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美夫[1]会督(George Smith,1815年6月19日—1871年12月14日,或译史密夫四美[2]司蔑,因为当年的译名欠缺统一。)是英国圣公会来华传教士,香港圣公会首任会督主教,1849年—1865年),亦是香港的首任教育部门长官,及多家由教会开办学校的校长,被誉为香港现代教育先驱

施美夫
George Smith
出生1815年6月19日
 大英帝国萨默塞特郡威灵顿
逝世1871年12月14日
 大英帝国肯特郡布莱克希斯


生平 编辑

1815年6月19日,施美夫出生于英格兰西南部森麻实郡惠灵顿。1837年获牛津大学学士学位(1843年获硕士学位,1849年获博士学位),1839年按立为会吏,1840年按立为牧师。不久他加入英国圣公会的海外差会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成为一名传教士

1844年9月25日,施美夫和麦丽芝牧师(T.McClatchie)抵达香港,他们是最早来华的2位英国圣公会传教士。他们对通商口岸进行考察后,确定浙江宁波为该差会在中国的传教中心。由于健康原因,他被迫返回英国,1847年出版了他在华期间的“Narrative”。这时他努力为在华传教事业筹集资金,于1849年被委任为新成立的维多利亚教区会督(主教),负责中国和日本的传教事业。他在1850年3月29日抵达香港,致力于传教及教育工作,并担任圣保罗书院之第二任校长。他在香港的期间,亦有到亚洲其他国家地区传教

1864年,施美夫离开香港回到英国定居,次年从主教职位退休,1871年12月14日于英国Blackheath(当时属于肯特郡,今属伦敦)家中病逝。

著作 编辑

  • China, her future and her past: Being a charge delivered to the Anglican clergy in Trinity Church, Shanghae, on October 20, 1853. London, 1854.
  • A narrative of an exploratory visit to each of the consular cities of China, and to the islands of Hong Kong and Chusan: On behalf of the 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 in the years 1844, 1845, 1846. London, 1847.
  • Ten weeks in Japan. London, 1861.
  • The case of our West-African cruisers and West-African settlements fairly considered. London, 1848.
  • Lewchew and the Lewchewans: Being a narrative of a visit to Lewchew or Loo Choo, in October, 1850. London, 1853. About the Ryūkyū islands. (Also available he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Our national relations with China: Being two speeches delivered in Exeter Hall and in the Free-Trade Hall, Manchester. London, 1857. (Also available he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ource 编辑

  • Bickley, Angela. "George Smith (1815–1871)."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51:124–5.

外部链接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香港圣公会《施美夫会督的教区旅游日志[永久失效链接]
  2. ^ 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p.2580“Smith, George”条。

参考文献 编辑

  1. 植文希,(n.d.),教会与香港初期教育
圣公会头衔
前任:
'
香港维多利亚会督
1849-1865
继任:
柯尔福
学术机关职务
前任:
史丹顿牧师(创办人)
圣保罗书院校长
第1任(1850—1864)
继任:
柯尔福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