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菲酒庄

(重定向自拉菲

拉菲·罗斯柴尔德酒庄(法语:Château Lafite Rothschild)是位于法国的一座葡萄酒庄园,自19世纪起由罗斯柴尔德家族所有。“拉菲(法语:Lafite)”一名来源于加斯科方言la hite”,意为“小山丘”。在1855年的甄选中,最初只有四家波尔多酒庄获得了一级酒庄(法语:Premiers Crus)的称号,拉菲便是其中之一。[1]

拉菲酒庄
拉菲酒庄出产的红葡萄酒标签

历史

编辑

拉菲酒庄位于波尔多西北地区圣洛朗梅多克的葡萄酒产地波亚克,在1234年时是Gombaud de Lafite的产业。庄园宅邸建于16世纪,至今尚存。17世纪时, 塞居(法语:Ségur)家族购买了包括宅邸在内的全部产业。尽管庄园内原本便长有葡萄藤,但现今的大部分葡萄藤是由雅克·塞居(法语:Jacques de Ségur)在1680年前后种植的。

十八世纪早期,塞居侯爵尼古拉斯·亚历山大英语Nicolas-Alexandre, marquis de Ségur(法语:Nicolas-Alexandre, marquis de Ségur)改进了庄园的酿酒工艺,并将他的葡萄酒引入了欧洲上流社会。不久之后,他便以“葡萄酒王子”的称号为人所熟知,而产于拉菲酒庄的葡萄酒也在黎塞留公爵路易·弗朗索瓦·阿尔芒·迪普莱西的大力影响下被称为“葡萄酒之王”。到了十八世纪末期,拉菲酒庄已经获得了稳定的声望,甚至托马斯·杰斐逊在造访酒庄之后也成为了忠实顾客。

法国大革命之后的雅各宾专政时期,随着尼古拉斯·皮埃尔·皮沙尔(法语:Nicolas Pierre de Pichard)于1794年6月30日被处决,塞居家族的所有权也就此结束,拉菲酒庄成为了公共财产[2]。1797年,庄园被出售给一批荷兰商人。

十九世纪早期,拉菲的葡萄酒品质在Vanlerberghe家族手中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段时期的出产包括1795、1798和1818年佳酿(法语:grands millésimes)。1868年8月8日,庄园被詹姆士·迈尔·罗斯柴尔德英语James Mayer de Rothschild男爵(法语:James Mayer de Rothschild)以4百40万法郎购买,更名为拉菲·罗斯柴尔德庄园。然而詹姆士·罗斯柴尔德在购买拉菲酒庄的三个月之后便去世,庄园由他的三个儿子阿方斯(法语:Alphonse)、古斯塔夫(法语:Gustave)和埃德蒙(法语:Edmond)共同所有。

庄园在二十世纪经历了盛衰,不仅要应对受根瘤蚜感染的葡萄藤,还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庄园被德军占领,因酒窖遭受掠夺而承受了巨大的损失。1974年,埃里克·罗斯柴尔德英语Éric de Rothschild接替他的叔叔埃利·罗斯柴尔德英语Élie de Rothschild继续掌管拉菲酒庄。

一瓶被认为由托马斯·杰斐逊所有的拉菲1787年佳酿曾在拍卖会上创下15万6千美金的成交价[3],然而该瓶酒的真实性受到质疑[4]

近年来,拉菲2008年佳酿的价格在全球范围内大幅上涨,半年之内涨幅达到125%,这促使亚洲的几个国家在购买投资级葡萄酒的国际市场上名列前列[5]

2012年11月初,中国温州警方查获了约10,000瓶拉菲,怀疑为伪冒品。拉菲在中国新贵中极受欢迎,然而分析认为中国市场上约50%-70%的拉菲红酒都并非真品。如果属实,这批红酒的价值超过1千6百万美金。[6][7][8]

葡萄园

编辑

拉菲酒庄的葡萄园占地约107公顷,是梅多克地区最大的葡萄园之一。每年可出产约35,000箱葡萄酒,其中约15,000-25,000箱属于一级佳酿。庄园内的葡萄品种为70%赤霞珠,25%梅洛,3%品丽珠和2%小维多;最终出产的红酒成分为80%-95%赤霞珠,5%-20%梅洛,不超过3%的品丽珠和小维多。偶尔也有例外,比如1961年产的葡萄酒为100%赤霞珠

葡萄酒

编辑

除了一级佳酿之外,约三分之一产于拉菲酒庄的葡萄酒为二级佳酿,以小拉菲(法语:Carruades de Lafite)的品牌出售。[9]

售价

编辑

拉菲是最为昂贵的葡萄酒之一,平均每瓶750mL的售价可达到911美金。小拉菲的价格上涨迅速,部分源于中国市场的需求,2000和2005年佳酿的价格超过每箱10,000英镑。然而在2011年达到峰顶后,随后两年部分葡萄酒的价格跌幅超过一半。[9]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Stevenson, Tom. The Sotheby’s Wine Encyclopedia  4th. London: Dorling Kindersley. 2005: 64-65. ISBN 0-7566-1324-8. 
  2. ^ Lichine, Alexis (1967). Alexis Lichine's Encyclopedia of Wines and Spirits. London: Cassell & Company Ltd. pp. 316–318.. 
  3. ^ BBC NEWS | Science & Environment | Wine makers crack open hi-tech tricks. news.bbc.co.uk. [2017-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8) (英国英语). 
  4. ^ For the controversy, which is still unresolved, see Wallace, Benjamin (2008). The Billionaire's Vinegar. New York: Crown. ISBN 9780307338778.. 
  5. ^ Oliver Gearing - WineInvestment.org. 
  6. ^ 'Fine wine' hoard highlights China's problem with fakes. BBC News. 2012-11-09 [2017-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6) (英国英语). 
  7. ^ Terril Yue Jones. Amid China's Boom, Fake Wines Proliferate. Reuters. 2013-06-09 [2017-04-21].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7) –通过The New York Times. 
  8. ^ Fake Bordeaux in China being made on offshore boats. Decanter. 2014-05-07 [2017-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美国英语). 
  9. ^ 9.0 9.1 Château Lafite Rothschild. Wikipedia. 2017-04-13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