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通河

(重定向自會通河

会通河金朝开凿的一条运河,全长250多公里,最初南起山东梁山安山西南,北至临清。后将会通河以南至徐州一段的济州河以及泗水也称为会通河。运河上共有三十一个水闸。

明朝初年,会通河三分之一的河段因淤塞无法通航。明成祖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下令工部尚书宋礼疏通会通河,会通河首要问题为水源不足,宋礼采用汶上县农民、民夫队长白英的建议,修筑埋城与戴村坝,横截汶水向南,经河面最高端汶上县南旺分水,流入运河,且使黄河不会影响漕运。再由南旺北流入卫河、设水闸,南流至济宁、经水闸通淮泗[1]

后来南段再次淤塞。隆庆万历年间,运河南段河道迁至昭阳湖以东,昭阳湖以西的旧南段河道废弃。清朝时会通河又被视为鲁运河的一段。清朝末年,会通河仅剩济宁以南尚可通航[2]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明史》(卷153):“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绝安山湖,会通遂淤。永乐初,建北京,河海兼运。海运险远多失亡,而河运则由江、淮达阳武,发山西、河南丁夫,陆挽百七十里入卫河,历八递运所,民苦其劳。至是济宁州同知潘叔正上言:“旧会通河四百五十余里,淤者乃三之一,浚之便。”于是命礼及刑部侍郎金纯、都督周长往治之。礼以会通之源,必资汶水。乃用汶上老人白英策,筑堽城及戴村坝,横亘五里,遏汶流,使无南入洸而北归海。汇诸泉之水,尽出汶上,至南旺,中分之为二道,南流接徐、沛者十之四,北流达临清者十之六。南旺地势高,决其水,南北皆注,所谓水脊也。因相地置闸,以时蓄泄。自分水北至临清,地降九十尺,置闸十有七,而达于卫;南至沽头,地降百十有六尺,置闸二十有一,而达于淮。凡发山东及徐州、应天、镇江民三十万,蠲租一百一十万石有奇,二十旬而工成。又奏浚沙河入马常泊,以益汶。语详《河渠志》。是年,帝复用工部侍郎张信言,使兴安伯徐亨、工部侍郎蒋廷瓒会金纯,浚祥符鱼王口至中滦下,复旧黄河道,以杀水势,使河不病漕,命礼兼董之。八月还京师,论功第一,受上赏。潘叔正亦赐衣钞。”
  2. ^ 《水利大辞典》. 河海大学《水利大辞典》编辑修订委员会编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5 第26页.