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鸠部落起源传说

班鸠部落起源传说,是台湾卑南族阿里摆部落(Vankiu,位于今台东县卑南乡一,源自卑南语中的“小辣椒”rinkiu)的起源神话,以其居民的复杂组成和因为地缘关系影响,跟阿里摆部落(Alipai,位于今台东县卑南乡,意思为“蚂蚁很多”)的起源传说息息相关是其特色。

传说 编辑

利嘉部落说法 编辑

阿里摆部落和班鸠部落都是利嘉部落(Likavung/Rikavon,位于今台东县卑南乡)的分支,为其一大氏族Sangiradan家的部分属下迁到泰安部落(即大巴六九部落)东北方一处叫亚道(Yatao)的地方建造的,原本只有一个部落,但之后因不明原因分为两个[1][2]

班鸠部落说法 编辑

阿里摆部落原先是利嘉部落的耕田小屋,后来有族人开始长期住在那里并且独立成一个部落,而班鸠部落又在不久后从其中分离出来,并且有部分初鹿部落先从原部落移到附近的Pinatarai,后来并入班鸠部落。过去班鸠部落有两个祖灵屋:Palangui和Karangiran,其中Palangui来自初鹿部落、Karangiran来自利嘉部落,而在班鸠部落建立后,又有部分来自泰安部落、以及来自新港地区和巴阿尼丰部落(Pa'anifong,位于台东县东河乡八里溪北岸、都秀山东南方)的阿美族加入,现已被同化[1][2]

初鹿部落说法 编辑

初鹿部落头目家族的一名叫Tanovak的人先从部落中分离出来,在Pinatarai建立部落,后来又分出另一个名为Hararihar的部落;另一方面,阿里摆部落略晚于Pinatarai部落从利嘉部落中分离出来,并且后来又分离出班鸠部落,而班鸠部落把Pinatarai和Hararihar两个部落都合并了[1][2]

现代研究 编辑

班鸠部落的起源传说之所以如此复杂,学者认为是因为它和阿里摆部落的位置特殊,建于中央山脉快进入台东平原的东侧山麓,同时也位于初鹿部落以南、利嘉部落和泰安部落以北的中间地段,导致他们的居民组成复杂;另外,班鸠和阿里摆部落建立的时间也较周遭的部落来的晚,约在汉人势力还没进入东部的清领时期[1]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宋龙生. 台灣原住民史-卑南族史篇.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1998-12-01 [2021-03-25]. ISBN 978957023143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0). 
  2. ^ 2.0 2.1 2.2 移川子之藏. 台北帝国大学土俗人种学教室 , 编. 台湾高砂族系統所属の研究. 台湾高砂族系统所属之研究 (南天书局). 1996-01. ISBN 9576383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