揖礼

一种古礼仪
(重定向自拱手

揖礼中国传统礼仪手势,又称作揖拱手,是把左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尾指四指并拢,一掌抚托另一掌背交叉或平叠,掌心朝内,左右拇指相扣,两手合抱,拱手为礼,以示尊重。

南京愚园内,一群大学生行揖礼

一般情况下,男性作揖时左手包右手,女性则相反。凶礼丧礼之类的场合则左右相反。视乎场合和双方的关系,作揖时同时会再加上身体动作如鞠躬等,有时又会前后摇动表示特定意思。传统上不论是亲友见面还是武者对决前都会作揖以示尊重。节日或庆典时一般会一边作揖一边说恭贺说话。

2003年发生SARS疫情后,为防止传染病蔓延,中华民国卫生署(今卫生福利部)推动“拱手不握手”,鼓励民众以不会直接接触双手的拱手取代握手做为表达礼貌的方式。

历史

编辑

揖礼起源于周代以前,约有3000年以上历史。武王伐纣灭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摄政王周公旦建立周朝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确立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此后,揖礼行于天下。

《史记·高祖本记》:“郦生不拜,长揖。”

抱拳揖礼源于古代军礼,《汉书·周勃传》: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抱拳揖礼是因为在行军礼时,右手(持兵)拿着武器,因而,左手抱盖于握着武器的右手背上。

动作分类

编辑

长揖

编辑

长揖是卑者向尊者所行的揖礼,仅次于拜礼,行礼时身体肃立,双手抱拳,手心向内,高举至额,鞠躬90度以上,下手及地,幅度从最上的前额到最下的地面,恰似一人的长度。[1]

天揖

编辑

天揖又称上揖,是冠婚丧祭等重大场合中的冠者、新人、丧主、祭主向长辈、同族所行之揖礼。行礼时身体肃立,双手抱拳,手心向内,鞠躬约60度,进行时手微向上举高齐额,起身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时揖

编辑

时揖又称中揖,是同辈日常见面礼、辞别礼。行礼时身体肃立,双手抱拳,手心向下,从胸前向外平推,鞠躬约30度,起身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土揖

编辑

土揖又称下揖,是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还礼所用。行礼时身体肃立,双手抱拳,手心向内,鞠躬约30度,推手稍向下,起身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文武拳

编辑

功夫相关场合或武人比武前所行的揖礼,行礼时左脚先上前一步,右脚跟上。在外的手平伸,除拇指外伸直,拇指微曲,是为文;在内的手握拳,是为武。平伸的手掌紧贴握拳的手拳面。手心向外前推,然后自然垂手。

方式分类

编辑

在人多的场合,按照行礼方式,可分为特揖、旅揖、旁三揖。特揖是对在场各人逐一作揖;旅揖是先把在场人士分等及,一次过向同一等级的人作揖;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

宗教礼俗方面,华人祭祀祖先、神明的手势与鞠躬动作也是来自于揖礼;和来自佛教的印度合十礼都是常见的礼拜手势。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国家人文历史. 如果见面不能握手,你会选哪种古代礼仪代替?. k.sina.cn. 2020-05-06 [2021-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