校令,但后来获准迁往新翠邨并易名循理会白普理基金循理小学;校舍在四年后曾改作社区中心及慈云山公共图书馆,1996年关闭)[3]
  • 礼贤会小学(1966年创立;与第58座南侧呈90度相连;1991年迁往凤德邨并改为中度智障学校-礼贤会恩慈学校)
  • 道慈佛社张祝珊第二小学(与59座中部相连;1984年结束后,于1987年至1991年间用作神召会康乐中学临时校舍,直至1991年该校迁入大埔太和邨后关闭)
  • 圣公会约荣小学(与第61座西侧呈90度相连;1988年迁往黄埔花园并易名圣公会奉基小学
  • 葛师校友会慈云山学校(与第61座东侧呈90度相连;1988年因清拆结束)
  • 五旬节圣洁会第二永光学校(邻近第66座,1997年结束)

著名住客 编辑

事件 编辑

1964年10月24日 慈云山新区连环斩杀案 慈云山邨35座七楼614室发生连环斩杀案,老翁王少云(六十多岁)以菜刀斩伤妇人李国贞(43岁),更斩毙她的长子(7岁)及幼女(4岁),王少云逞凶后跑至36座八楼701室对开处跳楼自杀身亡,导至3死2伤。王少云与李国贞原属九龙仔木屋区旧居邻居。

1983年2月17日 慈云山邨杀子案 慈乐邨第12座乐诚楼三楼235室发生伦常惨剧,疯妇谭秀颜(36岁)突发狂性,认定3岁儿子戚达铿不听话,亲手以50刀刺死儿子。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大型屋邨決定分家 化整為零方便管理 房屋委員會正著手進行. 华侨日报. 1979-11-19. 
  2. ^ 2.0 2.1 高思博昨在观塘区议会表示 房署拟在顺天邨旁 辟地兴建三幢公屋 为慈云山邨受重建影响居民提供新居所.《大公报》,1986年2月25日.
  3. ^ 改建空置校舍为多用途大厦 慈正邨中心成绩佳 房署考虑推展计划 .《华侨日报》,1986年9月2日.
  4. ^ 喺慈云山长大的许Si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东周刊》 2014年10月14日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